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腓力斯丁人

鎖定
腓力斯丁人(希伯來語:פלשת, Pelāshet; 希臘語Φυλιστῖνοι, Phulistinoi)是一個民族稱呼,有證據表明腓力斯丁人説的是印歐語。後來,他們採用了亞拉姆語,一種閃米特語。腓力斯丁人是為數不多的神秘種族之一。根據考古推測可能是從希臘邁錫尼半島移民過來的,這是公元前12世紀“海上民族”遷徙的一部分。腓力斯丁人佔領了地中海沿岸的一個地區,大致相當於加沙地帶。注,古腓力斯丁人與現代的巴勒斯坦人沒有聯繫:這個種族在公元前5世紀神秘的消失了。
中文名
腓力斯丁人
外文名
Philistines
官方語言
印歐語
消    失
公元前5世紀

腓力斯丁人民族來源

腓力斯丁人 腓力斯丁人
腓力斯丁人是居住在地中海東南沿岸的古代居民,被稱為“海上民族”。古代希臘人稱腓力斯丁人的居住地為巴勒斯坦,意即腓力斯丁人的國家,這就是巴勒斯坦地名的由來。古代巴勒斯坦的地理範圍是在埃及敍利亞沙漠之間,西鄰地中海的廣大地區,因此腓力斯丁人的最初的居住範圍大約在古代小亞一帶。公元前12世紀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一帶建立加沙阿什杜德等小城。據《聖經·舊約》所載,曾與以色列人長期作戰,前10世紀終被打敗。
從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臘半島、東抵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西達塞浦路斯克里特島的地中海東部廣大地區內,出現了許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滅亡的現象。
尼羅河畔的埃及新王國曾經顯赫一時,此時其聲威也一落千丈;強大無比的赫梯王國在整個兩河流域所向披靡,此時也盛極而衰、最終滅亡;在地中海的亞洲沿岸以及希臘半島和愛琴海諸島燦爛的邁錫尼文明也突然被毀滅。研究證明,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的入侵。腓力斯丁人之所以所向披靡、勢不可擋,主要原因便在於他們已廣泛使用鐵。而鐵在公元前13世紀時還是十分珍貴和稀少的。在腓力斯丁人的墓葬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鐵器,其中也包括鐵製的武器。在《聖經》中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述。
有人認為腓力斯丁人就是以希臘人為主而形成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古代希臘人自稱達那俄斯人,又名亞該亞人。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亞該亞人聯合加里亞人、西里西亞人、條克里人等部落,由海上大肆入侵埃及,後來他們分散於地中海諸島和沿岸之間。埃及文獻曾經把進攻他們的腓力斯丁人稱作“北部丘陵諸國”的西部亞洲人。
後來有人考證認為,在古埃及文獻中出現的海上民族,是古代世界許多不同部落集團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總稱,每個部落集團的活動範圍和規模都相當小,在古埃及所見的腓力斯丁人乃是他們活動的尾聲。在總稱為腓力斯丁人的各部落集團中,有些人可能來自西亞西北角的安那託利亞塞浦路斯敍利亞北部;另一些人則來自愛琴海的一些地區,諸如希臘半島的美塞尼亞克里特等等,還有一些則來自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
“海上民族”是一個眾多民族融合的過程,只是數世紀中在地中海東部已經存在的特有的海盜活動和小國間戰爭的繼續。西西里人、撒丁人、腓利斯人、色雷斯人也曾是海上民族的一部分。而後來活躍於世界古代歷史舞台上的雅典人、呂底亞人、腓尼基人、以色列人、阿拉美亞人、羅馬人等是海上民族各部落集團因遷移而相互融合後產生的新部落集團。
腓力斯丁人 腓力斯丁人

腓力斯丁人軼事典故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岸邊,是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這裏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希臘人稱為腓尼基人),之後又來了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
以色列人把巴勒斯坦稱為“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公元前1080年左右,他們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第一個希伯來人的王國。為了能在巴勒斯坦站穩腳跟,以色列人必須同腓力斯人戰鬥。故事發生在公元前1000年的某一天。在巴勒斯坦的一個山谷地帶,腓力斯丁人與以色列人兩軍對峙。以色列人的首領名叫掃羅。這時,從腓力斯丁人軍營中走出來一個大漢,名叫歌利亞。只見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頭戴銅盔,身披鎧甲,肩扛銅矛。歌利亞大步走上來,對着以色列軍隊立定高聲叫道:“你們這些掃羅的奴才,不是要打腓力斯丁人嗎?我就是腓力斯丁人啊,你們怎麼不來打呀?要是好漢的話,快點派個人來與我戰鬥。如果他敢與我戰鬥,把我殺死,我們就做你們的僕人。如果我勝了他,你們就做我們的奴隸,服侍我們。”歌利亞喊了一陣子,對方沒有一個人出來,他又叫道“你們趕快叫一個人出來,與我戰鬥,否則就是膽小鬼!”就這樣,歌利亞天天出來叫罵,罵得以色列人個個膽戰心驚。掃羅手下無一將士敢出來迎戰歌利亞。正在此時,掃羅軍營來了一個年輕人,他叫大衞,是來給他的當戰士的哥哥們送食品的。大衞是個牧童,長得眉清目秀,又聰明過人。他見過三個哥哥後,聽到軍營外面有人在高聲叫罵,問清了緣由,便憤憤不平地要去迎戰歌利亞。掃羅王知道了,就把大衞叫到面前。大衞對掃羅説:“我們何必怕那腓力斯丁人呢,我們應該和他去戰鬥!”“這可不是鬧着玩的,”掃羅對大衞説,“你可不能和腓力斯丁人戰鬥。你太年輕,而那歌利亞從小就是戰士,他武功高強,力大無比。”“我可不怕他,”大衞對掃羅説,“我在放羊時,有次來了一隻獅子,從羊羣中叼走了一隻羊羔,我就跑去追趕它、擊打它,從它口中救出羊羔。”“你這麼小就敢鬥獅子?”掃羅問他,“獅子不咬你嗎?”
“咬我?”大衞繼續説,“那我就揪住它的鬍子把它打死。我曾經一人赤手空拳打死過獅子,打死過熊。那非力斯人再敢來對陣叫罵,我一定叫他與獅子和熊一樣!”聽見這樣的豪言壯語,掃羅動了心。他對大衞説:“好吧,你可以出去戰鬥,願上帝與你同在!”掃羅王把自己的銅盔給大衞戴上,把自己的鎧甲給他披掛整齊。大衞覺得這些裝備太笨重了,妨礙他走路,他又脱了盔甲,仍舊穿上他的牧羊服。大衞到溪水中撿了五塊鵝卵石,裝在口袋裏,手裏拿着牧羊杖和甩石鞭,然後從以色列軍營中走下山谷,一步一步走近正在叫罵着的腓力斯丁人。那腓力斯丁人也向着大衞走過來。歌利亞看見大衞滿臉稚氣、細皮嫩肉的樣子,不過是個放羊娃,哪把他放在眼裏。兩個人在兩軍陣前的山谷中,面對面地立定了。歌利亞對大衞説:“放羊娃娃,你拿着棍子到我這裏來,難道我是狗嗎?是不是以色列人都死絕了,叫一個娃娃出來迎戰!”大衞對歌利亞説:“你來攻擊我,是靠刀槍和銅戟;我攻擊你,是靠着我們的上帝耶和華。”歌利亞邁着大步走過來。大衞也快步向他跑去,一邊跑一邊從口袋裏摸出一塊鵝卵石,搭在甩石鞭上。只見大衞用力一甩,“哧溜”一聲,像一道流星,那鵝卵石飛了出去,正中歌利亞的前額!歌利亞大叫一聲,撲倒在地。腓力斯丁人全都驚呆了,誰也不敢上前。大衞手裏沒有刀,他就踏在歌利亞身上,從歌利亞腰間的刀鞘中拔出刀,割下他的頭,把頭提在手裏。看見討戰叫罵的勇士死了,腓力斯丁人頓時潰散了。掃羅率領以色列人吶喊着,追殺過去,一鼓作氣攻下了腓力斯丁人的幾個城池,被殺的非力斯人成千上萬。當掃羅、大衞和以色列戰士從戰場上凱旋時,以色列婦女從城裏出來,歡天喜地,唱歌跳舞,迎接掃羅王和殺敵英雄大衞。婦女們同聲歌唱:掃羅殺敵千千!大衞殺敵萬萬!後來,掃羅王繼續征戰腓力斯丁人,他和三個兒子都戰死沙場。掃羅死後,以色列的十二個部落開會,部落長老一致同意把王冠給大衞戴上。大衞登基時,年僅三十歲。他決心繼承掃羅的事業,把腓力斯丁人趕出巴勒斯坦。

腓力斯丁人誕生之謎

從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臘半島、東抵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西達塞浦路斯克里特島的地中海東部廣大地區,出現了許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滅亡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對此,眾多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作過不少的發掘和探索,提出了種種推測和許多假説。有些學者把這一現象歸因於“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的入侵。那麼,腓力斯丁人究竟何許人也?他們來自何方?他們為什麼有如此威力?
古代希臘人稱腓力斯丁人(Philistine)的居住地為巴勒斯坦,意即腓力斯丁人的國家,這就是巴勒斯坦地名的由來。顯而易見,在前十一世紀之前,主要是閃米特族系的腓尼基人、腓力斯丁人和巴勒斯坦地區的歷史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前十一世紀後與閃米特化的希伯來文明密不可分。
在腓力斯丁人征服迦南地區的過程中,迦南人政權多為中小商業城邦,又缺乏聯合,難以抵抗海盜性質的腓力斯丁人;而新移民希伯來人在士師時代也難以抵抗他們,被迫放棄許多已經到手的土地,並把加沙、阿什克倫、阿什杜德、以革倫和加特這座城市結成聯盟,以便防守自己居住的地區。腓力斯丁人住在最富饒的地區,並擁有可觀的財產,掌握了赫梯人鍊鐵和製造武器的秘方,他們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其士兵的裝備也很精良。他們還常對以色列人施加壓力並強佔其土地,以色列各部落被迫採取共同行動,因此,以色列組成為一個民族與其説是取決於內部的變革,不如説是由於外部的壓力更確切一些,是由於腓力斯丁人的威脅,希伯來人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禦這一威脅。公元前1025年,希伯來君主國建立,首任新王掃羅首先把全部精力投入反擊腓力斯丁人的鬥爭。繼任君王大衞則將腓力斯丁人趕出了巴勒斯坦地區,使腓力斯丁人的地盤縮小到南方狹窄的沿海地帶
腓力斯丁人究竟源自何處?他們是哪些人組成的?他們與猶太人的歷史發展有何關係?這些問題一直是古代文化史中的難解之謎。現代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和菲利普·李·拉爾夫認為,腓力斯丁人是從小亞細亞和愛琴海諸島進入巴勒斯坦地區的。以色列著名政治家、歷史學家阿巴·埃班也認為,腓力斯丁人是愛琴海上的一個民族,入侵的北方部落把他們從家鄉克里特島和小亞細亞的沿海地區趕了出來,腓力斯丁人最初想在埃及找到立足之地,但沒有成功,然後他們才進入巴勒斯坦的。
蘇聯著名的古代史專家阿甫基耶夫認為,腓力斯丁人是在公元前12世紀突然出現於敍利亞和巴勒斯坦的。他繼而含混地説,“腓力斯丁人是屬於愛琴部落集團的,在埃及銘文中這些部落被稱為海上民族。”但對這一集團包括什麼人這一問題,阿甫基耶夫卻避而不談。他認為,腓力斯丁人的強大無比在於他們廣泛地使用鐵,而鐵在公元前13世紀時卻是十分珍貴和稀少的。
另一名前蘇聯古代史學家塞爾格耶夫提出了與阿甫基耶夫略微不同的假説。他認為,腓力斯丁人就是以希臘人為主而形成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古代希臘人自稱達那俄斯人(Danaos),又名亞該亞人,公元前13世紀至14世紀,亞該亞人聯合其他部落——加里亞人、西里西亞人、條克里人等——由海上大肆入侵埃及,後來他們分散於地中海諸島和沿岸方向。對此,埃及銘文曾有記載。
有兩位名叫阿列山德拉·尼比和南希·K·桑達斯的女學者分別撰寫專著闡述各自的見解。阿列山德拉·尼比主要從詞彙學、語言學方面尋求答案。她認為,要解決問題必須重新研究涉及載有“海上民族”的古埃及文獻資料,糾正從埃及學發展早期流傳下來的一些不正確概念,嚴格按照文獻中所有詞彙的確切含義進行分析。她的結論是:進攻埃及的腓力斯丁人是被埃及文獻稱為“北部丘陵諸國”的西部亞洲人,只是我們還不知道他們的族源,也不知道他們的故鄉所在,要想把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向深入,有賴於西亞考古和閃米特語種研究工作的進展。
南希·K·桑達斯着重從社會發展和古代社會部族的交融來考慮問題。她提到大約在公元前118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打退海上民族和其他來自北方的敵人的聯合進攻。她認為,關於海上民族及其在當時的歷史時代中的作用,其圖案是支離破碎和無限複雜的。她指出,古埃及文獻中提到的海上民族是古代世界許多不同的部落集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總稱,每個部落集團的活動範圍和規模都相當大,而在古埃及所見的腓力斯丁人則是他們活動的尾聲。在總稱為腓力斯丁人的各部落集團中,有些人可能來自西亞西北角的安那託利亞、塞浦路斯和敍利亞北部;另一些人則來自愛琴海的一些地區,諸如希臘半島的美塞尼亞和克里特等等;還有一些則來自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
她還認為,如果過多地注意埃及文獻中提到的一大堆名字,那將是一個錯誤。實質上,這是一個眾多民族融合的過程,我們只看見他們活動的一部分,它只是數世紀中地中海東部已經存在的這一地區特有的海盜活動和小國間戰爭的繼續。西西里人、撒丁人、腓利斯人和色雷斯人也曾是“海上民族”的一部分,而後來活躍於世界歷史舞台上的雅典人、呂底亞人、腓尼基人、以色列人、阿拉美亞人和羅馬人等則是“海上民族”各部落集團因遷移而相互融合所產生的新部落集團。
總之“海上民族”究竟源於何處?包括哪些人?他們去向何處等等問題,仍無一種成為學術界所公認的定論。
當地時間2016年6月28日,以色列阿什克倫國家公園,考古學家發掘了首個腓力斯人墓,出土150多具腓力斯人的遺骨。這些遺骨可追溯至公元前11至公元前8世紀。這次出土的數據有可能會證實聖經中關於腓力斯人是移居到古以色列沿海的移民的記載。出土的遺骨樣本正接受檢測,有望揭開腓力斯人的來源之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