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洹河

鎖定
洹河,海河流域漳衞南運河水系衞河支流。古稱洹水,又名安陽河,是安陽的母親河,也是安陽境內一條古老而重要的河流。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貞,其烄於洹泉”的字名,這説明洹河見之於文字記載,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洹河古稱洹水,今又稱善應河、安陽河。發源於林州市(原林縣)西北部的清泉寺,流至林州市(原林縣)橫水鄉轉入灰岩溶洞而成潛河,在安陽縣善應鄉西部及小南海等地以泉羣形式湧出地表。經善應、漳武測定,一般流量為每秒8立方米,洪水期流量達每秒867立方米,枯水期流量每秒6立方米。洹河經安陽市逶迤東去,於內黃縣范陽口注入衞河,全長162公里,流域面積1920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76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粉紅江(鳳凰江)、金錢江、珍珠泉河等。 [1] 
中文名
洹河
別    名
洹水、善應河、安陽河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漳衞南運河水系衞河支流
地理位置
河南省安陽市
流經地區
河南省林州市、安陽縣、安陽市區、內黃縣
發源地
林州市北部的林慮山
主要支流
粉紅江(鳳凰江)、金錢江、珍珠泉河
河    長
162 km [1] 
流域面積
1920 km² [1] 
河    口
河南省內黃縣趙莊南地

洹河幹流概況

洹河河道走向

洹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洹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安陽河是衞河的較大支流之一,源於林縣太行山麓的清泉寺,東流經林縣及內黃西部,於趙莊西注入衞河。河道全長140餘公里,流域面積19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區的流域面積佔70%。幹流流出清泉寺,經善應、高平出山地。在善應以上無可靠水源,乾旱時,經常乾枯斷流;善應以下,有大量泉水自兩岸河牀中湧出,過去一般能使水量保持在5立米/秒以上。上游河道行於丘陵之中,岸坡較陡,河槽深約8米,寬達150米,呈槽狀,坡降在1/400米以上。高平以上左岸北方山有天喜河注入,高平以下,到東麻水,左岸有“粉紅江”河注入。據1952~1979年27年來的資料,安陽河(安陽站)的平均流量為11.23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3.54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7.62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僅為最小徑流量4倍。該河由於泉水補給較多,不管是徑流的年際變化和年內分配,都比其他河流來的均勻。據歷史記載,安陽河最大洪峯流量,1922年曾出現過2070立米/秒,1963年和1956年的最大洪峯流量都超過1000立米/秒。安陽河在考民屯以下,兩岸開始有堤防束水,在洪水較大的年份,河槽遠遠不能容納,洪水漫溢成災時有發生。 [12] 
安陽河(洹河)發源於林縣北部太行山南麓的黃花寺, 經安陽縣在內黃縣李太晁入衞河, 河長160公里, 流域面積1952.7平方公里。 上游穿越石灰岩地層, 當地稱河水逢橫(橫水)而入, 遇善(善應村)而出, 説明石灰岩鬆散地層對水流的影響。 1962年在上游修建了聯合運用的小南海及彰武中型水庫兩座。 [13] 
洹河發源於林州市(原林縣)北部的林慮山下,有7處發源地,可分為南北兩支。北支以發源於姚村鄉水河村西南的史家河為主流,包括髮源於水河村西北、姚村鄉太平村西、姚村鄉秦家莊西的雙泉河、姚村鄉柳灘村西的葦泉河等4條支流;南支以發源於城關鄉黃華山的辛橋河為主流,包括髮源於城關鄉大河頭村西南的大河頭河;南北兩支在姚村鄉南陵陽村北匯合後,流經橫水鄉丁家溝村入安陽縣境,至內黃縣入衞河。
洹河在林州市(原林縣)境內長約40公里,流域面積約84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1.05%,流域內有姚村、城關、橫水、河順、採桑、合澗、東姚等鄉。
洹河平時流量為3-6立方米∕秒,遇乾旱年,即乾枯無水,年平均徑流量為0.46億立方米,地表徑流量變幅在0.28-0.81億立方米之間。河水在橫水鄉郭家窯村西潛入地下,到安陽縣善應山露出,故有洹水"逢橫而入,逢善而出"之説。
洹河流經林州市(原林縣)境內,除上游流經於太行山麓,河牀窄,縱坡大外,其餘地段,因流經城關盆地,地勢坦蕩,河牀較寬,縱坡較小,易發生洪水災害。 [9] 
洹河,也稱安陽河,是安陽縣境內的主要河流,安陽的文明發展史和洹河息息相關。
(一)流經路線
洹河發源於林州市(原林縣)西北林慮山東坡的斷層帶上。諸支流匯合於陵陽村後,沿林州市(原林縣)盆地東緣向東南流,經水磨山、橫水、卸甲平等地,至馬家鄉龍洞村進入安陽縣境。自龍洞繼續向東南流,到龍尾崗折向東北。經三倉村、西善應村、小南海水庫、小南海泉,到東灘村折而北行。經彰武水庫,自東蔣村折向東流,經南麻水村、土樓村至大正村進入安陽市區。在市區繼續東流,至杏花村北,又流入安陽縣境。經過西於曹村、高村、邢濟村,至楚村折向南流,在謝奇村又折向東南。經南北伏恩之間流入內黃縣境。又東南經遷民屯村、趙莊村注入衞河。
在流經縣境時,自西向東依次有珍珠泉水、粉紅江水、幸福渠溝水注入。
(二)基本特徵
洹河全長160公里,在安陽縣境內長約100公里,佔總長度的64%。總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安陽縣境內為695.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7.5%。其中在山區有263平方公里,丘陵區218平方公里,平原區178平方公里,低窪區36平方公里。 [6] 
(三)伏流
洹河歷來有"逢橫而入,逢善而出"的説法。實地觀察和測量都説明,洹河在林州市(原林縣)橫水上下有嚴重漏失,而在安陽縣善應一帶有泉水噴出。據某年7月中旬,用斷面法測得水磨山至卸甲平漏失水量的情況如下表:
漏失原因主要是:漏失段及其以東地區是奧陶系灰巖,石灰岩中有許多溶洞、溶孔;該地段又是斷裂帶區,岩層破碎,裂隙發育。溶洞、溶孔、裂隙為水的滲流和貯存提供了條件。漏失段河牀水位標高比小南海泉水位標高高出100一130米。水滲入地下沿單斜岩層向東滲流,到善應附近遇到石炭系砂頁岩。砂頁岩隔水性能良好,使地下滲流不能繼續東行,沿裂隙溶洞溢出,形成小南海泉水。洹水自滲入地下,到出露於善應小南海泉,大約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 [6] 
洹河。一名安陽河。源出林州市(原林縣)林慮山下,經林州市(原林縣)、安陽,舊在田氏入境,注入衞河,又改自北竇公入衞。清道光初,衞河淤塞,開挖新道,東移20餘里,洹水分三道漫流入衞,常常氾濫成災,清咸豐二年(1852年),開挖新道,自北竇公至範羊入衞河,今改從趙莊南地入衞河,縣境內長7公里。 [3] 

洹河河道特徵

洹河河道,中上游地區溝寬谷深,橫斷面大,下游溝窄底淺,斷面小,致使河水宣泄不暢,加之衞河頂託,雨季容易泛溢決口。 [6] 

洹河水文特徵

洹河平時泥沙甚少,洪水季節,泥沙含量增大,到下游,泥沙沉積,使河底逐年升高。 [6] 
洹河流量隨季節和年份變化。年內夏秋雨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小。一般年份平均流量為5-20m3/秒,平均年徑流量為3.37億立方米。1956年8月發洪水,郭家灣洪峯流量為1030立方米/秒,洹南渠口相應為550立方米/秒,馮宿橋為215立方米/秒。1963年以後,修建了小南海和彰武水庫,在山丘地區又修建了許多中小型水庫,洪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並調節了河水的流量和流速。 [6] 
洹河水質類型從上游到下游,由HC03一Ca一Mg型變為HCO3SO4一CaMg型,或HCO3一Ca-Mg型,或HCO3SO4一N+Na型。這種變化表明河水受到污染。經過對11個水樣的分析結果:pH值為7.5-8.55,屬中性水;總硬度6.9一17德國度,屬微硬水;礦化度263.9-513.5克/升,屬淡水。 [6] 

洹河主要支流

桃園河,洹河在林州市(原林縣)境內有一條支流,即發源於城關鄉西部,到橫水鄉橫水村東南入洹河。 [9] 
小南海泉羣,位於安陽縣善應村西南及西部溝谷中,平均湧出量為每秒6.6立方米,泉域面積達950平方公里。50年代曾以熒光色素測試,確認地下水來自林州市(原林縣)洹河,故下游仍稱洹河。此河對安陽市區、安陽縣西部工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 [1] 
珍珠泉羣,位於安陽縣水冶鎮西1公里處,因湧水攜有氣泡而名,是安陽八大美景地之一,平均湧水量每秒1.89立方米,泉域面積約250平方公里,向東流至蔣村匯入洹河。珍珠泉地下水來源何處,尚無確切地點。 [1] 
粉紅江,位於安陽縣境西北部,為季節性河流。發源於林州市(原林縣)河順,自磊口鄉西店村進入安陽縣境,曲折東行40公里,到蔣村鄉東麻水村東注入洹河,其上建有雙泉水庫。粉紅江河谷內多紫紅色砂頁岩和頁岩(可能為三迭系),故名粉紅江。 [6] 
金線河,位於安陽縣境西部,發源於鶴壁市梨林頭村東南,向東北流經安陽市郊龍泉鄉,到洪巖村入安陽縣境。由曲溝鄉境北流,經永定、西曲溝,到夏寒村北注入洹河。全長約30公里。為季節性河流。 [6] 

洹河治理開發

洹河蓄水工程

南海水庫,安陽地區興辦的安陽河大型骨幹工程,控制流域面積850平方公里,位於善應鄉張二莊村東、後駝村南。1958年5月動工,到1963年投資2178.5萬元。完成工程量:土方81.58萬立方米,混凝土方1.54萬立方米。大壩壩型為粘土斜牆堆石壩,壩頂高程184.8米,最大壩高51.3米,壩長370米,壩頂寬6米,防浪牆高1.2米,蓄水能力設計100年1遇水位180.7米,庫容7600萬立方米,溢洪道長420米,寬60米,過水深2.24米,最大泄洪量9000立方米/秒,輸水洞為圓型,長139.5米,內徑3.05米,最大輸水量124立方米/秒。1963年8月,進庫流量301O立方米/秒,下泄流量286立方米/秒。1982年8月,進庫流量1300立方米/秒,下泄661立方米/秒。 [11] 
彰武水庫,安陽地區興辦的安陽河中型骨幹工程,控制流域面積970平方公里,區間控制面積120平方公里。位於水冶鎮北彰武村南。1958年動工,1963年竣工,投資2077萬元,完成工程量:土方178萬立方米,混凝土方6.06萬立方米,石方58.8萬立方米。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137米,最大壩高27.5米,壩長730米,頂寬5米,防浪牆高1米。副壩高程137米,壩高8米,長608米,蓄水能力設計1百年1遇水位132.72米,庫容5083萬立方米,校核2百年1遇水位136.1米。庫容7063萬立方米,溢洪道高程123米,安裝五孔弧形閘門(每孔淨寬12米),最大泄洪量4200立方米/秒(實際能減4000立方米/秒)。輸水洞進口高程為112.5米,馬蹄形圓弧內徑2.6米,長104米,最大輸水75立方米/秒。建發電站1座,裝機2台,容量1600千瓦。 [11] 
雙全水庫(雙泉水庫),安陽縣辦工程,是控制安陽河支流粉紅江中型骨幹水利工程。位於蔣村鄉雙全村西,控制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1957年動工,1958年汛前基本建成,後經多年整修加固,壩頂高224.3米,河牀高程200米(假設),最大壩高24.3米,主壩長540米,附壩長1100米,壩型為均質土壩。主壩頂寬5米左右,副壩頂寬4米左右,溢洪道長700米,底部高程214米,底寬30米,溢洪道以下庫容350萬立方米,當水位223.24米時,溢洪道排水量1425立方米/秒,達到百年1遇防洪標準。1963年特大洪水時,庫內最高水位218.8米,溢洪道過水深2.8米,泄洪量300多立方米/秒。1982年8月2日24小時連續降雨,雙全水庫區降雨量311毫米,上游銅冶降雨量350毫米,庫內最高水位219.49米,溢洪道過水深5.49米,入庫流量1030立方米/秒,下泄流量630立方米/秒。 [11] 

洹河河道治理

洹河(亦稱安陽河)上游洪水集中快,流速猛,中下游宣泄不暢,又受衞河頂託。加之漳河南泛或分洪,大堤防洪標準低,極易漫溢決口,造成災害。
1958年5月到1963年,先後建成漳武、小南海和雙全3座中型水庫,共可蓄水13200萬立方米;同時興建38座小型水庫,總蓄水706.4萬立方米;還修了不少水土保持工程,但水患仍未能完全控制。1963年8月,郭家灣洪峯流量達1030立方米/秒,而漳河又扒口分洪,浸入洹河,使柴村橋以下堤防漫溢決口60多處。據37處統計,總長4955米,最大口門寬1500多米,最深口門5米多。洪水過後,於同年11月動工修復大堤,日出勞力6300人,投工12萬個,投資4.75萬元,到1964年元月基本竣工,完成復堤土方16.6萬立方米。1982年秋,雨水特大,7月23日至8月4日,全縣平均降雨379毫米,且西部大於東部,致山洪暴發,庫、河水位陡漲。洹河郭家灣水文站8月2日晚洪峯流量達1700多立方米/秒,超過安全水位兩倍多。兩岸共決口69處,總長2148米。全縣有572個大隊、3516個生產隊,遭受不同程度災害,淹地18.92萬畝。洪水過後,成立安陽河復堤指揮部,於1983年4月動工修復,到7月竣工,日出勞力1.5萬人,投工日37萬個,投資44萬元,修復堤壩共用土方量約33.3萬立方米。 [7] 
洹河又稱安陽河,自竇公集西北入境,經遷民屯、孫村至趙莊南地入衞河,境內長7公里。主要排泄安陽澇水,常年有徑流。河口寬40米,行洪流量為200立方米/秒,河道原無堤防,1956~1963年,曾兩次組織修堤,現有堤防高1.5~3米,堤頂寬1.5~2米,邊坡1:1~1:1.5。因河道彎曲,險工較多,1955年起,先後在遷民屯、孫村、晁寺、竇公河段裁灣取直,並在孫村河段建石護岸1處。1970年修建遷民屯雙曲拱橋4孔,橋長42米,面寬4米。1983年修建孫村井柱樑板橋,橋長100米,面寬5米。 [5] 

洹河水利灌溉

竇公灌區。1975年在洹河閘上開挖南北乾渠,總長9公里,修支渠5條,總長30公里,採取低水位引水提灌,1977年以來,每年引水1449萬立方米,年提灌農田4萬畝。 [2] 
(七)洹河灌渠
郭家園灌渠。渠首位於桃園村西,長1.5公里,灌田100多畝。
武家泊灌渠。長0.5公里,灌田400多畝。
南陵陽灌渠。長0.7公里,灌田500多畝。
北陵陽灌渠。長1.1公里,灌田400多畝。
上述4條灌渠,除郭家園灌渠外,其餘3條直接引洹河水灌溉。北陵陽灌渠為清乾隆十六年(1751)建,其餘灌渠興修時間無考。
(十四)大眾渠
渠首自南陵陽村的洹河起,到窯頭村止,長19.5公里,寬、深各1.3米,設計過水量0.8立方米/秒,灌田400畝。由西趙村、東趙村、郭家窯、達連池、楊家窯、橫水、晉家坡、窯頭等村聯合修建。1957年10月動工,1958年9月竣工。完成挖砌土石方9.1萬立方米,投工9.5萬個,投資3.2萬元。
[10] 
(二)洹南渠灌區
位於縣境東部平原,局部為窪地。1956年3月興建南乾渠。1957年、1958年興建北乾渠和東干渠。從白璧公社郭盆北地,由洹河引水,流量3.5立方米/秒,灌永和、呂村、辛村3個鄉3.6萬畝地。1963年發生特大洪水,洹河水位高於地面1.7米,河堤決口漫溢,南乾渠沖毀74處,長1365米,渠道淤高0.8米左右。1963年冬到1965年底,水毀工程全部修復,並建灌排配套工程,恢復、新開和加深乾渠兩條、支渠13條、斗渠55條、農渠230條,總長為19.17萬米;新開和疏浚大小排水溝13條,長為3.9萬米。1962年到1965年,執行"以排為主"方針,洹北渠以灌為主,灌排結合;永和公路以南,賢孝溝以北,以排為主,並相應將幹、支渠加深,修建橋閘配套工程,變陽渠為陰渠,排灌相通,溝渠相連,排水溝低於渠道,把地下水控制在1.5米以下,防止土壤鹼化。到1982年底,工程基本齊全,有總乾渠1條、乾渠3條、支渠28條、斗渠205條、農渠539條、排水乾溝7條、支溝28條。灌溉面積由3.6萬畝擴大到17萬畝。總乾渠從渠首至崗上,伍莊至馮宿渡槽,長9.36公里。一干渠由伍莊向南,到瓦莊公社王貴莊泄人廣潤陂排水溝,長10公里;二乾渠由馮宿渡槽西頭向南,沿安陽河而下,至辛村公社三里灣退人安陽河,長16.2公里;三乾渠由馮宿渡槽往東到呂村公社中尚併入洹東干渠,長8.2公里。
(五)萬金渠灌區
包括萬金、勝利、五六3大幹渠。總乾渠由西高平村西引安陽河水,設計流量正常為7立方米/秒,最大10立方米/秒。自渠首至安陽市北關,長22.4公里。可澆灌曲溝、白璧、高莊3個鄉和市郊區2.44萬畝地。總乾渠在市北關(中醫院門前)設有分水閘,下分白璧、高莊兩乾渠。白璧乾渠向北經漳澗、崇義村南,過南、北辛安村之間,到北務村東北,長10.9公里;高莊乾渠向東沿護城河至東南城角,再向東經小吳村北到八里莊,長6.7公里,共有建築物202座,啓閉機86台。
勝利乾渠建於1951年,自北固現村西引安陽河水;設計流量正常為3立方米/秒,加大3.5立方米/秒;經夏寒村北、柴庫村南、電廠跌水、孝民屯村南,向南為還水渠,到徐家橋村北,入萬金總乾渠,長15.7公里。
五六千渠,即五六建設渠。自彰武水庫引水,設計流量,正常為2立方米/秒,加大2.7立方米/秒;經西高平、彰武、洪巖、婁莊村南、活水村北,到毛儀澗村東北,向南至田村西南,退水入羑河,長30.5公里。1958年從婁莊村南五六乾渠引水興建的五八英雄渠,自婁莊向東,沿五六乾渠西側,到王二崗村南河溝退人美河,長29.5公里。
(六)洹東渠灌區
建於1968年11月,原屬安陽行署水利局管轄。總乾渠在白璧鄉郭盆北地,引安陽河水。設計流量21立方米/秒;沿洹河南堤外到韓化渡槽,至呂村鄉,長11.05公里,可灌溉呂村、北郭兩個鄉。高莊南有分水閘,北乾渠自閘引水向東,經張、姜河干南、申莊村北,到狄莊東南入內黃縣,長20.37公里。南乾渠自閘引水向東南,經東常山、中尚村西,過安濮公路向東,沿公路南側到鄧莊,入內黃縣境,長16.36公里。 [8] 
一、洹北灌區及衞東、硝東灌區
1958年在竇公集北洹河上建造了十八孔閘門,攔截洹河水,建設洹北灌區。閘北乾渠長35公里,有12條支渠,總長145公里。閘南乾渠長22公里,有三條支渠,總長22.5公里。因洹北乾渠較長,灌溉面積較大,稱為洹北灌區。整個洹北灌區,可灌竇公、田氏、石盤屯、宋村、楚旺等衞河以北5個公社,設計灌溉面積為24萬畝。
1957年底,在滑縣道口鎮北衞河右岸開口引水,由滑縣、浚縣、內黃三縣施工,開挖衞東渠,稱衞東灌區,澆灌三縣耕地。衞東干渠自井店入境,經亳城、東莊、張龍至馬上公社張固村西入衞河,境內長36公里,有支渠14條,總長130公里,可灌溉二安、井店、六村、亳城、東莊、高堤、城關、馬上、張龍等9個公社,設計灌溉面積35萬餘畝。
1958年3月,在封丘大工村附近黃河左岸開口,由新鄉專署組織各縣施工,開挖紅旗總乾渠(又稱大工渠),經過本縣梁莊、中召公社東流濮陽。內黃在梁莊公社南李莊西南地紅旗渠左岸開口,開挖第七乾渠,內黃稱硝(河)東干渠,自梁莊經後河、城關至馬上公社入硝河,長42公里,有支渠20多條,總長80餘公里,可灌面積20餘萬畝,稱為硝東灌區。
上述渠道的開挖,渠灌面積1958年發展到24萬畝,1959年和1960年達到34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0%以上。但因發展過猛,沒有資金,也來不及修築必要的建築物,致使遍佈全縣的縱橫渠道打亂了自然流勢,雨季造成大面積存水不能排泄,全縣澇災面積達40餘萬畝。洹北乾渠因在安陽、內黃邊界,增加了兩縣排水糾紛,曾因此致傷人命。因大面積存水,又加種水稻大水漫灌。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全縣鹽鹼地由原來的14萬畝猛增到41萬畝,致使農業生產連年歉收。1963年冬至1964年,治水方針由以蓄為主改為以排為主,全縣動員平渠挖溝,恢復自然流勢,積水面積大量減少,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次生鹽鹼地面積逐漸縮小。
二、洹東灌區
1966年下半年,內黃又參加了漳南總乾渠建設。安陽、內黃兩縣從嶽城水庫引水入洹河,送至安陽縣永和公社郭盆村,內黃縣在郭盆村洹河上修築提浮閘,攔水入渠,灌溉安陽縣東部和內黃縣北部。郭盆以下修有總乾渠,內黃縣從總乾渠引有南北兩條幹渠,北乾渠自安陽縣韓化村東引入田氏公社西王村北,經滑河屯、西屯、東屯,至宋村公社小洞村北;南乾渠自安陽縣陽範村引入田氏公社孟莊村南,至董莊止。南北乾渠共長44公里,開挖支渠13條,總長154公里,並配有鬥、農、毛渠。這次灌區建設接收以往教訓,建有各類建築物200多座,不打亂自然流勢,保證排澇暢通。設計灌溉面積20萬畝,可灌田氏、竇公、石盤屯、宋村、楚旺5個公社。包括安陽縣呂村公社等洹河以東地區,總稱為洹東灌區。
北幹、南幹先後於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8月放水,內黃在1969~1972年,灌溉面積為11萬畝。但因嶽城水庫水源不足,內黃又居下游,效益面積逐年下降,至1973年後,南乾渠支渠以下渠道全部廢除,北乾渠僅存部分支渠,年灌溉面積一般3萬畝左右。
三、竇公灌區
洹東灌區基本廢除後,1975年冬,着手改建原洹河上所建竇公閘,原18孔閘門中有3孔重新加深,並在相鄰的洹河故道上修建3個深孔閘和1孔淺水閘,以利安陽縣排水,併為今後發電創造條件。在閘上重新開挖南北乾渠,總長9公里,修支渠5條,總長30公里。這次引水,採取低水位引水提灌,並修有必要的建築物,既可引水灌田,又不打亂自然流勢。 [4] 

洹河航道航運

古洹河發源于山西省上黨洹山,東過林縣橫水潛濮地下,至安陽縣善應噴出,有"遇橫而入,遇善而出"之説。洹河流經安陽縣140公里。縣城西為上游,水流湍急,河牀不平,不宜航行;縣城東為下游,至入衞河口流程65公里,河槽深,落差小,水流平緩,適宜航行。清道光十年(1830年)開始水上運輸,光緒年間,商船往來,運輸便利。船由郭家灣裝卸貨,下航至豆公,由馬固人衞河。出口貨,以煤鐵為大宗;人口貨,以天津衞鹽、煤油為大宗,大名荊條次之,其他一切雜貨,藉以轉運者頗多。民國12年(1923年)以後,航船發展到700餘艘,日運量達800餘噸。日軍侵佔安陽後,焚燒木船,航運停頓。到1949年,僅存木船4只,其中只有1只從事擺渡。
1949年後,對水上建航曾予以重視,有組織地對洹河加以勘測整修。1959年5月,曾將洹河上游引出的"五六建設渠"闢為航線。同年3月,成立安陽開航指揮部。又將洹河上游引出的萬金渠水自高平經小花園至白璧一段也闢為航線,共計航程36.5公里,擁有大小船30餘隻,載重512噸位,日運貨量在百噸左右。當時,對緩和王家嶺礦區運輸緊張狀況起到了積極作用。1962年至1964年,又在洹河下游積極籌建航運。1964年3月15日起,自白璧鄉崇義至內黃縣馬村段正式開航營運,計有新造木帆船3只,共80個噸位。此外,還有舊船3只。後因水源逐漸短缺,行船擱淺,於1966年停止通航。航運船隊交由安陽縣躍進渠指揮部管理。 [14] 

洹河歷史文化

安陽八景,有4景與洹河有關,分別是:
善應松濤,位於安陽縣西南25公里的善應鄉善應村西。山腰絕壁之上,翠柏掩映着一組羣體古建築,名"南海古廟"。紅牆綠瓦,金碧輝煌,飛檐精巧玲瓏。滿山松柏叢林,故稱"善應松濤"。
柏門珠沼,位於安陽縣西22.5公里的水冶鎮西珍珠泉。其地勢東低西高,北崗南坡,溝壑輻射。珍珠泉泉水上湧,明若珠璣,或似鯉魚翻花,或似噴珠吐玉,形如珍珠,滾滾上翻。泉中建有永心亭。門前兩株相距1米有餘的古柏,於兩米以上,合為1株,自成圭門,奇特有趣。現今其門錚光滑溜,故有"柏門珠沼"之美稱。
漫水長虹,位於安陽縣西17.5公里的曲溝鄉南固現村西,即固現橋。橋橫跨洹水之上,長20餘米,寬3米餘,略高於水面,大水可漫,故稱漫水橋。兩岸陡起的紅土,反映入水,光耀奪目,橋若長虹飛架。西岸有一古寺,河橋寺廟映輝。清光緒年間,總督李秉衡題"漫水長虹"4字,建碑以記,成為安陽一大勝景。
鯨背觀瀾,位於安陽市北關區,即"安陽橋",為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中丞許有壬創建。石橋長40米,寬可並行4車。橋中作3墩,析水為4。4環順列,1脊穹起,植欄兩翼,曰"鯨背橋"。其兩翼望柱鑿石獅,形態各異,欄板鐫刻圖案,生動而逼真,工藝好,故有"鯨背觀欄"之説。俯瞰洹河,旋渦漣漪,浪濤起伏,波瀾壯闊,故有"鯨背觀瀾"之説,是安陽一大景觀。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