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流感桿菌

鎖定
流感桿菌(Himophilus influenzae)為革蘭陰性短小桿菌,是人類上呼吸道正常菌羣。多成膿於呼吸系統。它是急性支氣管炎和病毒性上感以及肺炎期間最多併發的菌原之一。尚可引起腦膜炎敗血症、結膜炎、女性生殖道感染、蜂窩織炎等兒童和成年人均可致病。 [1-2] 
中文名
流感桿菌
拉丁學名
Himophilus influenzae
細菌界
體    長
1.0~1.5×0.3~0.4um
形    態
長桿狀,絲狀
引發病症
腦膜炎、鼻咽炎、急性氣管炎

流感桿菌細菌簡介

流感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首先從流感患者鼻咽腔腔分離出來,而被認為是流感的病原體,直至流感病毒分離成功後,才明確流感桿菌是流感流行時引起呼吸道繼發感染的細菌。現已知流感桿菌是小兒及老人常見感染的病原體,可引起多種組織的化膿性病變,最常見的是嬰幼兒腦膜炎及某些病毒性疾病的繼發感染。

流感桿菌生物學形狀

(一)形態與染色
1.0~1.5×0.3~0.4um。短小球杆菌,長期培養後可呈球杆狀、長桿狀、絲狀等多形態。屬嗜血桿菌屬。無芽胞、鞭毛,有毒株在新鮮培養上生長6~18小時後可見明顯莢膜,陳舊培養物中則常消失。革蘭氏染色陰性
(二)培養特性
需氧菌。最適生長温度為37℃,最適pH值7.6~7.8。生長需要血液中的V和X因子,在加熱過的血瓊脂平板上生長較好。培養18~24小時後呈現無色透明小菌落,表面光滑,邊緣整齊。48小時後轉變為較大的灰白色菌落。當流感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培養時,因後者能全成較多的V因子供流感桿菌生長,使葡萄球菌周圍的流感桿菌菌落較大,使葡萄球菌落越遠則感桿菌菌落越小,此稱為衞星現象,有助於細菌的鑑定。
一般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發酵乳糖。還原硝酸鹽。有莢膜菌株產生吲哚。不溶血。產生自溶酶,可被膽汁溶解。
一般主要有三種,即型特異性莢膜多糖抗原、型特異性菌體抗原和種特菌體抗原。
(三)抵抗力
較弱。50~55℃30分鐘被殺死。對一般消毒劑極敏感。在乾燥痰中生存時間不超過48小時。

流感桿菌相關性質

致病性與免疫性
流感桿菌產生內毒素,在致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無外毒素。多糖莢膜有抗吞噬作用。可產生lgA蛋白酶,水解局部的分泌型lgA而使細菌發揮致病作用。
流感桿菌寄居於正常人上呼吸道,絕大多數是無莢膜的。所致人類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外源性感染和繼發性內源性感染兩類。原發性感染為強毒株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常見的有腦膜炎、鼻咽炎、急性氣管炎、化膿性關節炎和心包等。繼發性感染常發生在流感、麻疹、百日咳及肺結核等感染之後,如支氣管肺炎和中耳炎等。
體液免疫為主。病後有特異性抗體產生,能增強吞噬作用及補體溶菌作用

流感桿菌診斷防治

標本可採集腦脊液、鼻咽分泌物、痰及血液等。腦脊液檢材行塗片染色鏡檢,若可疑菌較多,可直接用特異性血清進行莢膜腫脹試驗,陽性即可確診。腦脊液沉渣及其他檢材接種於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上進行分離培養,依可疑菌落的形態、培養特性、衞星現象及莢膜腫脹試驗等可以鑑定。
快速診斷方法有熒光抗體染色、對流電泳、乳膠凝集試驗及ELISA等。
莢膜多糖菌苗接種18個月以上小兒有較好的抗體反應,一年內保護率在90%以上。
治療可用氨苄青黴素、氯黴素等。特異性免疫血清與磺胺藥物合用對腦膜炎治療非常有效。
參考資料
  • 1.    李洪君編著.感染·判斷·用藥: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09:第19頁
  • 2.    戴德銀主編.新編實用急診手冊: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3:第39-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