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浮漚

鎖定
浮漚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fú ōu,解釋是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滅,常比喻變化無常的世事和短暫的生命。
中文名
浮漚
拼    音
fú ōu
釋    義
水面上的泡沫
類    型
詞語

目錄

浮漚解釋

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滅,常比喻變化無常的世事和短暫的生命。 [1] 

浮漚出處

唐·姚合《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走童驚掣電,飢鳥啄浮漚。”
唐·顧況《露青竹杖歌》:浮漚丁子珠聯聯,灰煮蠟楷光爛然。章仇兼瓊持上天,上天雨露何其偏。
唐·張籍《李僕射雨中寄盧嚴二給事》:郊原飛雨至,城闕濕雲埋。迸點時穿牖,浮漚欲上階。
唐·陸龜蒙《奉酬襲美苦雨四聲重寄三十二句·平聲》:幽棲眠疏窗,豪居憑高樓。浮漚驚跳丸,寒聲思重裘。
宋·宋祁《絕葷》:爐銷午篆天花泊,幾隱宵燈偈葉留。 割肉炰羔非我事,此身今悟一浮漚。
宋·范成大《石湖中秋二十韻感今懷舊而作》:“水天雙對鏡,身世一浮漚。”
明·無名氏《贈書記·認男作女》:“老爺若放浮漚,情願焚香頂禮,朝夕把恩酬。”
清·惲敬《海會庵放生河碑銘》:“聖人愚人,善禽惡獸,如大海中浮漚,大空中飛塵。”
郭沫若《女神·蜜桑索羅普之夜歌》:“無邊天海呀,一個水銀的浮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