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浦東運河

鎖定
浦東運河,俗稱運鹽河、護塘港,南自奉賢區的沿塘港進入浦東新區大團鎮,循裏護塘而北,過三墩、惠南鎮護城河,西折由北門逕直北行進入原川沙縣界,全長約36公里。
中文名
浦東運河
外文名
PudongCanal
河    長
翁祖亮 [1] 

浦東運河幹流概況

浦東運河又稱運鹽河、護塘港,古為鹽船出入之河道。全長87.0公里,流經浦東新區、南匯縣、奉賢縣,境內分別長27.5、19.3、40.2公里。沿河東西向與趙家溝、張家浜、川楊河、江鎮河、六灶港、四灶港、新閘港(惠新河)、中港河、石皮勒港相交匯,南北向與巨潮港、沙港、橫涇港、金匯港、航塘港、奉新港、南門港、四團港相交匯。河底寬8~30米,河底高-1.0~0米,邊坡1∶2~1∶2.5, [4] 
浦東運河——浦南運河
浦東運河是浦東地區自北向南,折而向西的骨幹河道。流經川沙、南匯、奉賢三縣。全長為87.0公里,其中川沙縣境內長27.5公里,南匯縣境內長19.3公里,奉賢縣境內長40.2公里。河道斷面在沿程呈不規則變化,河底寬為8~30米,河底高為-1.0~0米,邊坡1∶2~1∶2.5;常水位吳淞基點2.3~2.6米,最高水位在3.35~4.52米之間,受益農田達36.5萬畝,通航等級為40~100噸級。 [6] 
在浦東運河沿線與之相貫通的河道,東西向有趙家溝、張家浜、川楊河、江鎮河、六灶港、四灶港、新閘港(惠新河)、中港河和石皮勒港等。南北向的有巨潮港、沙港、竹港、橫涇港、金匯港、航塘港、奉新港、南門港和四團港等。
在奉賢縣的浦東運河西端的莊行鄉楊鏤處建有單孔10米的引排節制閘1座,可通航60噸級船舶。
在1977年全市水利分片綜合治理規劃中,曾擬將全河溝通,但至今在南匯與奉賢兩縣交界處仍未互相銜接,成為同一河名但又互不相連的河道。90年代經上海市地名辦公室調查研究確定,將奉賢縣境內的浦東運河(東起大勒港,西至松江縣的龍泉港,全長40.2公里),更名為浦南運河。 [6] 
南與南匯縣浦東運河相連,北至黃家灣,與界浜相接。流經施灣、江鎮、六團、城鎮、蔡路、合慶、王港、龔路、顧路、楊園10個鄉,全長24.5公里。 [11] 
浦東運河(俗稱運鹽河、護塘港) 南自奉賢縣的沿塘港進入本縣大團鎮,循裏護塘而北,過三墩、惠南鎮護城河,西折由北門逕直北行進入川沙縣界,本縣境內全長19.3公里。 [13] 

浦東運河水文特徵

常水位2.3~2.6米,最高水位3.35~4.52米。 [4] 
根據解放後將近30年的檢測,本縣各主要河道的水位為:大治河(西閘測站)最高水位3.92米(1981年9月1日),最低水位1.57米(1981年2月3日),平均水位2.49米(1980年)。浦東運河(惠南測站)最高水位3.38米(1976年7月2日),最低水位1.70米(1968年3月10日),平均水位2.43米(1981年);(白龍港閘測站)最高水位3.48米(1974年12月19日),最低水位2.31米(1974年1月7日),平均水位2.79米(1973年和1974年)。廟港河(大團測站)最高水位3.70米(1976年7月2日),最低水位1.36米(1975年12月20日),平均水位2.81米(1965年和1981年)
本縣東海海水的潮位,在蘆潮港測站,最高潮位5.26米(1974年8月20日),最低潮位一1.25米(1980年10月25日),平均潮位則在0.18至3.47米之間。 [12] 

浦東運河主要支流

沿河東西向與趙家溝、張家浜、川楊河、江鎮河、六灶港、四灶港、新閘港(惠新河)、中港河、石皮勒港相交匯,南北向與巨潮港、沙港、橫涇港、金匯港、航塘港、奉新港、南門港、四團港相交匯。 [4] 
川楊河,位於川沙縣南部,西通黃浦,東入長江口,全長28.7公里,橫貫川沙縣東西,經楊思、六里、北蔡、張港、孫橋、唐鎮、城廂鎮、蔡路8個鄉、鎮,為浦東水利大控制骨幹河道之一。
60年代,該地段沿線原有河道淺狹,引排不暢,暴雨季節,時有內澇,航道受阻現象嚴重。1977年按全市水利分片綜合治理規劃,確定開挖川楊河。
川楊河開挖工程統一規劃定線,分段分期實施。河道標準:西端引航段河底寬20~30米;東端三甲港至沙腳河段1公里,河底寬30~60米;沙腳河至浦東運河5.07公里,河底寬30米;其餘河段底寬為20米,河底高均為-1.6米,邊坡1∶3。沿河兩岸青坎寬各10米。川楊河西端近黃浦江處建楊思水利樞紐,船閘1座,閘孔淨寬12米;3孔節制閘1座、孔徑淨寬各為8米。東端建三甲港3孔節制閘1座,孔徑淨寬分別為8米、10米、8米。
第一期工程為東段。三甲港水閘至陸家大橋,長13.5公里。1978年11月20日動工,次年1月20日基本結束,完成土方817萬立方米(包括三甲港閘土方量),其中機械挖土佔總土方量35.5%。第二期工程為西段。陸家大橋至楊思港水閘止,長15.2公里。1979年11月25日開工,翌年1月15日竣工。完成土方917萬立方米(包括楊思港水閘土方工程)。其中機械挖土量佔總土方量30%。兩期工程總土方1734萬立方米,挖廢農田3420.86畝。兩邊青坎共植樹160萬株,河坡全部種上杞柳。拆遷民房19357間,建造統一規格的新村。新建橋樑以及東西2座水閘,國家投資2157.73萬元。耗用鋼材9687噸,木材13497萬立方米,水泥34729噸。
建成後的川楊河,符合國家六級航道標準,與隨塘河、浦東運河、曹家溝、馬家浜、三八河等33條南北向干支流相交貫通,在川沙地區形成以該河為骨幹的水運網,從而使欽公塘東西水系得以統一,對改善引排水和水環境以及航運條件起重要作用。 [6] 
大治河
大治河是建國後上海郊區人工開挖規模最大的河道。西起黃浦江,東至長江入海口,全長38.54公里。橫貫上海、南匯兩縣,是水利大控制浦東片的骨幹河道。大治河河線,上海縣段摒棄老閘港,西起黃浦江,東迄南匯縣航頭,長7公里餘,實地開挖;南匯縣段31公里,則利用原有老河二灶港、四灶港、新開港、六灶港加以拓寬浚深,抵達東海。沿河與鹹塘港、航塘港、奉新港、浦東運河和隨塘河等相交。橫貫上海縣魯匯鄉、南匯縣航頭、新場、宣橋、三墩、黃路、新港、老港、海濱8個鄉和東海農場。大治河竣工後效益顯著,引排水和容蓄量擴大,調控自如,水源充沛,3個水系得以溝通。抗禦旱澇災害能力加強,生活用水條件改善,同時又增加了一條五級航道,可通航300噸級船舶,對振興、發展南匯地區的經濟起着巨大作用。 [6] 
大治河 1977年開挖,上海規模最大的人工河流。西起閔行區魯匯鎮黃浦江,沿河與鹹塘港、航塘港、奉新港、浦東運河、隨塘河等相交,流經閔行區魯匯鎮,南匯縣航頭、新場、宣橋、三墩、黃路、新港、老港、海濱8鄉,在東海農場入海。全長38.54公里,閔行區段長7.54公里,南匯縣段31公里。河道底寬64米,河底高-2米,邊坡1∶3,兩岸青坎各寬10米,高程5米。西端黃浦江口建大治河西控制樞紐,節制閘上下游各長300米,河底高-2米,邊坡1∶3;河面上遊寬117米,下游寬114米;船閘引航道內外各長300米,外引航道河底寬30米,河底高-2米,邊坡1∶3;內引航道河底寬139.4米,河底高-2米,邊坡1∶3。東端建出海節制閘,上游從人民塘至節制閘,長989米,河底寬76~86~106米,河底高-1米,邊坡1∶3;下游長150米,河底寬70米,河底高-1米,邊坡1∶3。 [4] 
金匯港航道是縱貫奉賢縣中部的南北向骨幹航道,北起薛家塘村的黃浦江口,南至南閘門(靶場)流入杭州灣,全長21.26公里,金匯港興修於1958年,長9.5公里。1979年11月重開新航道,於1980年8月告竣。全線建有橋樑12座(公路橋6座、機耕橋6座),跨河架空纜線20根,水下纜線5根和船套閘1座。新航道和浦東運河相交,形成南北兩航段,河面寬均為82米,最低水位深為2.5米,能通航300噸級船隊,但在和浦東運河相交的500米航段,河面雖略寬闊,而水深則只有1.9米,1990年仍僅能通航100噸級船隊。1990年航道運量為330萬噸。 [5] 
金匯港,縱貫奉賢縣中部,北起金匯公社薛家塘村黃浦江,南至靶場匯入杭州灣,全長21.5公里,為浦東片南北向的骨幹河道。金匯港址附近原有一條金匯塘,為奉賢縣境內南北向幹河。其北口與今金匯港同位,由於曲折淤淺,作用日遜。1958年於其東另開金匯港後,金匯塘遂漸次湮沒。1958年興修的金匯港,位於金匯塘及今金匯港之東,北口與金匯塘同位,裁直金匯塘繞今魯匯船廠一段彎道,自北口納黃浦水東南流,至金匯公社石灰窯折而南流,經齊賢舊鎮東側,於光明公社屠家灣入浦東運河(今改為浦南運河),全長9.5公里。1958年12月動工,翌年4月竣工。投入勞力132萬工日,挖土251.5萬立方米。河道底高-1米,河底寬34~40米不等,邊坡1∶3。1978~1979年,根據全市水利分片綜合治理規劃,為進一步改善奉賢縣及浦東片的引排航運條件,確定重開金匯港新河,取代老金匯港。新河道位於奉賢縣境中部,西距橫涇(港)約5.4公里,其北口位於舊金匯港,自南黃浦江向南流,穿金匯鎮、齊賢鎮,越浦東運河,經光明鎮東市,貫通裏護塘、彭公塘、人民塘、團結塘4道海塘,直入杭州灣。經金匯、齊賢、光明、錢橋、新寺、新海6個公社和星火農場。金匯港具有北引、南排的調水功能,擔負奉賢全縣引排水總量的60%,直接裨益農田4.25萬畝,又為通浦航運幹道,全線通航能力達300噸級。 [6] 
泰青港,位於上海東南部,是浦東地區水利綜合治理配套河道。北通大治河,南迄浦東運河,全長10.31公里,其中上海縣魯匯鄉境內2.65公里,奉賢縣的泰日、青村鄉境內7.66公里。泰青港為人工開挖河道,主要解決浦東南部地區的引水、排水、通航問題和改善當地水利條件。奉賢縣境內的河段於1989年挖成,上海縣境內的河段於1992年挖成。河底寬10米,河底高-0.5米,邊坡1∶2.5,受益農田3.8萬畝,可通航20噸級的船舶。對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6] 
新閘港(惠新河),自上海縣的魯匯鎮進入本縣航頭鄉的鹹塘港後,逕直向東至惠南鎮的搖盪灣,然後再沿西護城河繞道北護城河,穿東門船閘,直至人民塘隨塘河,在縣境內全長28.873公里。1958年11月動工,1959年2月完工。河牀標準為:河底寬度,鹹塘西30米,鹹塘東10米;河底標高吳淞零米,坡度為1:4.5;挖河土方387.5萬立方米,出動民工3.4萬人,計143.5萬工日,運土耕牛4330頭。新閘港的竣工,使本縣增加了蓄水量211.6萬立方米,排水量為36立方米/秒,受益面積17.28萬畝,通航船隻等級達到60噸。 [7] 
北六灶港,1969年冬進行拓寬加深,西自鹹塘港勞動玻璃廠,與周祝公路平行,經瓦屑、六灶達浦東運河,注入祝橋船閘,全長16.8公里,河牀底寬6米,底高吳淞零上0.5米,挖土8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1萬元,參加民工1.75萬人,實做35萬工日。 [8] 
泐馬河,是浦東運河以東的縱向幹河之一,南起人民塘隨塘河,逕直北流經南泥公路北側的人民港、石皮泐港,穿三三馬路港,到中港二號橋,全長17.6公里。1976年冬開挖,底寬6米,底高吳淞零下0.5米,土方187.6萬立方米,實做93.8萬工日,國家投資108萬元。 [8] 
隨塘河,為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興築李公塘時隨塘開挖的幹河。從1949年至1956年,結合培塘疏浚隨塘河,長度共計21.26公里,土方43.7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1.74萬元,自1958年至1972年,先後5次分段疏浚,長度共計63.2公里,河牀標準:底寬12米、底高吳淞0米。土方134.67萬立方米,實做101.94萬工日,國家投資126.93萬元 [8] 
江鎮河,東起隨塘河,西至浦東運河,流經江鎮、六團2個鄉,全長5.7公里。1953~1985年間,先後4次疏浚。 [11] 
張家浜,東起大灣,西至塘橋浦南路3號橋,流經王港、唐鎮、金橋、張江、洋涇、花木、嚴橋7個鄉,全長18公里,縣境內長17.8公里。民國35年、37年疏浚過張家浜。1956年,疏浚石家觀音堂至大統浜段,長度8.08公里,挖土25萬立方米。1966年12月1日至月底全線疏浚,挖土64.4萬立方米。與張家浜閘、洋涇港閘、西溝港閘配套形成完整的引排系統,使低窪地的內澇漬害得以基本消除。同時還改善了中部地區的通航條件。 [11] 
趙家溝,東起隨塘河,西至浦東大道9號橋。流經顧路、楊園、張橋、東溝4個鄉,全長10.5公里。民國22年(1933年)曾疏浚趙家溝。1962年8月14日至9月6日,挖泥船浚高行鎮鎮南河段,計0.37公里,完成土方2300立方米。1974年12月上旬至次年1月上旬疏浚趙家溝,挖土99萬立方米。 [11] 

浦東運河航道航運

大治河航道西起黃浦江,東至東海,全長38.1公里,橫貫上海、南匯兩縣,是上海解放後人工開挖規模最大的航道。
大治河航道於1977年4月破土開挖,市撥工程經費4559.48萬元,1979年1月底全線溝通竣工。航道闢成後,沿線建有橋樑21座,跨河架空纜線30根,水下纜線1根和船套閘1座。河面寬大於103米,最低水位時水深3.3米以上,全線可通行300噸級船隊,並與黃浦江、浦東運河溝通,成為上海市300噸級航道環線的重要航段。1990年航道貨物運量達400萬噸。 [5] 
浦東運河 自川沙縣界至奉賢縣界,本縣境內全程19.3公里,通航等級6級。 [9] 
浦東運河是浦東地區的一條東西轉南北向骨幹航道。西南自奉賢縣龍泉港至大泐港,長39.9公里,南自奉賢縣界經南匯縣至川沙縣趙家溝,長41.9公里。1977年曾擬將東西、南北向兩條同名運河銜接,但由於工程由各縣先後實施,致使南匯縣與奉賢境內一段仍未銜接,形成同名但又互不相連的幹線航道。
該航道東西向航段長39.9公里,能通航100噸級船隊的為7公里,通航60噸級船隊的為22.3公里,餘則僅能通過20~40噸級船隊;南北向航段,在南匯縣境內長20.42公里,通航能力更差,有的航段只能通過10噸以下船舶,幾近斷航。在川沙縣境內長21.46公里,開通時能通航40~100噸級船隊,至1990年時只能通航40~60噸級船隊。全線建有橋樑81座,跨河架空纜線168根,水下纜線7根,跨河架空管道1根,水下管道2根,並有礙航閘壩1處。 [5] 

浦東運河治理開發

浦東運河曾有運鹽河與護塘港之稱,這是由於它與老護塘平行,且向為鹽船出入的河道而得名。該河溯源於明代,明永樂元年(1403年)夏原吉治蘇松水患,浚華亭、上海運鹽河。延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縣成汝舟浚老護塘港,邑人金國棟等呈請捐輸,議設董事,分段督浚。明永樂元年至民國23年(1934年)計有10次疏浚記載。建國後,各縣對浦東運河分別進行了分期分段的治理,該河的疏拓工作,奉賢縣於1958年疏拓浦東運河西段,南匯縣於1961年、1973年分段疏拓浦東運河中段,川沙縣於1977年開挖拓寬浦東運河北段,又在1986年冬將浦東運河向北延伸至高東鄉沙港村。由於各縣分別進行疏拓,造成整個河段斷面標準不一與不銜接的情況,但它仍是貫穿浦東東部地區三縣,且成為該地區南北東西向蓄排、航運的幹河。 [6] 
第一批從1977年12月初開始,各公社出動大小拖拉機912台,手拉翻斗車1700輛,鬥式輸送帶、電動泥漿泵12台,機運土方130萬立方米,佔總土方的28%。
第二批從1977年12月中旬開始,5萬多民工參加施工,歷時一個月,挖土方543萬立方米,佔總土方的72%。
本工程國家投資265.5萬元,挖廢農田1048.29畝。浦東運河與趙家溝、張家浜、川楊河、江鎮河4條東西向幹河相交接,增強了川沙縣排蓄水能力和航運能力。 [11] 
解放後,對浦東運河進行分段管理,1961年冬,浚惠南鎮至大團鎮段,長度7.8公里,底寬8米,底高吳淞0米,土方19.8萬立方米,實做8.8萬工日,國家投資20.15萬元。1973年冬,對惠南鎮至川沙縣界段進行疏浚,底寬12米,長度11.5公里,土方81萬立方米,實做40萬工日,國家投資46.8萬元。 [13] 

浦東運河橋樑涵洞

三墩臨時翻水站
翻水站的進水口均設在浦東運河上,引塘西水入塘東路南片,通過翻水,對解決塘東路南片15萬畝農田灌溉水源,降低鹽鹼度至為重要。 [10] 

浦東運河河流特徵

上海市趙家溝,過南匯縣至奉賢縣龍泉港,長85公里,環繞浦東,北出長江,由川揚河、大冶河、金匯港等河道連通黃浦江,並同眾多支流組成浦東地區水運網,聯絡城鄉 [2]  。分北段和南段。

浦東運河北段

北段跨川沙、南匯兩縣,北起川沙縣黃家灣,經曹路、川沙縣城廂鎮、祝橋、惠南鎮等地,穿越趙家溝、川 楊河、六灶港、惠新河、大治河等,南至南匯縣大團鎮,1961年後以東、西運鹽河和老護塘港等為基礎多次疏浚、開挖而成。長44.5公里。川沙縣境內,川 楊河以北最大通航能力50噸級;以南最大通航能力100噸級。南匯縣境內通航能力各段不一 [3] 

浦東運河南段

南段橫跨奉賢縣全境。西起奉賢、金山兩縣交界處的龍泉港,流經 莊行、南橋鎮、青村、奉城鎮等地,穿越竹港、金匯港、航塘港等。 1975—1977年挖成。 長39公里。通航能力60—100噸級。是市東南部調配水量和航運幹河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