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活出生命的意義

(201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在2019年5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奧地利作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本書主要描述如何克服自卑心理以超越自我?如何妥善處理人生的三大主要羈絆?如何安身、立業、持家?家庭合作到底有多重要?老師該如何幫助孩子?青春期問題的根源何在……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這部名著以大量的診療案例揭示了人的一生究竟該如何度過,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
中文名
《活出生命的意義》
作    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1304921

活出生命的意義內容簡介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名著,英文書名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中文也有譯為《自卑與超越》。全書共12章,開篇就提出本書的問題:生為何來?然後從童年經歷、原生家庭、學校教育、青春期問題、職業選擇、婚戀生活等各個方面展開,以大量的診療案例為基礎,以個體心理學核心理論為指導,使得本書讀起來既有故事性又有思想深度。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中的重要發現之一:自卑情結,如今近乎人盡皆知,也影響了後來的諸多心理學流派。阿德勒善於用明白曉暢的語言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例,既生動淺顯,又精明新鮮。也因此,阿德勒擁有更大的讀者羣,人人都可以從閲讀中有所收穫,這也是本書暢銷近百年的原因之一。

活出生命的意義圖書目錄

譯者序
**章 繞不過的問題: 生為何來?
既然我們所賦予生命的意義既可以成為自己人生一輩子的守護天使,也可以成為催命惡魔,那麼,這些意義又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區別?如果出現了重大疏誤,又該如何修正?清楚瞭解並回答上述問題變得至關重要。這正是心理學研究的範疇。
第二章 永恆的無解之謎: 意念VS肉身
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就是探討每個人所擁有的各種表情以及行為表徵背後包含的意義,從中找到實現其終極目標的密鑰,並將之與他人的終極目標進行對比。
第三章 世人皆有爭強心——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重要的發現之一,如今近乎人盡皆知。很多流派的心理學家都採用了這一術語,並將它應用於從業實踐中。
第四章 驀然回首,它在*深處——童年記憶的影響
早年記憶的意義尤為重大。首先,它們能夠揭示一種生活做派*原初、*簡單的表現形式。通過這些記憶,我們可以判斷一個孩子小時候是嬌生慣養還是沒人疼愛;他在合作方面受過何種程度的訓練;他樂於與什麼人合作;他曾遇到過什麼樣的問題並如何應對。
第五章 心有千千結——夢境分析
做夢的目的就在於支持生活做派,頂住來自常識情理的壓力。由此我們便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 假如某人面臨一個問題,但又不願意按照常規情理思路來解決它,就可以求助於夢,藉助夢裏所喚起的情緒,尋求對自己的態度的認可與支持。
第六章 並不總是風平浪靜的港灣——家庭環境的影響
無論身在何處,人們所追逐的目標似乎都不外乎成為征服者,戰勝、超越他人。這一目標是童年早期培養的結果,其根源在於童年時對家庭不平等地位的認識以及其導致的對峙和競爭態度。如果我們希望克服這些弊端,就必須首先培養孩子良好的合作意識。
第七章 沒有與世隔絕的象牙塔——學校教育的影響
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不是來自孩子自身的侷限,而是來自他自以為存在的侷限。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提高孩子的勇氣、增加興趣並清除限制,而這一限制,其實不過是他本人基於自己對人生的解讀而主觀設置的侷限而已。
第八章 誰的青春不波瀾?——青春期問題
幾乎對於每一個孩子而言,青春期都意味着一件事,且其意義遠超其他一切,那就是: 他必須證明自己不再是個孩子。
第九章 切莫讓好勝心用錯了地兒——犯罪及其預防
為什麼罪犯往往都出自於那些在早年生活中曾揹負過重壓力的孩子,或者出自於那些自幼嬌生慣養和被溺愛寵壞的孩子中間。
第十章 工作不只是迫於生計——職業選擇
迴避就業、朝三暮四、懶散等錯誤的就業觀,其根源也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
第十一章 人生不是一座孤島——個體與社會
生而為人,我們**的要求,同時也是*崇高的讚譽,莫過於人人都成為一個可靠的工作夥伴、一位親密的朋友,成為婚姻家庭關係中一位值得信賴的伴侶。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或許可以這樣説,他必須以實際行動來證明: 自己無愧於“人類同胞”這一稱號。
第十二章 平等、合作——婚戀生活維穩劑
在婚戀關係中,實現一個人*完整、*崇高的價值,*有力的保障法門只能是一夫一妻制。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畢生致力於研究人格在幼年時期的形成過程。在心理學發展史上,阿德勒擁有相當高的地位,他開創的個體心理學學派,在心理學領域獨樹一幟,影響十分深遠,對榮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啓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