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浦江清

鎖定
浦江清(1904—1957),上海松江縣人。1922年考入東南大學西洋文學系。1926年經吳宓先生推薦至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做陳寅恪先生的助教。1929年清華改屬後,入中國文學系作教員。1933年與馮友蘭浦薛鳳、蔡可選等人赴歐洲遊學,翌年回國。1937—1945年間,先後在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上海暨南大學任教。1946年返回清華。1952年院系調整,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年病逝。浦江清是傑出的文學史家、詩人和學者,其研究涉及古典文學方方面面。 [3]  著有《浦江清文錄》《屈原》《祖國十二詩人》(合作)《杜甫詩選注》(合作)《八仙考》《逍遙遊之話》《花蕊夫人宮詞考證》《詞的講解若干篇》《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主編《朱自清全集》等。 [1] 
中文名
浦江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省松江縣(今上海市松江區)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57年
畢業院校
東南大學
代表作品
《浦江清文錄》
《清華園日記》

浦江清人物生平

浦江清先生 浦江清先生
浦江清,上海松江縣(今上海松江區)人,家住城內荷池弄。家境清寒,聰穎好學,從小學到中學,常以第一名享受免費待遇。民國11年(1922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三中學,由松江教育界幾位前輩,資助入東南大學學習。畢業後,經吳宓教授推薦,到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任陳寅恪教授的助教,研究西方的“東方學”文獻,精通英、日、俄、法、德、拉丁等多門外語。為考訂佛經,學習梵文,曾編寫《梵文文法》。為弘揚祖國民族文化,學習滿洲文,在儕輩中以學識淵博稱。後升講師、教授,鑽研不少古籍,並在《大公報》文學副刊上經常撰文,曾代吳宓任該副刊主編1年。 [2] 
1933年,浦江清有機會得申請半官費赴歐洲遊學,到達意大利、法國和英國。到倫敦博物院抄錄敦煌手卷,閲讀東方考古學書籍。“八·一三”事變,浦江清避難在松江鄉下。這時,清華已遷校長沙。朱自清等函電催他快去,乃隻身赴湘返校。民國27年(1938年),清華遷昆明,與北大、南開兩校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乃任教於西南聯大。曾和朱自清等創辦《國文月刊》,一度擔任主編。1940年秋,送母回鄉,滯留上海。曾應鄭振鐸之邀,在暨南大學任教。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暨大停閉,乃取道閩、廣,歷盡艱險,於1942年底到達昆明,仍在西南聯大任教。常帶着幾個燒餅,鑽進圖書館備課,有時甚至被鎖在館內。1946年夏,西南聯大結束,仍回北平清華任教。驚悉聞一多被刺,即參與整理其遺著的工作。在“反內戰”、“反飢餓”運動中,曾參加“罷教”。1948年暑假,朱自清病逝,由他繼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代理主任,並主動承擔《朱自清全集》的編輯和出版。 [2]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院系調整,浦江清被調至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身體素弱,常常躺在牀上備課,但一進課堂,則精神抖擻,判若兩人。所帶研究生,都個別盡心指導,有時抱病,呼至牀前輔導。所著《八仙考》、《花蕊夫人宮詞考》,掌握大量材料,為學術界所重視。為了寫《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覺得郭沫若的結論有誤,於是從頭學習高等數學和古代曆法,用以推算出準確的生卒年份。文章發表後,郭沫若表示肯定。教中國文學史達30年,有志於撰寫《中國文學簡史》,因多病未竟。後患十二指腸穿孔,搶救無效逝世。著作有《浦江清文錄》《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等,由呂叔湘主持編輯出版。 [2] 

浦江清學術貢獻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學多能的人物,詞學研究只是他一生事業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紀詞學史上科學地闡釋王國維詞學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證詩,以詩補史”的方法,對花蕊夫人《宮詞》的作者及其真偽問題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證,解決了詞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鑑中國傳統的詩論、詞論和西方詩學的某些成果,解讀相傳為李白所作的《菩薩蠻》《憶秦娥》和温庭筠《菩薩蠻》14首,不僅新意撲面,妙趣橫生,而且發明了兩種全新的讀詞方法。他的詞學著述雖然不多,但其貢獻卻是別具一格的。他的詞學思想和治詞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總結和借鑑。 [4] 

浦江清人物軼事

浦江清生活興趣廣泛,愛聽戲,會吹笛、唱崑曲,上文學課講到戲曲時,間或唱上一段,使學生加深感受;並曾與俞平伯汪健君等創辦“谷音曲社”。 [2] 
參考資料
  • 1.    浦江清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12-27]
  • 2.    上海市松江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著.松江縣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58-1059
  • 3.    元偉:《紅海遺珠:浦江清先生的研究 》,《紅樓夢學刊》2019年第2期。
  • 4.    曾大興:《浦江清先生的詞學貢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