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浚縣大伾山

鎖定
浚縣大伾山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是大禹治水所到之處,故稱“禹貢名山”。它是浚縣古老文明的標誌和象徵。大伾山,位於河南省鶴壁浚縣城東,故又稱東山。因其有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著稱於世。該石佛始建於北魏,依山開鑿,總高八丈,藏於七丈高的樓內,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為世界佛屋景觀之唯一。古時,黃河流於其腳下,每到雨季,常會洪水氾濫,故雕石佛以鎮之。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保文物,屬國家“AAAA”級景區。大伾山上現存道觀佛寺建築羣7處,名亭8座,石窟6處,各式古建築138間,摩崖碑刻460餘處,各具特色。
中文名
浚縣大伾山
地理位置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城關鎮伾浮路東段97號 [2] 
開放時間
09:00-16:00 [2] 
景點級別
AAAA級
著名景點
大石佛
官方電話
0392—5530283 [3] 

目錄

浚縣大伾山發展歷史

大伾山雖無泰山之偉,華山之險,黃山之秀,但它平地拔起,孤峯凌雲,山勢奇特,氣象崢嶸。山上寺廟洞閣棋佈,摩崖碑刻林立,松柏夾道,曲徑幽回,自古即為“河朔勝景”。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士,登山攬勝者代不乏人。大伾山與浮丘山對峙,衞河環城傍繞,“城中有山,山上有城,山下有水,山水輝映”,構成風格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1994年1月被公佈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浚縣大伾山記載

大伾山自大禹治水到此後,帝王將相,文人騷客登臨攬勝者舉不勝舉。東漢建武元年(25年)劉秀從河北返軍洛陽經黎陽,登大伾山,在山上築青壇祭告天地,後山又名青壇山。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從徵自鄴至黎陽經大伾山,寫《黎陽作》詩四首。建安七子之一劉楨,曾客於黎陽,並作《黎陽山賦》。西晉永嘉年間,後趙主石勒自黎陽津渡河攻白馬,經大伾山,並依西域高僧佛圖澄之言,在大伾山東崖鑿大石佛,以鎮黃河。梁代,大文學家江總至黎陽,遊覽大伾山,寫下《渡黃河》詩。
隋末,李密率瓦崗軍破襲黎陽倉,開倉賑民,並在大伾山頂築中軍亭以指揮操練,瞭望敵情。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集軍到黎陽,曾登大伾山。唐代著名詩人駱賓王、王維、洪經綸、岑參、賈島、楊巨源等,曾至黎陽,寫詩作賦,讚美大伾山風景之秀麗。宋代詩人范成大,駐足黎陽,登臨大伾山,留下詩作墨寶。
金天眷三年(1140年),金兀朮率兵入黎陽,在大伾山下渡黃河攻汴京(今開封)。元代至正年間,中書左丞許有壬登大伾山題銘。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著名哲學家王守仁(字陽明)護送浚縣人、兵部尚書王越至浚縣安葬,逗留月餘,曾在大伾山上建《陽明書院》講學,留下《大伾山詩》和《大伾山賦》,謳歌了大伾山的美麗和歷史變遷。明末,盧象升遊大伾,寫詩《七律二首》。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禮部尚書、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王鐸自孟津返京途經浚縣,兩次遊大伾山,作《再至青壇》詩一首,摩崖題“鷺濤虎岫“四字,成為書法珍品。
清康熙年間,書畫家、河南驛鹽兵備道程,登大伾山,題“何日閒”、“邀雲”刻於崖壁。
清代人程淓等皆曾登臨大伾山吟詩作賦,揮筆題記。
民國年間,河北省主席李培基遊大伾山,留下“瞻彼淇奧”摩崖題字。
今山上有摩崖碑刻460餘處(塊),皆各有其妙,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極高,為大伾山增光添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