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浮航

鎖定
浮橋古時稱為舟梁。它用船舟來代替橋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橋”之稱,屬於臨時性橋樑。由於浮橋架設簡便,成橋迅速,在軍事上常被應用,因此又稱“戰橋” [1] 
中文名
浮航
拼    音
fú hánɡ
釋    義
並船而成的浮橋
出    自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
領    域
橋涵工程

浮航工作原理

浮航,指用船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航,則稱舟橋。浮航的歷史記載以中國為早。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記載周文王姬昌於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航。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公孫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間架設長江浮航。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預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黃河架設河陽浮航,曾持續使用達800多年。在國外,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於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修建過浮航;澤爾士一世於公元前 481年為進軍歐洲曾在赫勒斯滂(現為達達尼爾海峽)建浮航,以連接歐、亞大陸。
浮航可用於人行、公路、鐵路。其構造並不複雜,架拆也方便,但維修費用高。平時可用以應急救災或作為臨時性交通設施,戰時可用以保障軍隊迅速通過江河軍用的制式舟橋,為增加其機動性,常用輕金屬製成自行式的 [2] 

浮航浮航結構

浮航的構造和架設,一般是用幾十或幾百只船艇(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橋墩,橫排於河中,以船身作橋墩,上鋪梁板作橋面。橋與河岸之間用挑板(古稱機板)、棧橋等連接,以適應河水的漲落。舟船或者系固於由棕、麻、竹、鐵製成的纜索上,或者用鐵錨、銅錨、石錨固定於江底及兩岸,或者索錨兼用。浮航要適應江河水位起落,隨時可以調節,調整的方法,中小洞流一般用挑板,大河用棧橋;對年水位落差大的季節性河流,採用拆卸或增裝船節 [2] 

浮航歷史出處

浮航是指並船而成的浮橋。 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江水翼縣轉註,故有東渡西渡焉。東南二渡通 臨海 ,並泛單船為浮航。”《晉書·蔡謨傳》:“ 蔡公 過浮航,脱帶腰舟。”《説郛》卷五四引 宋 周煇 《北轅錄》:“十三日至 黃河 ,浮航以渡,自南抵北,用船八十五隻,各闊一丈六七尺,其佈置相去又各丈餘,上實算子木,復覆以草,曳車策馬而過,如履平地。” [1] 
參考資料
  • 1.    潘洪萱,古代橋樑史話,中華書局,1982年12月第1版,
  • 2.    吳德馨編著. 浮橋施工技術[M]. 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