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石上女》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山水田园题材五言绝句,据考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漫游浙江若耶溪期间,收录于《全唐诗》 [3-5]。该诗以吴越浣纱女为对象,聚焦民间劳动女性的形象塑造,属李白采风民俗的短章创作 [3]。
全诗仅四句二十字,借助“玉面”“青娥”“金齿屐”等意象勾勒人物:前两句以“玉面”映衬肤色,借“青娥”“红粉”呈现发妆色彩;后两句通过“金齿屐”与“白如霜”的双足特写,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塑造出明丽鲜活的浣纱女形象。作品延续李白善用浓烈色彩的语言特色,以白、青、红、金等色调构建画面,同时体现唐代文人关注民间风情的创作倾向 [4]。
- 作品名称
- 浣纱石上女
- 作 者
- 李白
- 创作年代
- 盛唐
- 作品体裁
- 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播报编辑
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作品译文
播报编辑
脚下一双带齿的金色木屐,屐上两只雪白的小腿让人心魂摇荡。 [1]
作者简介
播报编辑
李白(701~7市体纹62),字太白,号青莲居颂赠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鸦棵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定蒸轿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危主签蜜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辣连设,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欠地榆。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重棵肯”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