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浦城閩派古琴

鎖定
浦城閩派古琴,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浦城閩派古琴創始人為祝鳳喈,字桐君,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出生,閩北浦城城關人。清代,古琴在浦城得到很大發展,據記載,清代古琴廣為流行,以吳越為中心,逐漸分出許多流派,影響較大的四大派系,浙系、江派、閩派、川派。閩派,以浦城祝桐君為代表。 [3]  閩派古琴講究琴音上下相需,剛柔相濟,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巧,都體現出中國音樂藝術的較高境界,代表着中國文人怡情養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 [7] 
2005年,“浦城閩派古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0。 [2] 
中文名
浦城閩派古琴
批准時間
2005年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
保護單位
浦城縣文化館
項目編號
Ⅱ-10

浦城閩派古琴歷史淵源

古琴,又稱琴、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亦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相傳伏羲氏首創為五絃,稱“宮、商、角、徵、羽”。至西周,文、武二王各加一弦,則為七絃,稱為“宮、商、角、徵、羽、文、武”。古琴美而不豔,哀而不傷,清迴幽麗,可謂聲情並茂。清代,古琴得到很大的發展,日臻完善,古琴的打譜基本定型,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琴家和流派,影響較大的是浙派、蘇派、川派和以浦城祝桐君為代表的閩派,並稱四大流派。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閩北浦城人祝鳳喈深究律呂,發明音義,在識譜上,創造減字譜加工尺,在指法上,創指法字母加以繪圖,形成自己的風格。清咸豐五年(1855),《與古齋琴譜》在浦城出版。其後,他的學生張鶴作《琴學入門》,於清同治三年(1864)出版。隨着此書的傳播,學者甚眾,形成一大批體現祝鳳喈風格的琴家羣體,稱為閩派古琴演奏藝術。 [1] 

浦城閩派古琴基本特徵

識譜:祝鳳喈首創在減字謗旁註“工尺”譜,這是以前諸譜所未有的。通過教人念工尺之法,是學琴者的捷徑。琴曲有天然節奏,惟有心領神會,操之熟練,才能輕重疾徐,自然合拍。但初學者,非有一定節奏按譜鼓曲,殊難成音。祝鳳喈以工尺傳其高下,板眼節其長短,學者先念工尺,次習手法,按譜而鼓,彈數次就能成譜。工尺法有利初學者迅速入門,有事半功倍之效。
指法:琴為絃樂,必須按彈,才能成音。琴音上下相需,剛柔相濟,寓輕重疾徐之節。祝鳳喈深入研究各家指法,對不明的地方進行註釋,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並給圖標註指法字母,使學者不致混淆,初學者開卷即有一目瞭然之益。 [3] 
琴譜:祝鳳喈家傳秘譜有《風雲際會》《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陽關三疊》《古琴吟》等6首,均音色優美,雅靜動聽,沒有靡靡俗韻。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中,除《風雲際會》外,其他5首均釋成正譜。 [1]  [3] 

浦城閩派古琴傳承保護

浦城閩派古琴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閩派古琴創始人為祝鳳喈,字桐君,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出生,閩北浦城城關人。寫下了古琴理論不朽著作《與古齋琴譜》一書,咸豐五年(1855年)在浦城出版。祝鳳喈家傳琴曲秘譜6首,均音色優美,雅靜動聽,沒有靡靡俗韻。
閩派古琴第二代傳承人為張鶴。於同治三年(1864年),經祝鳳喈鑑定後,刊行《琴學入門》一書,系統傳播祝鳳喈的琴學理論和操琴風格。
閩派古琴第三代傳承人為陸琮,字少雲,是張鶴的弟子,其主要貢獻是幫助其師張鶴校刊《琴學入門》,為閩派古琴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做了許多有益工作。
閩派古琴第四代傳承人為李迪瑚。李迪瑚能詩善文,特別喜歡古琴,在家裏設置琴樓,並且對古琴研究頗有心得,其古琴專著有《酌海樓琴言》《酌海樓琴譜》五卷。 [3] 
代表性傳承人物
吳燕琳 吳燕琳
吳燕琳,漢族,南平市浦城縣人,1966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浦城閩派古琴”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吳燕琳師從古琴專家李禹賢系統學習古琴彈奏技藝。其較具代表性的彈奏曲目主要包括《秋風詞》《湘江怨》《良宵引》《普安咒》《梅花三弄》《漁樵問答》《江月白》等。吳燕琳先後參與了浦城縣“人壽杯”大型綜合文藝晚會和浦城縣慶祝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專題文藝演奏等活動,其古琴演奏深受認可與好評,並獲得演出節目一等獎和古琴演奏一等獎等。 [4] 

浦城閩派古琴保護措施

2020年7月2日,浦城縣兩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非遺傳承”志願服務培訓基地分別在閩派古琴坊、剪紙坊正式掛牌成立。 [8] 

浦城閩派古琴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8年9月28日晚,由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永安市文化館共同舉辦的“絃音逐夢 國慶之夜”閩派古琴專場演奏會在福建水院舉行。 [6] 
2020年6月13日是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南平市浦城縣文化館聯合縣博物館在三山會館舉辦剪紙、古琴、提線木偶(浦城大水口木偶)等非遺技藝展示。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