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江大學校歌

鎖定
《浙江大學校歌》原名為《大不自多》,創作於1938年,由著名國學家馬一浮作詞,著名作曲家應尚能譜曲。2014年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佈了最受網友歡迎的高校校歌前十名單,《浙江大學校歌》榮登榜首,獲得“最美校歌”的稱號。 [1] 
中文名
浙江大學校歌
原    名
《大不自多》
創作時間
1938年
作    詞
馬一浮
作    曲
應尚能
歌曲時長
0時2分26秒

浙江大學校歌校歌歷史

浙江大學校歌正式定校歌

1938年11月19日,在廣西宜山竺可楨校長主持校務會議,會議決定以“求是”為浙江大學校訓,並決定請著名國學大師馬一浮寫校歌歌詞。馬一浮作的這首歌詞,因為引用了較多的古典,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且讀起來有時比較拗口,竺校長曾考慮改寫,但他又覺得,馬老作的歌詞雖文理艱深,但含義深遠,很能體現浙江大學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這首“大不自多”歌仍請著名作曲家、當時的國立中央音樂學院的應尚能教授譜曲,並經校務會議通過,正式定為浙江大學校歌。 [2] 

浙江大學校歌校歌誕生

1992年4月浙大95週年校慶期間,曾任寧波大學校長的浙大土木系44屆畢業生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團團長)和浙大外文系46屆畢業生鄧爽,應浙大合唱團老團員的建議,把校歌歌詞逐句對應式地譯成白話文,以便閲讀。

浙江大學校歌作者介紹

馬一浮(1883-1967),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浙江紹興人。初名浮,字太淵,後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幼習經史,16歲時應縣試,名列榜首。1899年至上海學習英語、法語、拉丁語。1901年與謝無量馬君武等創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介紹歐美學説。1903年留學北美,後遊歷英、德,又轉道日本留學。1904年歸國後寓居杭州,潛心研讀《四庫全書》,貫通文史哲,融會儒釋道,倡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之説。抗日戰爭爆發後,應竺可楨校長聘請,任浙江大學教授,後又輾轉贛、桂講學。1939年於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抗戰勝利後回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浙江文史館館長、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全國政協特邀委員。著述宏富,有“儒釋哲一代宗師”之稱,著作輯為《馬一浮全集》。
應尚能(1902.2.25—1973.11.22),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浙江寧波,聲樂家、作曲家,《浙江大學校歌》的曲作者。1923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同年赴美國留學,入密歇根大學工學院讀機械工程,後轉該校音樂學院。1929年畢業,次年回國,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教授。

浙江大學校歌校歌歌詞

西湖花港觀魚馬一浮紀念館《浙江大學校歌》 西湖花港觀魚馬一浮紀念館《浙江大學校歌》
作詞:馬一浮 作曲:應尚能
大不自多 海納江河
惟學無際 際於天地
形上謂道兮 形下謂器
禮主別異兮 樂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爾聽斯聰
國有成均 在浙之濱
昔言求是 實啓爾求真
習坎示教 始見經綸
無曰已是 無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舟山校區教學樓歌詞 舟山校區教學樓歌詞
何以新之 開物前民
嗟爾髦士 尚其有聞
念哉典學 思睿觀通
有文有質 有農有工
兼總條貫 知至知終
成章乃達 若金之在熔
尚亨於野 無吝於宗
樹我邦國 天下來同

浙江大學校歌歌詞説明

校歌歌詞馬老原附説明,提掖要旨。曾轉載於《馬一浮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特刊》,原文如下:
案今國立大學,比於古之辟雍。古者饗射之禮於辟雍行之,因有燕樂歌辭,燕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故歌《鹿鳴》以相宴樂,歌《四牡》《皇皇者華》以相勞苦,厚之至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必先釋奠於先師,今皆無之。學校歌詩唯用於開學畢業,或因特故開會時,其義不同於古。所用歌辭,乃當述立教之意,師弟子相勖勉誥誡之言,義與箴詩為近。辭不厭樸,但取雅正,寓教思無窮之旨,庶幾歌者聽者鹹可感發興起,方不失樂教之義。《學記》曰:“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此見古者禮樂之教,浹於人心,然後政成民和,國家以安。明堂為政之所從出,辟雍為教之所由興,其形於燕饗歌辭者,篤厚深至如此,猶可見政教相通之義,此治化之本也。《論語》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雖多亦奚以為。”今作樂安歌宜知此意。
今所擬首章,明教化之本,體用一原,顯微無間。道器兼該,禮樂並得。以救時人歧而二之之失。言約義豐,移風易俗之樞機,實繫於此。次章,出本校緣起。以求是書院為前身,聞已取求是二字為校訓。今人人皆知科學所以求真理,其實先儒所謂事物當然之則,即是真理。事物是現象,真理即本體。理散在萬事萬物,無乎不寓。所謂是者,是指分殊。所謂真者,即理一也。凡物有個是當處,乃是天地自然之序,物物皆是當。交相為用,不相陵奪,即是天地自然之和。是當,猶今俗言停停當當,亦云正當。序是禮之本,和是樂之本,此真理也。六經無真字,老莊之書始有之。《易》多言貞,貞者正也。以事言,則謂之正義。以理言,則謂之真理。或曰誠。或曰無妄。皆真義也。是字從正,亦貞義也。以西洋哲學真善美三義言之,禮是善,樂是美,兼善與美斯真矣。《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華嚴》謂之一真法界,與《易》同旨。故謂求是乃為求真之啓示,當於理之謂是,理即是真,無別有真。《易》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義謂水之洊至,自涓流而匯為江海,順其就下之性而無驟也。君子觀於此象,而習行教化之事,必其德行恆常,然後人從之。本校由求是蜕化而來,今方漸具規模,初見經綸之始,期其展也大成,如水之洊至,故用習坎之義。取義於水,亦以其在浙也。無曰四句,是誡勉之詞。明義理無窮,不可自足。勿矜創穫,勿忘古訓,乃可日新。開物成務,前民利用,皆先聖之遺言,今日之當務。前民之前,即領導之意。傅説之告高宗曰:“學於古訓乃有獲。”今日學子尊今而蔑古,蔽於革而不知因,此其失也。温故知新可以為師,教者所以長善而救其失,此章之言,丁寧諄至,所望於浙大者深矣。末章之意,與首章相應。首言體之大,末言用之弘。念終始典於學是説命文,典者常也。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乃終始典學之效。成山假就於始簣,修塗託至於初步,要終者必反始,始終如一也。思曰睿,睿作聖。是《洪範》文。觀其曾通以行其典禮,是《易·繫辭》文。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易·乾·文言》文。知至即始條理事,知終即終條理事,“同人於野,亨”,《易·同人》卦辭。“同人於宗,吝”,《同人》六二爻辭。野者曠遠之地,惟廓然大公,斯放之皆準,而無睽異之情,故亨。宗者族黨之稱,謂私系不忘,則畛域自封,終陷褊狹之過,故吝。學術之有門户,政事之有黨爭,國際之有侵伐,愛惡相攻,喜怒為用,皆是同人於宗致吝之道。學也者所以通天下之志,故教學之道,須令心量廣大,絕諸偏曲之見,將來造就人才,見諸事業,氣象必迥乎不同,方可致亨。又今學校方在播遷之中,遠離鄉土,亦有同人於野之象。大學既為國立,應無地方限制。若謂必當在浙,亦是同人於宗,吝道也。然此之寓意甚小,無關宏旨。他日平定後還浙,長用此歌,於義無失。又抗戰乃一時事變,恢復為理所固然。學校不攝兵戎,樂章當垂久遠。時人或以勾踐沼吳為美談,形之歌詠,以寓復興之志,亦是引喻失義。若淮夷率服,在泮獻功,自系當來之事,故抗戰情緒不宜羼入。歌辭文章自有體制,但求是當,無取隨人。歌辭中用語多出於經,初學不曾讀經者,或不知來歷,即不明其意義。又譜入曲調,所安聲律,亦須與詞中意旨相應,故欲制譜之師,於此歌辭深具瞭解,方可期於盡善。因不避迂妄,略為註釋,如其未當,以俟知者。

浙江大學校歌校歌釋義

郭洽周教授之“三十年十一月遵義校本部紀念週講演”,題為《本校校歌釋義》,曾刊於《浙大學生》第二期。 [3]  其釋義如下:
校歌分三章,或曰三段。
第一章講的是國立大學的精神。
在舊中國,大學大體有三類:一類是國立大學,即全由國家財政出錢辦的,如清華、北大、中央大學、浙大、武大、交大、中山、河大等;一類是教會辦的,如燕京、金陵、聖約翰、華西等;還有一類基本以私人為主辦的,名為私立,如南開、暨南等。那麼,國立大學的精神是什麼?就是它的綜合性、就是“海納江河”。它不同於專科學校,應當各種學科兼收幷蓄。在這樣的大學裏,學科繁多,但不外形而上(即理論科學)和形而下(即講求實際的應用科學)。在這樣的大學裏,禮制 (即制度)是需要的,因為它將規範學校各方面的活動,比如教學,科研,考試,生活管理等,但同時也需要樂、樂主和同,這裏意味着大學內部的各方面又需要和諧,領導與被領導之間,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都如此,只有和諧才能調動人的主動積極性,產生合力。因此理論與實踐,原則和應用,禮與樂,秩序與和諧,你要知道它們不是兩種事物,而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樣,你的所見所聞才會全面,人才會變得聰明。
第二章説明國立浙江大學的精神,發揮校訓“求是”二字之真諦。
成均古代表示大學,這裏是説,浙江有所大學過去叫求是書院。所謂“求是”實際即啓發你去追求真理。人只有求真,才能善,才能美。習坎從易經中來,代表水。水之美德為漸、為默、為恆。古詩日:“唯見長江天際流”,又有“江河萬古流”。大家設想一下,一般情況下,江水是否默默地、不間斷地永遠朝東流去,這裏啓示我們為學要踏踏實實、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經綸天下之才。“無曰已是”四句是校訓“ 求是”的真諱,即別認為已很正確,已經找到真理,而要不斷去追求,即無曰遂真,而要求真。“靡革匪因”二句説明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斷革新,不要因循守舊,而革新又需要繼承(因襲),這裏實際有創新的意思。那麼,如何能創新呢?就要不斷揭示事物的本質、奧秘。這樣,才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也才能真正走在羣眾的前面。這裏浙大的精神就是要求是,要創新,要循序漸進,鍥而不捨。
第三章講的是浙大的使命。
使命是什麼?就是培養優秀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在校時應該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所謂念哉典學,理念“使命”就是學習,但不是死讀書,要學會深入思考,能洞察事物的本質。學問是多方面的,我校有文理工農醫……不要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局部,要兼總條貫,即要融會貫通各方面的知識,比如學理工的學點文、藝,學文法的學點科技知識。但又要知至知終,知道自己的根本目的,不能樣樣涉獵,樣樣不精。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即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才能若金之在熔,即經過鍛鍊,成章乃達,完成漂亮的文章,當然這裏意指成才。但這樣的人出校後,你要求發展還要立足於羣眾之中,所謂尚亨於野,而且要有廣闊的胸懷,不要去搞小宗派,只謀一己之利。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建設好國家,讓世界來認同。

浙江大學校歌校歌譯文

浙江大學校歌譯文一

海納江河,卻從不恃其大而自滿自誇。
學習也是一樣,從來沒有邊際。
世界上抽象的是道理,具體的是器物。
禮規範着世上的差異,樂引領着社會的和諧。
道器、禮樂不可二分、相反相成,你聽懂這個道理就是聰慧。
浙水之濱有所大學。
以前名叫求是,實質應是啓發你追求真理。
教師要堅持依學生天性進行教育,以自身品德為示範,這樣化育效果才會顯現,學校也才能因此壯大。
萬不可自以為是,萬不可以為窮盡了真理。
沒有什麼革新不講繼承,沒有什麼舊事物毫無新意。
如何開出新氣象?研究和闡發物理、引導人民。
青年才俊們,希望你們能夠聽到。
對於書本學習,思考要深邃,要看到各學科脈絡相通。
文體農工商都要有所涉獵。
知識的學習講求兼容幷蓄有條有理有系統,求知要尋根究底,求學要有始有終。
做學問講求循序漸進才能有所成就,就好像金子出爐定型前仍在受熔鍊的狀態。
理論視野要寬廣,不要偏執於一宗一派。
建設我們的文化,讓世界都來認同。

浙江大學校歌譯文二

大海浩瀚而不自滿,所以能容納千江萬河。
大學學問廣闊無際,延伸到整個宇宙天地。
超越形體的稱為道,有具體形貌的稱為器。
禮制區別人們差異,音樂使民眾和諧相處。
明白它們的統一關係,就會更加聰慧明智。
有一所國立大學,在中國東南的浙水之濱。
它以求是為宗旨,其實就是啓迪大家求真。
學校教育循序漸進,方能培育出治國才俊。
莫言已把握事物本質,更莫言已窮盡真理。
沒有變革不需因襲,沒有舊事物不需更新。
怎樣改革創新?探究事物,做大眾的先導。
諸位年輕的英才,應當明瞭這些重要道理。
要專注於學業,力求思想深刻、識解通明。
我們有人文、科學、農業、技術多種學科。
要融會貫通,掌握知識的源流和實踐運用。
日後成才成功,猶如真金經過熔爐的冶煉。
要胸襟寬廣,不偏守門户之見、宗派之私。
努力振興祖國,使世界各國人民和諧共處。
浙江大學校歌簡譯: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 大之系集其大在不自多,似海闊通納江河。
惟學無際,際於天地。 世間學問廣瀚無際,延拓至天地宇宙宏寬。
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有超形體道之學、究專形體際用術器之學。
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有羣物異別禮序之學、百物化諧和樂之學。
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知承其間統合之徑況,則會更廓聽聰視明。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 有邦國學府,矗落於東南浙水之濱的杭州。
昔言求是,實啓爾求真。以求是開宗明訓,意啓求真並歸務實敦行。習坎示教,始見經綸。 教習傳承日序章進,滋含水潤以綿育國俊。
無曰己是,無曰遂真。 莫言已通握事物之源本,莫言已窮達真理。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沒有變革無因無襲,沒有舊事物無步於新。
何以新之?開物前民。 如何革步進新?究探事物,滋偕時眾先沿。
嗟爾髦士,尚其有聞。 諸位之青才俊彥,可嘗弘拓此體用之義理!
念哉典學,思睿觀通。 燻研術業持進,務企思解深睿、達見通明。
有文有質,有農有工。 修文實質涵兼各藝科交聯並展、文物相長。
兼總條貫,知至知終。 博融貫通,知掌文明源流邊際並篤踐致用。
成章乃達,若金之在熔。如真金歷經熔爐之鍊冶而譜功垂才竟之章。
尚亨於野,無吝於宗。 須襟懷亨遠,不吝守户私門見、黨宗際利。
樹我邦國,天下來同。 振興家國,邦固祖天,同攜共進與世偕行。

浙江大學校歌校歌詳註

浙江大學校歌浙大校歌

《浙江大學校歌》譜曲:應尚能先生 《浙江大學校歌》譜曲:應尚能先生
詞:馬一浮,曲:應尚能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1]惟學無際,際於天地。[2]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3]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4]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5]國有成均,在浙之濱。[6]昔言求是,實啓爾求真。[7]習坎示教,始見經綸。[8]無曰已是,無曰遂真。[9]靡革匪因,靡故匪新。[10]何以新之?開物前民。[11]嗟爾髦士,尚其有聞。[12]念哉典學,思睿觀通。[13]有文有質,有農有工。[14]兼總條貫,知至知終。[15]成章乃達,若金之在熔。[16]尚亨於野,無吝於宗。[17]樹我邦國,天下來同。[18]

浙江大學校歌註釋

[1] 語出《莊子·秋水》。黃河河伯見到百川灌河,水勢浩大,於是欣然自喜。及見到北海之浩瀚無邊,方知自己的渺小。北海海神若對河伯説:“天下之水,漠大於海,萬川歸之,......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多:讚美、誇耀。
[2] 無際:無邊。際於天地:邊際徑接天地,形容學海無邊,學問廣大。
[3] 語出《周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4] 語出《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又,《史記·樂書》曰:“樂統同,禮別異。”禮,泛指各種規範。主:掌管,主持。
[5] 不二: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相反相成的關係。聽,感受。聰:聰慧。
[6] 語出《周禮·春官·大司樂》曰:“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成均:周代大學。浙:浙水,浙江。
[7] 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顏師古注:“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
[8] 語出《周易·坎》:“《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三國陸績曰:“洊,再。重,習也。水再至而溢,通流不捨晝夜。重習相隨以為常,有似於習,故君子象之,以常習教事,如水不息也。”經綸:整理過的絲縷,此處比喻規模、氣象。
[9] 是:事物的本來面目。遂:達到。
[10] 靡:沒有。革:改變。匪:非。因:因襲,繼承。故,老的,舊的,原來的。新:更新。
[11] 語出《周易·繫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開物:研究事物,揭示規律。前民:做大眾的先導、榜樣。
[12] 語出《詩·小雅·甫田》:“烝我髦士。”髦:俊。尚:表示勸勉的語氣詞。有聞:指博學多聞 (另一解釋為:知道,懂得,明瞭)。
[13] 語出《書·兑命下》:“念終始典於學,劂德修罔覺。”唐代孔穎達疏:“念終念始,常在於學。”《尚書·洪範》:“思曰睿,睿作聖。”《易·繫辭》:“觀其會通,而行其典禮”。典,常,恆久不斷。思:思考,思維。睿:深明,通達。觀:觀察,審察。觀通,審視事物的各種變化。
[14] 文:指人文學科。質:指理學學科。農:指農學學科。工:指工學學科(另一解釋:文,文華辭彩。質,內秀質樸)。
[15] 語出《易·乾·文言》:“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至:知識的由來與發展。終:知識的運用和實踐。兼總:指各種知識兼容幷蓄,全面掌握。條貫:指有條理、有系統。
[16] 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又,《説文》曰:“章,樂竟為一章。”章,章節,引申為達到一定階段、一定水平。
[17] 語出《易·同人》卦辭:“同人於野,亨”,“同人於宗,吝”。唐代孔穎達疏:“野,是廣遠之處,借其野名,喻其廣遠。言和同於人,必須寬廣無所不同,用心無私,乃得亨通。“亨,指順利,沒有阻礙;吝,偏執,固守,侷促。宗,宗派。
[18] 樹,建設,振興。同,和諧相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