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浮橋

(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

鎖定
浮橋,指用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浮橋的歷史記載以中國為早。《詩經·大雅·大明》記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記載周文王姬昌於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橋。在國外,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於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修建過浮橋。
中文名
浮橋
外文名
Pontoon Bridge
橋    墩
浮箱
代    表
潮州廣濟橋、贛州浮橋、泉州浮橋
現代學名
景觀浮橋、交通浮橋、浮動平台
拼    音
fú qiáo
注    音
ㄈㄨˊ ㄑㄧㄠˊ
詞    義
橋面由平底船支承的橋

浮橋引證解釋

指在並列的船、筏、浮箱或繩索上面鋪木板而造成的橋。
東觀漢記·吳漢傳》:“﹝ 田戎 ﹞據浮橋於江上, 漢 鋸絕橫橋,大破之。” 唐 賈島 《寄喬侍郎》詩:“大寧猶未到,曾渡北浮橋。”《爾雅·釋水》“天子造舟” 宋 邢昺 疏:“言造舟者,比船於水,加板於上,即今之浮橋。”《前漢書平話》卷下:“半夜前後,河水長十分,溢滿 長安 浮橋。” 茅盾 《鍛鍊》二一:“但如果把這四條小船連接起來,作為一道浮橋,直達那傾斜的河灘,那就有辦法。”

浮橋簡介

黃河浮橋遠景 黃河浮橋遠景
浮橋,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浮橋的歷史記載以中國為早。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記載周文王姬昌於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公孫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間架設長江浮橋。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預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黃河架設河陽浮橋,曾持續使用達800多年。在國外,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於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修建過浮橋;澤爾士一世於公元前 481年為進軍歐洲曾在赫勒斯滂(現為達達尼爾海峽)建浮橋,以連接歐、亞大陸。
浮橋的結構形式有兩種:①傳統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樑、再鋪面。②舟梁合一的形式,或船隻首尾相連,成縱列式,或將舟體緊密排列成帶式。為保持浮橋軸線位置不致偏移,在上、下游需設纜索錨碇。為與兩岸接通,在兩岸需設置過渡梁或跳板。為適應水位漲落,兩岸還應設置升降碼頭或升降棧橋。
浮橋可用於人行、公路、鐵路。其構造並不複雜,架拆也方便,但維修費用高。平時可用以應急救災或作為臨時性交通設施,戰時可用以保障軍隊迅速通過江河軍用的制式舟橋,為增加其機動性,常用輕金屬製成自行式的。

浮橋建造歷史

深圳華僑城浮橋 深圳華僑城浮橋
我國建造浮橋的歷史十分悠久,公元前8世紀《詩經·大雅·大明》中曾記述周朝周文王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橋,離今天已有三千年了,是建造浮橋最早的記錄。它比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記,波斯王大流士侵希臘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所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橋還早五百多年。據後人考證,當時浮橋是稀貴之物,周代禮制規定,只有“天子”一人才能使用,用畢就要立即撤除。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只准“天子”上浮橋的規矩也崩壞了。
到漢唐時期,我國浮橋的運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過的浮橋難以統計。許多地區在建造永久性橋樑以前,總要先造浮橋,以便摸索並瞭解水情,然後再尋求合適的永久性橋型,前述洛陽橋是一例。據粗略統計,僅在長江和黃河上就曾架設過近二十座大型浮橋,其中大部分屬軍用浮橋
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時期,秦景公的母弟後子針因自己所儲財物過多,恐怕被秦景公奪財殺害,在今天山西省臨晉附近的黃河上架起浮橋,帶了“車重千乘”的財富由今陝西逃往晉國,這可算是第一座黃河大橋
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在與四川割據勢力公孫述作戰中,公孫述曾在現今的湖北宜都縣荊門和宜昌縣虎牙之間,利用險要的地勢,架起一座浮橋,即江關浮橋,以斷絕漢光武帝的水路交通。以後被漢光武帝的水師利用風勢縱火燒燬。
隋大業元年(605年)在河南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聯結船隻架成的浮橋。唐太宗李世民作過一首詩,其中四句是“暫低逢輦度,還高值浪驚,水搖文鷁動,纜轉錦花縈”,用來描繪他乘坐御車渡越浮橋時,船頭上善於搏擊風浪的鷁鳥圖形和纜索上的朵朵錦花,在江河波濤上搖曳動盪的景象。
浮橋 浮橋
浮橋由於是漂浮於水面之上,固建設施工有一定不同。以前僅求方便,使用船隻搭建。現在的建設都需要有一定的視覺效果,固出現既有實用功能,有美觀大方,甚至可以作為景觀的浮橋。廣西泊盾建設實用與景觀合體的浮橋,配合欄杆,燈光等弄出形式各異的浮橋景色。使用色彩各異的浮筒拼裝而成,並根據現場環境,實際實用性變換各類造型。採用的是最環保的原材料,產品已達到食品包裝的標準,對水質無污染。從設計、生產、施工,到售後的“一站式”服務。適用於所有水上環境。僅走人的小型浮橋,可以隨水而上下浮動,感受水面行走的樂趣。過車的中大型浮橋可以配合鋼架,鋼板,實現平穩安全的需求。
泊盾使用打樁,下錨等手段,將浮橋固定於河上。也可以在特別情況下拆除,並另行安裝回去。方便快捷,高經濟效益。
浮橋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建於宋乾道7年(1171年),是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齊名的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啓閉式橋樑”。

浮橋浮力應用

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浮力的偉大奇蹟。在以後的年代,發展到不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橋,而且像黃河這樣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橋。相傳在11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繫住,這些鐵牛立於兩岸,每隻鐵牛重數萬斤。後來由於洪水氾濫,浮橋被沖垮,鐵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困難的。和尚懷丙用兩隻裝滿了泥土的大船,派人潛入水中,用鐵索把鐵牛和大船系在一起,然後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鐵牛拉起來 [1] 

浮橋軍用浮橋

浮橋 浮橋
浮橋的架設因具有簡便、快速的特點,常被用於軍事,亦稱戰橋。974年宋太祖時,在長江中下游架設的第2座浮橋(相傳在安徽當塗縣採石磯),就是為宋兵討滅南唐,統一全國,向江南進軍開闢的水上通道。元世祖時,為統一西南地區,遣軍入川,在白馬河、合江、培江、清江(均長江上游支流)等激流上,架設過20餘座軍用浮橋。有些寫史的人認為這些浮橋為忽必烈統一西南立下了大功。
軍用浮橋的架設,作為一種臨時性的交通工具,一般是為了通過軍隊、輜重。有時亦用來阻隔對方水軍的行動,浮橋上駐守有軍隊,利用浮橋和對方水軍作戰。這時,浮橋就成了一道水上戰壕。
我國曆史上浮橋架設規模最大,並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要算是太平天國起義軍在武漢戰役中所架設的一組浮橋。
軍事訓練 軍事訓練
駐川某工兵團把部隊拉入千里之外的生疏複雜水域,設置各種作戰環境,全面檢驗部隊作戰能力,查找部隊訓練的薄弱環節。如圖《軍事訓練》所示為10月21日,該團在黃河上進行搭設浮橋訓練。

浮橋代表浮橋

浮橋潮州廣濟橋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的東門外,初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它在韓江之上,為溝通韓江兩岸的重要橋樑,為古代交通要道。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啓閉式橋樑”,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啓閉式浮橋。
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隻,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名曰“康濟橋”。
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後共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象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説。

浮橋贛州古浮橋

浮橋 浮橋
學名叫惠民橋,又稱東津橋、東河浮橋。浮橋長約400米,由100多隻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聯而成,
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由知軍洪邁所建,連接貢江的兩端,每天定時開啓,以便來往商船通行。贛州市三面環水,江面寬闊。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東河浮橋就成了現今贛州市的“國寶”級文物。近千年的浮橋成為贛州市人的驕傲。這座800多年的浮橋,昂首屹立在貢江邊,並與市內的古樸逶迤的古城牆、壯觀秀美的八境台、雄偉沉重的湧金門一道伴隨着贛江的濤聲,造福贛州人民,成為連接城鄉的紐帶,成為贛州市一道特有的風景線,被譽為贛州的一絕。1577年某個葡萄牙人自中國回國後,對江西贛縣(即今贛州)浮橋倍加讚賞,説“全世界建築工人應數中國第一”。讓人引以自豪的浮橋。她不愧是歷史的產物、歷史的見證、歷史的縮影,更是古代勤勞的贛州人民智慧的象徵。願它能繼續傳承古今、造福人類。

浮橋黃河浮橋

山東在1987年就有了第一座黃河浮橋,發展到今天將近70座,在山東大約四五百公里的黃河沿岸,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浮橋。河南最早在與山東交接的濮陽市建設浮橋,此後山東人沿着黃河向上遊進軍,現在河南已建有11座浮橋。同時,在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也建有浮橋。
與傳統的浮橋不同,現在黃河浮橋上鋪的是厚鋼板,橋面平坦;承載橋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而是一些船形的鋼鐵浮箱,浮箱叫承壓舟;並排的浮箱之間,由拳頭大小的螺栓相連接,方便行人和車輛通過。浮橋的承壓舟是由專門的造船廠生產的,幾十噸重的車輛過橋沒有問題。另外,每年黃河調水調沙期間,或預報花園口流量超過3000立方米/秒時,浮橋在兩個半小時之內就能拆除,所以安全是有保障的。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陝甘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浮橋泉州浮橋

浮橋 浮橋
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陸廣造舟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橋”。至元豐七年(1084年)轉運判官謝仲規再修,斷舟以續梁道,改名“通濟”。紹興三十年(1160年),提刑陳公與弟賀州同謀,樞密口公及僧文會助之,建石橋,長八十丈,翼以扶欄.郡乘邑志均載其事。關此浮橋,名太守王十朋記之以詩,有“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世無剛者橋豈成,名與萬安同不泯。”明代朱襤也書記其略。如今,浮橋的兩端橋頭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間一截橋身悵然面對正在拓寬的筍江新橋。伴隨着浮橋的斷塌,泉州名景之一“筍江月色”再也無處尋覓,只有幾個殘留的橋孔,在秋風中顧影自憐。
900多年前始建的浮橋,又叫筍江橋,長200多米,橋墩15座。聽説以前每年中秋夜,乘船到江中,就能看到清源山紫帽山相連在一起的倒影;而筍江橋下,16個橋孔都倒映着一輪皓月。

浮橋柳州浮橋

浮橋 浮橋
浮橋古時稱為“舟梁”。它用船舟來代替橋墩,故又有“舟橋”之稱,屬於臨時性橋樑。柳州地處柳江中游,江水穿城而過,將市區分為南北兩岸,兩岸的交通都依靠舟楫橫渡。據史料記載,清順治十年(1650年),南明晉王李國率兵至柳,為解決軍需過河的問題,曾搭浮橋於南門下。這是關於柳州浮橋最早的文字記載。
民國以來,柳江上還搭建過幾次浮橋,但全都命運多舛,它們不是被洪水沖垮,就是被強行拆除。直至解放後,1950年,柳州市政府撥款修建了一座新浮橋,一直使用到1968年柳江大橋通車後才被拆除。 40年來,柳江江面上的大橋層出不窮,而且一座比一座美觀、大氣,但是,在“老柳州”的心底,最美最親的還是浮橋。那是有生命的橋,它見證了柳州人的日常生活,它隨着柳州人的喜怒哀樂而盪漾,是秀麗江面上一道純美的風景。
如今,作為交通用途的浮橋已經不會再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年輕人對浮橋相當陌生,就連老人們的記憶也開始變得模糊。然而可喜的是,作為休閒用途的觀賞浮橋現在出現在了柳江上,飛鵝路的車度碼頭、東堤路的濱江一帶,新型的浮橋像綵帶一樣漂在柳江上,令人賞心悦目,為魅力柳州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浮橋永州浮橋

永州人説,浮橋創建於宋代,聯舟已成橋,橫跨瀟水兩岸,船上鋪木板,以鐵鏈兩根鎮固,氣勢非常壯觀,當年紅軍,佔領道州城時,就是從這座浮橋上通過的,至今仍然是通往縣城一條重要渡口。

浮橋現代浮橋

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們休閒娛樂的需求,現代浮橋應運而生。現代浮橋的主體稱為浮筒,是由高分子聚乙烯通過大型機械設備加工而成。浮橋的構造和老式浮橋類似,但是在特點和功能上有很大區別:
1、浮筒主體之間無縫連接,穩定性好。
2、浮筒表面花紋設計,防滑。
3、材料穩定性好,防腐蝕、防UV、抗衝擊性強等特點,適於常年置於室外水域中。
4、浮橋建成後無需保養維護。
5、現代浮橋主要功能不再是人們渡水的重要工具,更多的用於景區浮橋,觀光走廊等。

浮橋龍游浮橋

南宋·翁卷詩《泊舟龍游》:未得橋開鎖,去舟難自由。渚禽飛入竹,山葉下隨流。忽見秋風喜,還成早歲愁。卧聞舟子説,明日到衢州。
這首詩記敍了行舟衢江夜泊龍游的所見所感。首句提及的橋為浮橋,橫跨古鎮茶圩與今驛前村。浮橋中設有活動橋板,有船舶經過,需移開活動橋板,船過後,恢復原樣,以便行人通過浮橋。“未得橋開鎖”,估計是暮色降臨,為安全起見,不予放行。若是白天,貨船經過需交納厘金才能“開鎖”放行。夕陽下,各種水鳥掠過江面,飛入江邊竹林夜宿。第三句是倒裝,估計是颳起了東南風,有降雨的預兆,可以避免旱情了。末句中的舟子即船工,告訴詩人,明天可到達衢州。
1969年,就在原浮橋的位置,虎頭山大橋建成,從而讓延續千年功德無量的浮橋退出了歷史舞台。緊接着,龍游大橋落成,承載起大交通帶來的大流量。而上游不遠的汀塘圩又建起了大橋,為依舊擁堵的公路分流。如今,隨着陸路交通的日益發達,水路漸漸顯得冷清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