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上絲路

(大型紀錄片)

鎖定
昨日,大型紀錄片《海上絲路》啓動工作會議暨四方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在廣州舉行。中央電視台副台長高峯,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甘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曾偉玉,廣州市社科聯主席顧澗清等出席簽約儀式。據瞭解,《海上絲路》紀錄片是國家廣電總局立項的重點題材影片,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和廣州市社科聯四方聯合拍攝。 [1] 
中文名
海上絲路
類    型
紀錄片
導    演
顧筠
集    數
12 集

海上絲路簡介

高峯在啓動工作會議上表示,現代紀錄片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對紀錄片的拍攝要求越來越高,海上絲路是一個極具深度的世界性的文化題材,拍好這部紀錄片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需要,也對我國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具有重要意義。
甘新指出,廣州作為海上絲路發祥地和改革開放前沿地,是我國兩千年來從未關閉的對外貿易關口,有着豐富的古代海上絲路遺址遺存和文化底藴,通過拍攝《海上絲路》這部大型紀錄片,廣州將率先擔負起研究和宣傳海上絲路的歷史使命,有助於擦亮廣州海上絲路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品牌,推進廣州海上絲路史蹟“申遺”工作,並推動廣州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走在前列。 [1] 

海上絲路2014年劇情

《海上絲路》紀錄片攝製工作將在簽約儀式後正式啓動,該片由國際奧委會第29屆奧運會官方電影總導演顧筠擔任總編導,計劃拍攝12集,每集40分鐘,內容包括秦漢啓航、通海夷道、西學東漸、行商興衰、開放前沿、和平方舟等,在全面展示中華文化貿易通過海上絲路交流交往的厚重歷史的同時,也將着重反映廣東、廣州特色及近現代內容。該片攝製完成後將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首播。 [1] 

海上絲路歷史淵源

[2]  ,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中國泉州市
海上絲綢之路是由當時東西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形成的國際貿易網,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國境內主要有泉州,廣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眾多支線港補給港組成。形成主因是中國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東南沿海可以藉助夏冬季風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國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項交流,最早可追溯至漢代。
唐中後期,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 加之同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而海路又遠比陸路運輸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
特別是宋朝商業科技高度發展,指南針和水密封艙等航海技術的發明和之前積累的牽星術、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識,加上已興起的阿拉伯帝國對海洋貿易熱忱,海上絲綢之路迎來鼎盛時代。
明朝海禁,海上絲綢之路衰落。鄭和下西洋實質是朝貢性質的航海行為,難以為繼無法持久。
海禁導致民間海外貿易被迫轉型為走 私性質的貿易。明清僅有幾次有限度的開禁都是無奈被迫的應對之策。民間外拓力量和朝廷政策的矛盾衝突始終貫穿明清兩朝[1]
無政治和武裝支持的中國海商無力挑戰大航海後政治軍事商業合一的西歐勢力。海禁導致中國退出海洋競爭,是近代中國積弱落後的關鍵。
從貿易對象、內涵、性質上,明清中西方的貿易和以往的海上絲綢之路已是不同範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