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浩門古城

鎖定
浩門古城位於門源縣城東南三華里處。古城高踞浩門河北岸的一塊台地上,南沿高崖,北倚高梁,東西皆為深溝,居高臨下,氣勢磅礴。東、西臨古城東路與古城西路,北今為房舍建築物,距東關街二百米,習稱古城。城北背依巍巍祁連山,山勢嶙峋,狀如舒展臣經。山峯白雪皚皚,陽光反映出萬縷銀絲。山色雪光,映襯着這座歷史的古城。
中文名
浩門古城
原    名
達南城
始    建
宋神宗熙寧年間
位    置
門源縣城東南三華里處

浩門古城古城概況

浩門古城
浩門古城(5張)
城牆距浩門河北岸約一華里,高出河牀80餘米,呈長方形,東西260
米,南北240米,底寬4.5米,頂寬4米。僅開南門一座,門寬18米,東西均為封閉城牆,都掘有護城壕,並以深壕為塹。城內曾有東西南丁字形三條大街、巷道里開,井然有序。有甕城呈半圓形。目前城內無任何建築物。舊時房舍早已蕩然無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
城門又隔河相對翠松蔚然的青山,與城呈現為照壁之形,名為照壁山,其形如桃,桃峯直刺雲天,橫斷成壁,壁面遍呈雲杉,間有灌木叢裏,常年碧翠,景色十分壯觀,每逢夏秋,叢間野花競豔,清香撲鼻,野生櫻桃、酸瓶、莓果隨意可摘。微風起時,松濤作響,波聲各奏,朝晚霞光與山林翠色相映成趣,景緻優美。沿南城牆腳,有清泉數處,泉水突湧,清澈明淨,其味甘美,飲之可口。
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牆西北角豎有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石刻保護標誌。

浩門古城歷史沿革

根據《西寧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縣誌、建置沿革》記載,浩門古城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1所)所築,原名達南城,崇寧二年改為大通城。據史冊記載,此城建築後210年間,金夏獸交替佔領過此城,元代沿用,明代洪武八年修復此城,屯兵戌守。
北廓外,南北設九條街道,當時內地商貿往來不絕,生意興隆,街市繁榮,居民殷實富庶,安居樂業。明朝天啓年間古城失陷於蒙古人。蒙古族人慾攻此城長達十年,但因守防嚴密,沒法正面攻取,最後,他們想了一個辦法,終於智取成功了。

浩門古城民間傳説

事情發生在幾百年前的一個正月十五日,據説,這一天,從冷龍灣達坂過來一個由300多蒙古人組成的商隊,他們各牽駱駝一峯,每峯駱駝上馱有兩隻木箱,下午來到城北茶馬市。當地人見是蒙古商人,並沒放在心上。
該城居民有正月十五晚上放河燈的習俗,這天天一黑,城內軍民便大開城門,擁到河邊,爭先恐後地將點燃的河燈放入河中漂流,看誰的河燈最好看,漂流的時間最長。就在這個時候,那300餘名蒙古人牽了駱駝,勾結內奸闖進城內,卸下馱在駱駝上的木箱,木箱打開,原來每個木箱裏藏有兩個人持武器的人,這些人從木箱中跳出,和外面的300餘人相聯合,1000餘人突開殺戒,頓時,城內一片慌亂,守兵來不及應戰,結果,火光沖天,血流滿街,全城陷落了。
歷史過去幾個世紀,現在站在古城遺址前,似乎仍然能聽到古時候戰馬嘶鳴和兵刃相擊的清脆聲響。

浩門古城油菜花海

油菜花海 油菜花海
進入七月,門源縣百里油菜花盛開如海,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和攝影愛好者,使古城看上去像是坐落在花海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