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浚縣泥塑

鎖定
浚縣泥塑是河南浚縣的傳統泥塑藝術品。其產地集中在城關鎮楊屯。傳説始於隋末。原料採用黃泥膠。分為泥咕咕派、泥猴派和泥玩派等三大流派。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粗獷憨厚。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產保護名錄。
中文名
浚縣泥塑
產生年代
隋末
原材料
黃泥膠
代表藝人
張希和、王藍田、宋學海、宋慶春
特    點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粗獷憨厚

浚縣泥塑歷史淵源

豫北的浚縣,古稱黎陽,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浚縣捏泥玩泥的習俗相當悠久。據當地人説,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李密,曾率領瓦崗軍在此與隋軍大戰,終於奪取了設在這裏的朝廷大糧倉,並在此屯兵屯糧。當時,許多將士戰死在沙場。將士和當地老百姓掩埋將士的遺體,並捏些泥人泥馬作為陪葬物。後來,每當想起這次大戰,想起在戰鬥中陣亡的起義軍,人們不由自主地捏一些騎馬打仗的兵將,來寄託自己的哀思。時間一久,捏泥人成了浚縣的傳統,泥人的題材也不再侷限於戰爭。在農家小院裏,老人捏,孩子捏,男人捏,女人也提。在繼承傳統模式的前提下,大家儘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即興創作。形成了老人穩、孩子稚、男人剛、女人柔的特點。捏來捏去,平平常常的泥巴變成了古樸典雅的藝術品。特別是臨近正月七月廟會的時候,各村各家的泥塑藝人便早早地忙碌起來,買賣泥玩具成了浚縣廟會的主要內容。各地的泥塑商賈也雲集浚縣,趁廟會期間錢買貴賣,遠銷外省各地。 [1] 

浚縣泥塑原料

浚縣泥塑的原料就是俯拾皆是的黃膠泥。人們將黃泥曬乾,碾碎過篩,加上棉花或紙漿,再摻水和勻,用木頭捶打數通,使膠泥變得柔軟細膩。然後,經過搓、拉、捏、掐小小的一塊黃泥,玩笑之間就變成了一個憨態可掬的小動物。剛剛捏好的泥玩具容易變形,人們把它放在鍋台上,待供熱冒煙時,趕忙用黑或棕色顏料打底。之後,再在晾乾的泥玩具上塗上各種鮮豔的色彩,使它與動物的造型協調一致。經過彩繪的泥塑,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彩繽紛,煞是好看。紅綠黃藍等色彩把膠泥的本色完全覆蓋了,不知道底細的人,還真不知道這栩栩如生的玩具競取材於泥土。 [1] 

浚縣泥塑工藝特點

浚縣泥塑題材廣泛

精美的臉譜泥塑創意作品 精美的臉譜泥塑創意作品
浚縣泥玩具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粗獷憨厚。泥人多系歷史人物如瓦崗寨英雄有:徐懋功王伯當秦瓊尉遲敬德程咬金、羅成等。禽鳥有燕子小雞鳳凰,動物有小馬、小豬、小猴,水族有小魚、蛤蟆烏龜等。

浚縣泥塑製作形式

浚縣泥咕咕一般有四種製作形式:一是模具製作,有扁頭獅、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製,有小馬、小猴、豬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結合,有騎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鋼絲、彈簧,有活頭馬、活頭獅子等。藝人們用的泥藝人們運用的材料和工具都很簡單。

浚縣泥塑民間特色

泥料就地取材,先將黃膠泥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數十遍, 使其細柔如麪糰。工具是一根木棍,削成一頭粗,一頭尖二月以點畫泥玩具的鼻、眼、嘴和周身的花紋。根據其形狀,在不同的部位扎眼通孔,用嘴能吹出響聲,有尖細的,有粗獷的,涼幹後燒製上彩繪製色彩有的黑色鋪底,簡潔明快;有的大紅大綠,色澤豔麗,色彩對比十分強烈。紋飾多以花草為主,在背部、胸部、頸部運用理想的裝飾手法,概括簡練,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筆法簡潔,生動有趣,裝飾性很強,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如:被譽為民間藝術家的王藍田先生,已八十六歲高齡,他仍在民間藝術上不斷探索,他手下的作品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飛禽,樣樣生動有趣,造型概括簡練,表現手法注重誇張,有的追求豐滿樸厚,有的注重姿態雄健,施彩簡潔明快,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運用簡練概括的表現手法,表現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變化,有誇張,大中見小,注重形象特徵,神勢、情趣的塑造,深受人們的喜愛。動物泥玩簡潔生動,題材表現極為廣泛:“泥獅子”、“泥猴”、“泥馬”、“泥狗”、“泥老虎”,還有民間傳説中的“獨角獸”、“麒麟”等。造型手法極為簡練、風格淳樸、生動傳神。在色彩上多以紅、黃、綠、白為主,有的注重重彩描繪,給人以鮮豔明快之感。有的追求樸實的風格,不加渲染,保持着原始的泥土色澤,給人以簡樸美感。

浚縣泥塑探索和創新

在浚縣眾多民間藝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當數著名民間藝術家張希和先生,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努力,在浚縣傳統泥玩具泥咕咕的基礎上,不斷大膽探索,另闢蹊徑,以擅長捏泥猴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名揚海內外。張希和以其敏鋭的觀察力,善於抓住對象的本質特徵,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對象傳神,他手下的泥猴千姿百態、形神兼備。他因為捏的泥猴無人能比,而被人們尊稱為“泥猴張”。“猴兒精,頭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這是泥猴張泥猴的風格體現。鑑於泥猴張的突出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的光榮稱號,他的作品被國內外許多著名博物館收藏。

浚縣泥塑三大流派

浚縣泥塑發展至今,已分化出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以王藍田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張”張希和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學海宋慶春為代表的泥玩派。
王派採用傳統手法捏製的泥咕咕可發出“咕咕”的聲音,其造型古樸、活潑,色彩斑斕。作品被收藏於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王藍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大師。王派傳人王學峯在繼承父輩傳統捏製的基礎上,不斷創新。2007年,王學峯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被文化部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作品“吉祥奧運”、“五福娃”、“獅子滾繡球”經奧組委評審,參加了“揚帆奧運·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精品巡展”首展”。
浚縣泥塑泡桐泥塑 浚縣泥塑泡桐泥塑
張派是以捏製泥猴而出名,故名為“泥猴張”,捏製的有雜技泥猴、頂缸泥猴、説唱猴、觀月猴、舞蹈猴、抽煙猴、醉酒猴等等,這些猴子造型奇特、虛構合理、變形得當、引人發笑。“泥猴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工藝美術家”稱號。
以宋學海為代表的宋派捏製吹可發聲的泥人、泥馬、十二生肖等,被人稱為“泥人宋”。他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被河南省文聯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作品先後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博物館院等單位收藏。三大流派的作品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浚縣泥塑廟會盛況

豫北的浚縣,古稱黎陽,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隨着戰爭礦煙的消失,這裏的人民在昔日的古戰場七安居樂業。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是這裏傳統的奶奶廟會別小看了浚縣大使山、浮丘山的古廟會,它可是當地羣眾的重人活動。每到會期,浚縣車水馬龍,香客雲集。本縣的、外縣的、趕車的、步行的,熙熙攘攘,煞是熱鬧。有的是燒香拜祖,有的是遊樂玩耍,有的是祈福求子,有的是買賣交易。所以,浚縣古廟會聲勢之浩大,氣氛之熱烈,在河南是遠近聞名的。
浚縣泥玩 浚縣泥玩 [2]
到浚縣廟會來進行買賣交易的人很多,大大小小的攤點從城一直延伸到郊外的古廟前。在這些攤點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古樸、色彩豔麗的泥塑。泥塑的品種主要是動物,有雞、狗、馬、猴、獅、燕等,因浚縣的泥塑都要塗上色彩,所以又叫泥彩塑。來趕廟會的人一般都要買上幾個回去給孩子當玩具,故而當地人也稱它為“泥玩具”。藝人在製作泥玩具時,習慣在泥玩具的不同部位禮上通孔,孩子們玩耍的時候還可以當哨子吹,“咕咕咕”的哨聲伴着孩子們的笑聲響遍村莊和田野,這種悦耳動聽的音響效果,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所以,孩子們親切地稱它為“泥咕咕”或“咕咕哨兒”。
浚縣泥塑的獅子,個頭大,模樣兇,它威武雄壯的體魄,使一切邪惡都不敢抬頭。所以人們買它去朝拜神靈,祭奠祖宗。婦女婚後不孕,趕會時買上一籃泥玩具,回家的路上遇到小孩就給一個,圖個吉利。孩子們看見趕會歸來的婦女,就前簇後擁地尾隨在後,一邊嬉鬧,一邊吟唱:給個泥咕咕,回家抱孫孫。給個咕咕雞兒,生子又生孫。
中原民間有一種崇尚童貞的心理,認為孩子嘴裏説實話,當求子或求孫的婦女們聽了孩子的話,心裏十分高興,她們會毫不吝惜地把大把大把的泥玩具撒給孩子。 [1]  [3] 

浚縣泥塑政府保護

三不猴 三不猴 [4]
浚縣政府對泥塑藝術的保護傳承、發展壯大非常重視,為此,引導其專門成立了“泥塑藝術研究會”,組建了楊玘屯泥塑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實行公司+農户運作模式。截止2009年,楊紀屯泥塑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擁有職工1000多人,中層管理人員30人,銷售人員50人,策劃人員10人,外地銷售網點5個,年產泥塑產品80餘萬件,實現銷售收入600萬元。2007年,公司規劃建設了泥塑原生態村項目。該項目位於距國家4A景區——大伾山1公里的楊玘屯村。以大伾山景區為依託,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咕咕”文化貫穿其中,形成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旅遊休閒、動手參與等為一體的綠色時尚消費產業園。建設內容包括泥塑博物館、泥塑藝術培訓學校、生產車間、藝術燒製窯、生態園區等,總投資1470萬元。項目建成後,可發展泥塑作坊200個,帶動就業5000人,年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利税300萬元。 [5] 
2006年,浚縣泥塑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陽鎮的楊玘屯村,以製作泥玩具而出名,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泥玩具”之鄉。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