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南紅軍游擊隊

鎖定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浙江省南部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
中文名
浙南紅軍游擊隊
外文名
Red Army Guerrillas in Southern Zhejiang
活動範圍
浙江省南部地區
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團在贛東北失敗,先頭部隊400餘人在軍團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下,由懷玉山突出重圍,回到閩浙贛蘇區。2月,中共閩浙贛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以突圍出來的部隊為基礎,補充紅30師1個團100餘人,組成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治委員,轄3個支隊和1個師直屬隊,共500餘人;要求挺進師挺進浙江,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從戰略上配合紅軍主力行動。3月,挺進師到達閩北游擊區,將閩北紅軍獨立第3團(由原第7軍團留在閩北的2個連擴編而成)編入部隊,擴編為3個縱隊、6個支隊,並組成師政治委員會,統一領導部隊活動地區的黨、政、軍工作。隨後,部隊挺進到浙西南地區,積極發動羣眾,打擊國民黨地方武裝。到8月,初步建成包括浙江省江山、龍泉、遂昌、松陽和福建省浦城部分地區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部隊發展到5個縱隊,並新組建了浙西南軍分區和地方工作團,共2000餘人。10月,挺進師領導人粟裕、劉英和中共閩東特委、閩東紅軍獨立師領導人葉飛等在福建省壽寧縣鄭家坑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臨時省軍區,劉英任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治委員,粟裕任省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浙閩邊界地區的游擊戰爭。同時,原由閩東特委領導的(福)鼎平(陽)獨立團歸臨時省軍區直接領導。1936年2月,臨時省委將挺進師主力暫時改編為浙西南獨立師,負責掩護臨時省委在浙南開展工作。3月,閩東特委領導的鼎平獨立第4團劃歸臨時省軍區領導。8月,鼎平獨立團和鼎平獨立第4團領導人在國民黨軍的“清剿”中犧牲,部隊被打散,少數人加入浙西南獨立師。同年秋,挺進師和閩東特委主要領導人之間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產生分歧,閩東特委退出臨時省委。1937年1月,國民黨當局集中6個師、2個旅和地方武裝共43個團、10萬餘人的兵力“清剿”浙南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挺進師化整為零,與當地游擊隊緊密配合,同國民黨軍巧妙周旋,打破了國民黨軍的重兵“清剿”。同年9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與國民黨閩浙贛皖邊區主任公署達成合作抗日協議,挺進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粟裕任司令員,劉英任政治委員。1938年4月,遊擊總隊500餘人改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第3營。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