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浣溪沙五首

(蘇軾作於黃州的組詞)

鎖定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組詞作品,元豐四年(1081)冬天作於黃州。第一首寫由雨轉雪時臨皋亭煙雨空濛、田野裏麥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寫醉夢醒來時所見的車轆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須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漢代蘇武齧雪餐氈、東晉謝安桓伊“攬須”等典故,寫自己與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激之情;第四首描寫晨起銀裝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貧苦的狀態;第五首寫瑞雪兆豐年的願景,抒發了願天下百姓食無憂的美好願望。聯章五首為一個整體,寫景如畫,抒情動人。
作品名稱
浣溪沙五首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詞
作品體裁
作品別名
浣溪沙

浣溪沙五首作品原文

浣溪沙五首
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復作兩首。
其一
覆塊青青麥未蘇,江南雲葉暗隨車。臨皋煙景世間無
雨腳半收檐斷線,雪牀初下瓦跳珠,歸時冰顆亂粘須。
其二
醉夢昏昏曉未蘇,門前轣轆使君車。扶頭一盞怎生無
廢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凍真珠。清香細細嚼梅須
其三
雪裏餐氈例姓蘇,使君載酒為回車。天寒酒色轉頭無。
薦士已曾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醉中還許攬桓須。
其四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鬚
其五
萬頃風潮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樽前訶手鑷霜須 [1]  [2] 

浣溪沙五首註釋譯文

浣溪沙五首詞句註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浣紗溪”“小庭花”等。
⑵徐公君猷:徐君猷,名大受,東海人,當時任黃州知州。見過:來訪。
⑶覆塊:謂麥苗覆蓋田壟。塊,土塊。
⑷臨皋:臨皋亭,在黃岡南長江邊,蘇軾被貶黃州時曾居住在此。煙景:雲煙繚繞的景色。
⑸雪牀:指霰粒。
⑹轣(lì)轆:車輪轉動之聲。
⑺扶頭:一種酒,因易醉得名。
⑻圃:菜園。翠羽:形容菜葉的鮮嫩。
⑼須:花蕊。
⑽“雪裏”句:用蘇武典故,不取守節不屈之意,意在比喻黃州生活的貧窮。例姓蘇,照例姓蘇。
⑾為回車:為我調轉車行的方向,指專程登門。
⑿飛:傳送。鶚表:代指薦表。鶚,大雕。
⒀“報恩”句:用隋侯之珠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意謂自己不須用世俗的方式感謝徐君猷。
⒁蘇:草。
⒂渚:小洲。一時:片刻間。
⒃“濕薪”句:典出《戰國策·楚策三》:蘇秦謂“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後以“米珠薪桂”表示物價昂貴,生活艱難。
⒄捻髭鬚:搓鬍鬚,表示苦吟。
⒅蘇:甦醒。
⒆翠袖:綠色的衣袖,這裏代指舞女。柳絮:柳樹吐的花,這裏代指雪。
⒇樽:酒杯。鑷:捋。霜須:白鬚。 [3]  [4] 

浣溪沙五首白話譯文

十二月二日,下雨之後又下雪,太守徐君猷帶酒來訪,酒席上創作了三首《浣溪沙》。第二天酒醒後,雪更大了,又創作了兩首。
其一
覆蓋着的田畦小麥還沒有返青。像雲一樣的枯葉悄悄地在車輪下飄着。臨皋亭雲煙繚繞景色奇麗世間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斷絕了,剛剛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動。回到房屋裏的時候鬍鬚都結成冰了。
其二
清早醉夢昏沉之中還未甦醒,聽到門前轣轆的車馬之聲傳來,原來是徐守攜酒造訪。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讓我與友人共赴醉鄉呢?
荒廢的苗圃裏種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樹木葉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瑩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嚐到細細的清香。
其三
身居異地,艱難困苦,雪裏餐氈的按道理都是姓蘇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駕車載滿美酒前來照顧我,大寒天裏臉上的醉容轉頭之間消散了。
酒宴上還聽説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薦,如此恩德我無以為報,可惜生活困頓,我作為主人卻沒有佳餚來招待摯友,在沉醉之中面帶愧容。
其四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裏雨雪交加,昔日大江裏奔湧的波濤和沙渚上瀰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
飢餓的肚子裏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濕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裏捻着鬍鬚吟詠詩句?
其五
我記不得姑蘇萬項風潮侵襲田野。只記雪睛江上明亮麥豐收滿千車。但我心願是人飽我的愁自然也無。
舞女甩着綠袖子隨風繞着柳絮飛,歌女塗抹絳唇喝酒紅得似爛櫻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鬍須。 [4]  [5] 

浣溪沙五首版本校對

《浣溪沙五首》墨跡長卷 《浣溪沙五首》墨跡長卷
蘇軾黃州《浣溪沙五首》墨跡2016年重現於世。此墨跡與《浣溪沙五首》傳世各版本有所不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的《蘇軾全集》詞集卷一中的《浣溪沙》與墨跡的不同之處如下:
《蘇軾全集》詞序“太守徐君猷”,墨跡為“太守徐公君猷”;《蘇軾全集》“雪大作,又作二首”,墨跡為“雪大作,復作兩首”。
《蘇軾全集》詞一無注,墨跡“雪牀初下瓦跳珠”之後有自注:“京師俚語,謂霰為雪牀。”
《蘇軾全集》詞二“小槽春酒滴真珠”,墨跡為“小槽春酒凍真珠”。《蘇軾全集》詞二無注,墨跡在“門前轣轆使君車”後自注:“公見訪時,方醉睡未起。”
《蘇軾全集》詞三“薦士已聞飛鶚表”,墨跡為“薦士已曾飛鶚表”。
《蘇軾全集》詞四“凍吟誰伴拈髭鬚”,墨跡為“凍吟誰伴捻髭鬚。”
《蘇軾全集》詞五“萬頃風濤不記蘇”,墨跡為“萬頃風潮不記蘇”。《蘇軾全集》詞五無注,墨跡在“萬頃風潮不記蘇”後自注:“軾有田在蘇州,今歲風潮蕩盡。”《蘇軾全集》“樽前呵手鑷霜須”,墨跡為“樽前訶手鑷霜須”。
另外,墨跡有落款“東坡居士軾”五個字。
以上所指出的文字與當今其他學術著作的相關內容也有差異。其版本差異如下:
詞序,當下所有的著作在徐君猷名中皆缺敬辭“公”字;“復作兩首”皆作“又作二首”,亦如《蘇軾全集》。《東坡詞編年箋證》為詞序作“校記”指出:“傅本題下增出‘時元豐五年也’六字。……楊守敬《景蘇園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跡詞序中‘徐’下有‘公’字,‘又’作‘復’,‘二’作‘兩’。”《蘇軾詞集校注》認為:“作於元豐四年(1081)十二月二日至三日。傅注本詞序後有‘時元豐五年也’六字,諸本皆無。清楊守敬《景蘇園帖》收此組墨跡,詞序中‘徐’下有‘公’字,‘又’作‘復,’‘二’作‘兩’。”《蘇軾詞新釋輯評》附錄中記述:“曹樹銘《東坡詞》注:按楊守敬序刻景蘇園帖第五,此五首浣溪沙墨跡石刻,末字須俱作須。此首詞引徐字下多公字……(香港上海印書館1974年出版)”中華書局2002年9月第1版的《蘇軾詞編年校注》中的《浣溪沙五首》之序為:“十一月二日,雨後微雪……”並在“編年”中強調清人王文誥《蘇詩總案》作此説。
詞一,諸本皆同,唯《蘇軾詞新釋輯評》與《東坡詞編年箋證》將詞的原文作“雪林初下瓦疏珠”,前者未言其出自那個版本,後者在“校記”中説:“傅本……詞文‘疏’作‘跳’,‘斷線’作‘斷絕’。元本‘疏’作‘跳’。”
詞二,《東坡詞編年箋證》有“又前韻”三字,並將“醉夢昏昏”作“醉夢醺醺”,將“門前轣轆”作“門前轆轆”。《蘇軾詞集校注》卷一言其出處:“昏昏”,傅注本作“醺醺”。“轣轆”,毛本作“轆轆”。《蘇軾詞編年校注》在“校記”中又指出:“傅本、元本、毛本均無題。元本‘醺醺’作‘昏昏’。傅本、元本‘轆轆’作‘轣轆’。墨跡‘挑’作‘排’。傅‘凍’作‘滴’。墨跡‘門前’句下東坡自注雲:‘公見訪時,方醉睡未起。’”《蘇軾詞新釋輯評》詞二內容同《東坡詞編年箋證》,唯改“凍真珠”為“滴真珠”。
詞三,諸本皆作“薦士已聞飛鶚表”,唯《東坡詞編年箋證》在“校記”中説:“墨跡‘聞’作‘會’,此句下並自注雲:‘公近薦僕於朝’。”《蘇軾詞集校注》卷一則雲:“‘聞’,墨跡作‘曾’。”《蘇軾詞新釋輯評》言:“《景蘇園帖》此詞首句下東坡自注:‘公近薦僕僕於朝。’”一是多了一個‘僕’字,二是位置挪移,應為此詞下闋首句下。
詞四,諸本內容與墨跡相同,唯《蘇東坡黃州作品全編》將末句作“凍吟誰伴捻髭鬚”。“捻”字的出處亦未作説明。
詞五,古今注蘇詞者將蘇東坡“萬頃風潮不記蘇”皆作“萬頃風濤不記蘇”,且將蘇東坡的自注“軾有田在蘇州,今歲風潮蕩盡”中的“軾”字當作“公”字。《蘇軾詞編年校注》箋註雲:“‘萬頃’句:傅注:舊注云:公有薄田在蘇,今歲為風濤蕩盡。’《景蘇園帖》第五石刻此詞,首句下注‘公田在蘇州,今年風潮蕩盡。”《蘇軾詞新釋輯評》也説:“傅幹注本引舊本此句下注:“‘公有薄田在蘇,今歲為風濤蕩盡。’《景蘇園帖》第五石刻此詞首句下注:‘公田在蘇州,今年風潮蕩盡。’”《東坡詞編年箋證》“校記”則曰:“墨跡首句下東坡自注雲:‘公有田在蘇州,今蕩盡。’”
以上諸本説法不一,究其原委,皆是未見原作墨跡,僅在南宋人傅幹《注坡詞》“公有薄田在蘇,今歲為風濤蕩盡”的基礎上,參以己意或更改或增減文字。 [1] 

浣溪沙五首創作背景

根據詞前小序及詞中內容可知這五首詞的創作背景。元豐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黃州下雨之後又下雪,蘇軾因夜來飲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給蘇軾送來了酒,蘇軾家人到廢圃挑選寒菜以待太守。二人暢飲的酒酣之際,蘇軾創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後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韻創作了兩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舉薦蘇軾還朝,故蘇軾在詞中表示謝意。 [6] 

浣溪沙五首作品鑑賞

浣溪沙五首整體賞析

這組詞的小序簡明交代了創作緣由,但詞中的人物、故事、創作的狀態想象可見,宛在目前。
第一首寫出門迎徐守所見情景,描繪由雨轉雪之時臨皋亭煙雨空濛,田野裏麥苗青青的景象。上片由遠及近地寫黃州田園風光,三句連綴成一幅絢麗的圖景,暗示了蘇軾超然物外的審美情趣。先敍述田園景色,反映了蘇軾關心農業的思想。再描繪黃州農家冬閒的淡然風光,反映了蘇軾娛樂自然的心境。“暗隨車”點出太守來訪。然後描寫議論結合,特寫“臨皋煙景”、冬雲密佈而後發出賞心的讚歎。“世間無”,突出了黃州景色的奇麗。下片以特寫手法,描繪了雨後微雪的風景。過片先特寫雨景變化;緊接着特寫雪景變化,逼真傳神,字字珠璣。雖然點化運用了杜甫的“雨腳如麻未斷絕”詩句,但未露痕跡。末句將雨雪人性化,轉涉自己,頗富情趣。一個“亂”字,蘇軾與徐君猷的詼諧之情躍然紙上,反映了蘇軾將自然美與人性美高度融會的寫作技巧。
第二首寫與徐守暢飲,描述酣醉入夢醒來時所見的車轆印痕而思昨夜二人用翠蔬、梅須下酒的情形。上片寫客人來訪,表達一醉方休的願望;下片寫準備菜餚,表現一飲千鐘的興致。“廢圃寒蔬”是自謙所備寒儉,“小槽春酒”寫來客所攜酒之珍貴。末句轉寫飲酒賞梅,似用特寫鏡頭使全篇定格,頗有餘味不盡之感。
第三首寫自己與太守徐君猷的交情及對徐守推薦自己的感激之情作者因遭讒貶黃州,作為知州的徐君猷對他倍加關心,至為友善,親自上疏相薦,此次又於大雪中過訪,令作者十分感動。詞作通過漢代蘇武齧雪餐氈、“鷙鳥累百,不如一鶚”、東晉謝安為桓伊“攬須”三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感動和真誠的謝忱。典故的使用符合雙方的身份和處境,而且頗富幽默感和詼諧感,沖淡了話題本來的沉重和嚴肅。
第四首寫晨起銀裝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並用米珠薪桂寫自己生活貧苦的狀態。上片以大筆勾勒氣象寬闊之景,下片借典故抒發苦中作樂之慨,尤其是末句説獨自吟詩,言外無紅粉相伴,遊戲謔浪,體現作者善自排遣、不憂不懼的心性氣質,十分迷人。
第五首寫翌日酒醒所見所感,由瑞雪聯想豐年,以至眼前幻化出麥千車的景象,由己及人抒發了願天下百姓食無憂的美好願望。上片寫酒醉之後依稀聽見風聲大作,甦醒後卻未把蘇州為風災蕩盡的田產記掛心上,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銀裝世界。作者從雪兆豐年的聯想中,想象到麥千車的豐收景象,而為人民能夠飽食感到慶幸。下片倒敍,轉憶前一天徐君猷過訪見訪,席間對酌的情形。翠袖絳唇的明媚與訶手鑷霜的龍鍾形成對比,上下片間訶手鑷霜的龍鍾與“但令人飽我愁無”的寬廣胸懷形成對比。這首詞抒發了關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現了內心深處的憂慮。從藝術感受來看,上闋比較顯露,下闋更為深婉,而上闋的情思抒發,似乎在為下闋的無聲形象作提示。這樣,上下兩闋的重點,就自然地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應,互為表裏。
聯章五首為一個整體,寫景如畫,抒情動人,將景色美與人性美熔鑄一體,極具感染力。作者自己的形象鮮明,尤其是“但令人飽我愁無”的偉大愛民情懷讓人動容。語言通俗、口語化,令人感到親切、諧趣。
蘇軾用《浣溪沙》詞牌填詞共有四十六首,主要涉及懷舊、宴遊、贈友、詠物、農村等內容,描寫的題材範圍廣泛。在所有這些詞作中,又以吟詠農村題材的聯章組詞最為著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分別在徐州、黃州兩地創作的兩組聯章詞《浣溪沙五首》。這兩組詞,基本屬於“農村”題材,有具體的經歷與事件作基礎,有強烈的現實感和生活氣息,在題材和風格上都當時詞體創作傳統的一種突破。而對比徐、黃兩地的各五首詞作,雖然它們有着相同的題材,但在創作背景、情感、思想、風格及聯章整體所展示的格調等方面則迥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州聯章的核心主旨是“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與民同樂,黃州聯章的核心主旨是“但令人飽我愁無”的憂民疾苦,二者比較起來,後者所達到的情感與思想的高度更是前者所無法比擬的。 [6]  [3]  [7] 

浣溪沙五首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理論家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四:葉“蘇”字,謔甚。
原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曹樹銘《蘇東坡詞》:東坡表揚徐君猷無私無我熱愛人民之精神,不讓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專美於前。 [1]  [8] 

浣溪沙五首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9] 
參考資料
  • 1.    王琳祥.但令人飽我愁無——喜見蘇東坡黃州《浣溪沙》五首墨跡.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8(5):1-5
  • 2.    唐圭璋.全宋詞(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314-315
  • 3.    劉石 評註.蘇軾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161-171
  • 4.    朱靖華 等.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7:647-862
  • 5.    饒曉明 等.蘇東坡黃州名篇賞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126-127
  • 6.    方星移.但令人飽我愁無--論蘇軾黃州所填《浣溪沙》五首的情懷與審美意義.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15-17
  • 7.    王兆鵬.婉約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39
  • 8.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08-509
  • 9.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