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江越劇二團

鎖定
建於1952年5月。是解放後第一個實行男女合演改革的越劇團。
中文名
浙江越劇二團
外文名
Zhejiang Shaoxing Opera Number Two Philharmonic
音樂類型
越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
創建時間
1952年

浙江越劇二團劇團成員

主要男演員先後有:江濤、何賢芬、田成效、梁永璋、鄭瑞棠、吳兆千、陳信華、周正等。?
主要女演員先後有:薛鶯、王愛勤、王媛、曹蓉芳、壽衞芹、張蓉樺、何雅、鍾寶珍、徐慧娥、李勇勇等。
編劇有:金松、曾昭弘等。?
導演有:王瑗、張駿聲、方海如(原男演員)、阮敏(原男演員)、郭兵等。?
技導、基訓老師有:沈傳錕、郭兵等。?
作曲有:周大風、盧炳容、陳獻玉、朱訓正、胡夢橋、樊潤河等。?
舞美設計有:南式仁、羅志摩、楊志祥、馬增躍等。?
司鼓有:沈根榮。主胡有:楊海泉等。?
陳獻玉、俞德豐、張駿聲先後擔任主要領導 [1] 

浙江越劇二團成就

全團出版創作、改編的大小今古劇目三32個、出版音樂著作10本、灌錄唱片18張。未排演的創作、改編劇目50本。

浙江越劇二團劇目

演出的主要現代劇目
20世紀50年代有:《羅漢錢》《志願軍未婚妻》(1954年參加全省與華東首屆戲曲會演,皆獲演出獎、分獲省伴奏獎、華東音樂改革獎。演員曹蓉芳、王媛、方海如獲省三等獎;曹蓉芳、方海如獲華東三等獎)、《兩兄弟》《海上漁歌》《擦亮眼睛》《黨員登記表》(此劇後由上海越劇院排演赴越南演出)、《五姑娘》(清裝)、《風雪擺渡》(以上兩劇1957年參加省第二屆戲曲會演皆獲優秀演出獎、音樂演奏獎。《五姑娘》編劇顧錫東、陳靜獲劇本獎;陳靜、沈傳錕獲二等導演獎;陳獻玉周大風獲音樂整理改編獎;薛鶯獲一等演員獎,王愛琴、阮敏、方海如、鄭瑞棠、劉鵬奎獲二等演員獎,董榮富獲三等演員獎。《風雪擺渡》沈傳錕獲一等導演獎;周大風獲音樂整理改編獎;羅志摩獲舞美設計獎;王媛獲二等演員獎,何賢芬獲三等演員獎)、《金鷹》《智擒座山雕》《雨前曲》《風雨同路人》等。1959年編排《鬥詩亭》向國慶10週年獻禮演出,連滿108場。1960年由上海天馬製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
20世紀60年代有:《金沙江畔》《戰鬥的青春》《血榜記》《李雙雙》《奪印》《南海長城》《春到草原》《豹子灣戰鬥》《江姐》《爭兒記》《搶傘》《探山》《雷鋒》《朝陽溝》《南方怒火》《紅松站》《杜鵑姑娘》《補鍋》《一袋麥種》《代代紅》等。
1979年後有:《強者之歌》(向國慶30週年獻禮演出,獲省劇本獎和演出獎。編劇:曾昭弘、胡小孩、顧錫東)、《桃子風波》(獲1980年全國優秀電視戲曲片獎)、《閃光的愛》(1981年全省現代戲調演獲演出獎。金松獲劇本二等獎;張駿聲、郭兵導演獎;樊潤河獲男腔設計獎;樂國慶獲舞美設計獎。青年男演員周正獲優秀表演獎;梁永璋、陳信華、任在京、徐慧娥獲表演獎)。《光榮的減產主任》(1982年獲由浙江日報社、杭州日報社、浙江省計劃生育委員會、省廣播電台聯合發起評選計劃生育宣傳劇目一等獎。1983年11月參加省首屆戲劇節演出獲演出獎、劇本獎,由方海如、鄭一文、梁永璋、何賢芬編劇)、《白銀島傳奇》《呆大富貴》等。合計70餘本。?
演出的古裝劇目
《箍桶記》《秦香蓮》《九斤姑娘》《賣青炭》《花木蘭》《麒麟帶》《趙氏孤兒》《白溝河》《雛鳳凌空》《打瓜招親》《雲中落繡鞋》《十一郎》《擋馬》《離宮恨》《女使臣》等50餘本。兒童劇有《馬蘭花》等。 [1] 

浙江越劇二團劇團特色

二團堅持男女合演,經反覆摸索實踐,採取同調異腔、異調同腔、同調同腔等多種方法,並建立多種男聲基本調,使之適應男聲音域演唱,用以表達各種人物的不同感情,從而解決了男女演員同台演唱音樂上的問題,並在女調上也有所豐富。同時在樂器改革、中西組合、演奏技法上有新的創造和發展。?
二團堅持演現代戲為主,在戲曲如何表現現代生活的課題上逐年積累了較多經驗,使演出能從生活出發,從人物和戲的需要出發,恰當合理地運用傳統手法,使程式融化於人物塑造之中,既富有生活氣息,又有戲曲特色。?
二團堅持上山下鄉下海,用好戲積極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每年以70%的時間下去演出,

浙江越劇二團社會影響

1958年春送戲到“千年不聞鑼鼓響,萬年不見戲上台”的泰順、文成革命老區的山鄉演出,演職員身背行李道具,在70多天內步行千里,翻越20多座海拔1200米的高嶺,在20多個區、鄉的廟堂、廳堂、廣場上搭台演出,受到山區人民的好評和讚揚。因在“三堅持”方面成績顯著,於1955年、1959年兩次榮獲全省先進單位稱號,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戰線羣英會。1982年《光榮的減產主任》戲組評為省文化系統先進集體,全團評為全省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1980年11月,在南京參加文化部召開的“文化大革命”前全國八個演現代戲有較大影響的戲曲團體座談會,並參加發起成立了“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以後歷年參加年會。 [1] 

浙江越劇二團最初建團

1952年3月底至5月中旬,全省的10個文工團集中杭州靈隱進行整編。根據文化部動員全國各地的文工團員學習民族的和民間的戲曲藝術傳統、與戲曲藝人合作促進戲曲改革的方針,中共浙江省委指示:為使越劇能表現現代人民羣眾的鬥爭生活,並擴大表現歷史生活中較重大的題材,決定選拔一批文工團員加入越劇隊伍,建立一個從事越劇男女合演改革實驗的專業團體。
1952年5月17日,重新成立浙江省文工團,內建話劇隊與歌劇隊。歌劇隊隊長陳平、屠笑飛。下設兩個隊:以原省越劇實驗劇團為基礎,加入部分文工團員組成一隊,繼承發揚女子越劇藝術,主要演古裝戲;以文工團員為基礎,吸收少數藝人與崑劇傳字輩教師等組成二隊,專門實驗男女合演,側重演現代戲,成為浙江越劇二團的前身。
1953年6月,取消文工團總稱,分成浙江歌劇團與浙江話劇團。至9月,浙江歌劇團改稱浙江越劇團。一、二兩隊同屬一個團部、藝術研究組領導,經濟合一,人員相對固定,時有相互調用。1957年5月7日,正式分成浙越一團、二團。自此男女合演的浙江越劇二團獨立建團。編制72人。為全省越劇男女合演示範劇團。?
“文化大革命”期間,於1968年8月,浙越一團、二團,杭州越劇團、浙江文藝學校、浙江崑劇團集中成立浙江越劇“鬥批改”幹校。8月30日從幹校抽調人員組合成立浙江越劇改革劇組,繼續實驗男女合演改革。?

浙江越劇二團重建二團

1979年4月28日,恢復二團建制。後從省文藝學校分配進1983屆畢業生23人,全團達100餘人。1985年4月,成立浙江越劇院,組合進男女合演的浙江越劇院三團。?
1954年組織周大風、方海如等人去嵊縣、新昌一帶調查訪問,邀請越劇男班時期尚健在的老藝人來團作越劇早期劇目內部觀摩演出,蒐集記錄了大量越劇[呤哦調]、[正調]兩個時期的音樂唱腔。?
1958年赴京彙報演出。9月11日晚周總理親臨長安劇場觀看了《風雪擺渡》《雨前曲》後親切接見全團演職員,對越劇實行男女合演、編演現代戲給予充分肯定和熱情鼓勵,並讚揚了戲中的《採茶舞曲》和《採茶舞》。
1980年參加全省青年演員會演,周正獲二等獎,俞仁海、胡玉觀獲三等獎,李勇勇獲優秀學員獎。?
1982年在省小百花會演中,李勇勇獲優秀小百花獎,張菁、倪雪華、莊偉民獲小百花獎,張蓉樺獲園丁獎。
1983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應上海市文化局邀請赴上海展覽演出男女合演越劇現代戲《光榮的減產主任》與《閃光的愛》。上海市文聯、劇協、總工會、婦聯、環衞處分別召開了座談會。演出期間與上海越劇院在大舞台聯合舉行了越劇唱腔廣播會。上越演員有傅全香、範瑞娟、徐玉蘭、王文娟、金採鳳、張桂鳳、史濟華、張國華、陳穎等;浙越二團演員有張蓉樺、何雅、江濤、何賢芬、鄭瑞棠、陳信華、周正、陳建新、陳年珍等。同年9月,省文藝學校1983屆越劇班畢業生男女演員24人分配入團。全團人員達107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