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浪花

(宋代王寀詩作)

鎖定
《浪花》是宋代詩人王寀(cǎi)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起首兩句,描寫環境,一江秋水,萬里晴空,笛聲悠揚,為浪花鋪設了一個廣闊的背景;後兩句先欲擒故縱,想象奇特,”夕陽影裏碎殘紅“是全詩之警策,取得了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作品名稱
《浪花>
創作年代
宋代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    者
王寀

浪花作品原文

浪花
一江秋水浸寒空,
漁笛無端弄晚風。
萬里波心誰折得?
夕陽影裏碎殘紅 [1-2] 

浪花註釋譯文

浪花詞句註釋

⑴漁笛:漁人的笛聲。
⑵無端:無心;無意。
⑶波心:水中央。
⑷殘紅:凋殘的花;落花。 [1] 

浪花白話譯文

秋天,一江蔚藍的江水,連接着蔚藍的天空;傍晚,江面上吹過了陣陣微風,悠揚的笛聲,迴盪在晚風中。碧波萬里,那朵朵浪花,有誰能夠採摘?夕陽把浪花染紅,起伏的江水,波光跳躍,又揉碎了花瓣重重。

浪花創作背景

宋洪邁《夷堅志》載,有個詩人叫曹道衝,在京城賣詩,凡有命題,揮筆立成。有人特意給他出難題,請他寫首描寫浪花的絕句,限用“紅”字韻。曹道衝作不出,請來人去找學士王寀。結果王寀欣然捉筆,一揮而就,寫下這首詩。 [3] 

浪花作品鑑賞

詩的起首兩句,描寫環境,説一江秋水,萬里晴空,為浪花鋪設了一個廣闊的背景。因為是秋水,“潦水盡而寒潭清”,所以是蔚藍的;因為是秋天,秋高氣爽,晴空萬里,天也是蔚藍的。天光水色,交相互染,連成一氣,所以詩用了個“浸”字,彷彿水浸入寒空;同樣,也是説天浸入秋水,下文夕陽染紅秋水也就順理成章。次句為這靜謐廣闊的背景增添情趣,説漁舟上一曲悠揚的笛聲,在晚風中傳揚。這樣一寫,為整個畫面加入了聲響,使人感受到濃重的秋晚中美妙的意境,又以“晚風”若不經意地帶出時間,為下兩句預設地步,勾引出下面的夕陽、浪花來。
上兩句,已經為正面寫浪花做好了一切準備,很得詠物詩烘托渲染的意趣,到這時,浪花已經呼之欲出了。可是詩人為了更加突出浪花,仍然欲擒故縱,再作一宕,用問句出現,故意提出“萬里波心誰折得”。這一問,先使人回味上面所寫美麗的秋江景色,想像到詩人站在江邊,遙望江心時的心情;其次將虛事實寫,增添了詩的層次。“萬里”應上兩句廣闊的背景。“誰折得”,折什麼?當然是折浪花。浪花不是花,如何去折?怎麼會使人想到要去折?這樣就逼出了全詩的主句———“夕陽影裏碎殘紅”。原來詩人站在江邊,見到夕陽西下,染紅了江水,風兒吹過江面,江水變幻多端,不由得詩人把虛擬的浪花看成了真正的花。這一朵朵浪花,在水面上跳躍着,折射出迷人的光芒,彷彿在爭奇鬥妍;浪沫四濺,又猶如萬瓣花片,灑滿江面。這樣的場面,自然讓人人感嘆“誰折得”。
詩寫得十分形象,儘管真正寫浪花的只有結尾一句,但全詩句句可見浪花的影子。一般的詠物詩,在末句總要言在物外,將所詠的對象與詩人的思想或社會現象相聯繫,使詩的涵義有所擴大。這首詩只是停留在主體的吟詠上,但由於全詩充溢着抒情的語調,讓人體會出詠物之外的情趣,起到了“不寫之寫”的作用。末句巧妙地藉助夕陽,完成“紅”字韻,是他的匠心獨運,所以當時“讀者無不嗟服”。後來有人詠柳絮以“夕陽西照桃花塢”與“柳絮飛來片片紅”相呼應,也許就是受了這首詩的啓發。 [3]  [4] 

浪花作者簡介

王寀(cǎi)(1078~1118?)字輔道,一字道輔,號南陔,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父王韶官至資政、觀文學士,樞密副使,王寀為其幼子。王寀登第後,官校書郎,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因病迷惑,好神仙道術,徽宗重和元年召入宮中延神,為林靈素所陷,下獄棄市,年四十一(《宋會要輯稿》刑法六之二三)。有《南陔集》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2] 
參考資料
  • 1.    浪花(宋·王寀)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10-04]
  • 2.    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475頁
  • 3.    繆鉞等 . 宋詩鑑賞辭典.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714-716頁
  • 4.    江西籍作家詩歌鑑賞  .中華語文網[引用日期201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