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浮生胡言

鎖定
《浮生胡言》是2006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續冬。
中文名
浮生胡言
作    者
胡續冬
出版時間
2006年6月
出版社
中國工人出版社
ISBN
9787500836773 [1] 
定    價
25 元
開    本
16 開
版    次
1

浮生胡言內容簡介

本書凸現了一個另類知識分子對日常生活和當下大眾文化進程的趣味性觀察,分成“浮生”和“胡言”兩個部分,“浮生”部分主要是以作者和妻子的日常生活為線索進行的雜感、雜議。“胡言”部分主要是作者的大眾文化時評和文化隨感,有一種獨特的“書齋無厘頭”效果。

浮生胡言作者簡介

胡續冬,本名胡旭東,青年詩人、批評家。1974年出生於重慶,1991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9年、2002年先後在北京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碩士專業學位和中國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現為北大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北大在線文化傳播總監暨北大在線新青年網站總編,主編詩刊《偏移》。

浮生胡言媒體評論

浮生胡言 浮生胡言
性情中人寫性情文字。
——徐星
詩人胡續冬愛自稱“廢話簍子”,其實在這個語言只服務於功能的時代,詩歌就是“廢話”,詩歌之外的“胡言”肯定是絕妙的“廢話”之簍。
——翟永明
胡續冬的文字在良莠不齊的專欄裏能夠脱穎而出,受到大面積的歡迎——我一度停了他三個月,收到廣泛的罵聲——當然有其道理。幹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就是因為他非凡的洞察力。
——王小山
我不算是胡瓜,也不是冬瓜,至少自己沒往那上邊靠。有那麼幾天看到了一本《世界博覽》,百無聊賴下偶見胡續冬的專欄,心生嫉妒,這廝是誰?!而後在撓癢癢般的矛盾心理下,上竄下跳地找齊了含有胡哥作品的《世》,坐在射進宿舍窗户裏明亮但粉塵飛舞的陽光裏瘋狂閲讀,有一堆稀奇古怪的泡泡在大腦裏歡騰。我覺得我算是完了,完全淪陷。
——阿小飛飛·百度胡續冬貼吧斑竹

浮生胡言前言

2003年11月11日,第一份《新京報》攜帶着油墨的香氣出現在眾多北京市民的手中。當時,我擔任這份註定輝煌的報紙的文化副刊部主筆,主要任務是搜尋志同道合的社會賢達人士充任我們的專欄作者。
創刊之始,《新京報》的總編輯以非凡的勇氣,認同了兩個專欄版的存在,一個是每日專欄,另一個專欄名為“首都”。顧名思義,每日專欄的作者是固定的,每個人每週四篇;而“首都”專欄作者並不固定,邀請的是生活在各個國家首都的作者。述説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展示的是《新京報》的國際化視野。在“首都”的作者中,惟一每天出現的就是胡續冬了,這個勤奮的傢伙當時在巴西利亞一所大學任教,杏壇操作之餘每天為《新京報》舞文弄墨,其“桑巴故里”專欄持續了整整一年之久,直到他從巴西利亞大學回到北大……人回來了,但其專欄在讀者中認同度之高讓我們無法捨棄他的文字,只好將他的專欄名字改成了“浮生胡言”。
如你所知,“浮生胡言”中的“胡”當然有兩層意思,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姓胡的傢伙關於人生的胡説八道”。胡續冬認同這個有些自嘲感的名目,當然緣於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對自己的信心。
媒體上的專欄,雖然都叫專欄,但五花八門,各種文體各種內容都可入內,是典型的大雜燴。胡續冬的文字在良莠不齊的專欄裏能夠脱穎而出,受到大面積的歡迎——我一度停了他三個月,收到廣泛的罵聲——當然有其道理。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就是因為他非凡的洞察力。
從本書內容來看,胡續冬寫的都是小事,毫不誇張地説,甚至很少超出家庭朋友生活範圍的點點滴滴。從小事入手是很多如他般的學者所不屑為的,這正是胡續冬的可貴之處。所謂見微知著,所謂微言大義,在胡續冬的文字中一覽無遺。很多做學問的人皓首窮經,得意於方寸之塔,也是我所景仰的,但參與社會,在媒體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把話説出來,更顯得可貴。
30年前在鄉下,看到有人為家家户户安裝廣播喇叭,發通知,播新聞,念文件,給我的印象非常之深。類似的事情從有人類以來到今天,從今天到將來都是一樣的。很多學者潔身自好,固然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但將陣地自動讓出,實在讓人心有不甘。這些是題外話,就不多説了。
現在,“浮生胡言”結集出版了,對胡續冬,對《新京報》,對我這個第一任責編,都是一件幸事。胡續冬和我還能經常坐在一起小酌幾杯,胡説八道幾句,而《新京報》地覆天翻,物是人非,實在讓人不勝唏噓,唉。
王小山
2006年5月10日

浮生胡言後記

我從17歲以來就一直待在一種叫做大學的空間裏。本來以為在這種地方待久了,人會變得越來越有範兒,像一摞舊書一樣緘默,像一面牌坊一樣蒼茫。可我不行,越待越聒噪,就算嘴巴不聒噪了,也要在文字裏聒噪。
很早以前,因為我大嘴巴,朋友們都戲稱我“一個人就是一個媒體”。六年前我做了個網羅文青藝青的新青年網站,大家又説我“一個人就是一個跨媒體”。沒想到我這就跟“媒體”二字結緣了,這兩三年來,一直在給各種媒體寫各種專欄。
在不幸淪為“專欄作家”以前,我一直是個寫詩的,也做和詩有關的研究、批評和翻譯,除了寫詩和讀詩的人(在中國這兩類人幾乎完全重疊),幾乎沒人和我的文字打過交道。正是這種叫做專欄的玩意兒,開發了我生產廢話的巨大能量,讓我身上的一部分遊魂能夠翻越一行一行的詩歌柵欄,跑到外面去活動活動筋骨,在雪地上撒點野。
其實,自現代傳媒業興起以來,專欄這塊小小的地界對於世界各國的文學依存和承傳都起到了非常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有些國家和地區的大眾媒體上,專欄完全就像是文學這個小國在傳媒的領土上開設的一個享有高度自主權的使領館。中國在20世紀上半葉也是如此,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直到現在才零零星星地出現續接這一傳統的趨勢。
至於我在專欄裏釋放出的那些聒噪,各人看法不一。有人覺得是“學院無厘頭”,有人喜歡裏面“平常生活中的異趣”,還有人堅信我繪出了另類知識分子眼中的風俗卷軸,是特殊年代的民生巴洛克,這些都遠遠超出了我活動文字筋骨、排遣胡説能量的初衷。
這本書是我2005年以來給《新京報》等報刊撰寫的專欄文章的不完全彙編,書名也是我在《新京報》的專欄名。感謝最早發給我“專欄令箭”的《新京報》的李多鈺和曾經在《新京報》做過我的“專欄門神”的王小山、王文靜、於崇宇、綠茶,《東方早報》的何濤、小飛,《世界博覽》的席亞兵、範致行,還有其他報刊的友善的編輯們,是他(她)們容忍了我這麼一個廢話簍子長期佔用公眾資源胡説八道。感謝我可愛的娘子阿子(閨名保密,嘿嘿),書中“浮生”的部分完全是我們二人婚後共享的渺小而快樂的“浮生”,願這部分文字中潛藏的幸福感能支撐我們的一生。
最後,感謝本書的責編王學良,難為這麼一個憨厚老實的有為青年,來編我寫的這些刁鑽古怪的文字。
閲讀帶給讀者們的快感,將加倍返還於我的感恩之心。
2006年5月11日於北大蔚秀園

浮生胡言目錄

浮生
我也有被虛構的一天
婚是怎樣結成的
廁所:心靈的角落
河南人禮讚
血淚DIY
我也有被虛構的一天
如果你的丈母孃嫌你醜……
校醫院還是獸醫院?
發現生活中隱秘的編號
娘子家的女權傳統
微型產業的同鄉軍團
校醫院還是獸醫院?
盜版瓜拉納
貓鼠之國
軍機處和老虎洞
北大的流浪貓
超強家電安裝師
海淀春之聲
軍機處和老虎洞
從“發飆”到“區林”
詩歌節趣事
好腰不提當年細
千萬別叫我老師
好腰不提當年細
文字之讖
一碗炸醬麪
芳鄰國際女文青
詩人們的特殊嗜好
你好,養蜂人
錯版海報
出租車司機
緊急拆遷、瘋狂甩賣……
自動售貨機的秘密
與巴西的不期而遇
你好,養蜂人
我的博客生涯
花花菜名
我的丟人嗜好
久違了的拉丁不靠譜
我的博客生涯
小泡菜找媽媽
千里招來背篼婿
高樓大廈頂個球
好吃不過貴陽人
黔靈公園與“超級老聲”
猴子來了
千里招來背篼婿
被小資們遺忘的鎮遠
凱里的美女和酸湯
苗家趙本山
苗疆旅遊列車
凱里的美女和酸湯
朗德上寨偷遊
最惡毒的詛咒
絲娃娃
青花椒的滋味
宿舍樓裏的夏日門卿
遙想當年看搖滾
清談誤牌
農貿日誌
青花椒的滋味
邂逅諾貝爾文學獎三評委
我的“房東”奕譚
馬桶下水道的想像力
我的“房東”奕■
為公共建築驗明歷史正身
最新■工必殺技
樹上的貓爵
即將消失的後湖
我的“流年碎影”中偶然的行翁
掐掐湯圓
北大有家怪書店
我的“流年碎影”中偶然的行翁
回憶汪景壽先生的曲藝課
千年食堂
皮袍下的小
胡 言
圓明園之慟
生活在都市視覺垃圾之中
正本清源之巴西龜
正本清源之巴西木
多媒體教學多了什麼?
三生路上牡丹亭
圓明園之慟
芙蓉姐姐與“喜劇暴力”
工地木村
老年人都怎麼了
互聯網時代的學生論文
芙蓉姐姐與“喜劇暴力”
過度的高考關愛
向學生們學習
在一個“老師”滿天飛的時代
“胸襲門”別論
被泛色情流行文化妖魔化的大學
當詩歌遇上時尚
幻想的盡頭是什麼?
誰的北大?什麼樣的故事?
在一個“老師”滿天飛的時代
塌塌的“進步階梯”
坍塌的“進步階梯”
草坪音樂記憶
《無極》:電影市場裏的芙蓉大嬸
《千里走單騎》與“雲貴準靜止鋒”
小劇場裏的愛情會診
作為校園成長勵志片的《哈利?波特》
諾貝爾文學獎:板磚、雞腿和刷新
與“知識的軀體”打交道的人
誰需要保羅?科埃略?
諾貝爾文學獎:板磚、雞腿和刷新
《辛普森一家》的詩歌情結
博客交往幻覺
饅頭血案:“以爆抗暴”的審美革命
山歌好比春江水
被情人節糟蹋的大自然
山歌好比春江水
“雞同鴨講”與“對牛彈琴”
苗服的悲傷之旅
五百年前的論戰
為“社會新聞癖”一辯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