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裕良

鎖定
洪裕良 又名洪濤。1912年出生於江西橫峯縣。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紅軍於部,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山東著名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之一,泰安人民愛戴的司令員。 [1] 
中文名
洪裕良
別    名
洪濤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38年05月25日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江西橫峯

洪裕良經歷

1912年4月,洪濤出生在江西省橫峯縣青板橋鄉排樓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父兄靠給地主種田、扛長工養活全家,生活極其困苦。年幼的洪濤,因家裏無力供他上學,不到10歲就上山砍柴,下地於活,14歲就給地主放牛;飽受飢寒和人間之苦。地主不勞而獲並享榮華富貴,窮人整年勞動還是挨餓受凍,這種社會現實使幼小的洪濤十分憎恨黑暗的舊世界。
1926年初黃道、吳先民等中共黨員在橫峯縣開展農民運動,吳先民在青板橋組織起了“農民協會”,號召貧苦農民“打倒土豪劣紳”,“泥腳翻身做主人”,點燃起農民革命的烈火,使洪濤非常振奮。特別是農民協會組織農民開展的“廢債抗税”、“分田分地”的鬥爭,更使洪濤打心眼裏贊成。他再也不願當牛做馬,任人奴役了。1927年2月,年僅15歲的洪濤毅然參加了革命的行列。吳先民見洪濤年紀尚小,又聰明機靈,就把他留在身邊當通訊員,做送信、警衞等工作。洪濤幹起了為農民兄弟謀解放的事兒,渾身是勁,總是十分出色地完成任務。
1928年初,中共黨員方誌敏、邵式平、黃道、吳先民等,在農民運動的基礎上,發動領導了贛東北戈(陽)橫(峯)農民暴動。他們制定了鬥爭綱領,建立了農民武裝,打擊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鬥爭搞得熱火朝天。年輕的洪濤跟隨吳先民東奔西走,並當上司號員。他積極做好領導交給的每項工作,在鬥爭中受到了教育和鍛鍊,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1929年2月,洪濤成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
1929年秋,信江特委根據方誌敏意見,在戈陽吳家敦建立了信江軍政學校,以培養紅軍基層幹部。在第一期開學時吳先民就送洪濤到軍政學校學習。洪濤雖然沒讀過書,但聰明好學、又很刻苦,成績很出色。結業後下連隊鍛鍊了三個月。第二學期開學後,他被安排當了學員分隊長,結業後被分配到方誌敏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任排長。獨立團為保衞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多次反擊白軍的“圍攻”,作戰頻繁。洪濤在戰鬥中衝鋒在前,非常勇敢,不久便升任為連長。獨立團也擴編為江西紅軍獨立師。193年7月,獨立師根據中央指示擴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洪濤先後任紅十軍四旅十團一營營長,十團副團長。在方誌敏領導下。為建設、保衞贛東北根據地英勇鬥爭,做出了貢獻。
1933年1月,堅持“左”傾錯誤路線的臨時中央,下令紅十軍調離贛閩浙革命根據地,南下併入中央紅軍。洪濤隨紅十軍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被派到瑞金中央紅軍學校(不久改為“紅大”)學習,畢業後任紅七軍團十九師第五十六團團長。紅七軍團是由紅十軍和紅三軍團的紅五師組成的。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肖勁 光指揮下,參加了艱難的第五次反“圍剿”戰鬥。洪濤率團經常 出擊閩西建寧、沙縣、三明、永安、梅越等地。他跟隨軍團首長,力所能及地排除“左”傾領導人的錯誤指揮,打了很多勝仗。在梅越戰鬥中,洪濤第一次受傷,被子彈打中腰部,在安遠石紅軍醫院養傷4個月。
1934年10月,洪濤傷愈出院,被分配到羅炳輝任軍團長的紅九軍團,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徵。在長征途中,紅九軍團擔負了掩護紅一方面軍主力北上的艱鉅任務.長時間單獨行軍,打了許多惡仗、險仗。洪濤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衝鋒,先後三次負傷。最後一次負傷,子彈穿進肺部,彈頭殘存體內無法取出,使洪濤年輕的身體受到很大損害。1935年7月.紅九軍團和中央紅軍主力翻越了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到達川西的懋功和兩河口地區。在這裏,黨中央的紅一方面軍進行了整編,紅九軍團編為第三十二軍,洪濤任該軍第七團團長。
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勝利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後洪濤被派到延安“抗大”高幹科學習。這時的洪濤,雖年僅24歲,但已是我軍身經百戰的指揮員,經過“紅大”、“抗大”的學習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鍛鍊,思想理論水平和軍事指揮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成為黨的一名成熟而出色的領導幹部。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人民奮起抗戰。中共山東省委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決定以本省幾百名黨員為骨幹,廣泛發動羣眾,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並部署了開展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但搞武裝起義,最缺乏的是會帶兵打仗的軍事於部,省委便向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央請求派一批紅軍幹部和抗大學員來山東領導抗日武裝起義。10月,洪濤等一批紅軍幹部從延安被派往山東。
洪濤等長途跋涉,化裝來到濟南,與省委取得了聯繫,被派到魯西北的聊城等地開展抗日工作。這時.在聊城地區主政的國民黨官員是抗日愛國人士範築先將軍,他積極與我黨合作抗戰。洪濤被安排在範的保安司令部政訓處任職。政訓處實際上是中共魯西北特委的公開機關,洪濤以政訓處的名義積極開展抗日工作。11月,堂邑縣黨組織動員了一支20餘人的抗日武漢,範築先命名為”山東省第六區抗日遊擊第一支隊”。任命洪濤為支隊長,李福堯任指導員。這支武裝被羣眾稱之為“洪隊”。洪濤率領新成立的第一支隊在堂邑城東一帶農村活動,動員人槍,擴大隊伍,很快發展到六七十人。洪濤還用黨的統戰政策和紅軍的治軍原則教育訓練部隊,使這支游擊隊的軍政素質得到很大提高。後來,這支部隊被編為魯西抗日遊擊第十支隊,成為我黨領導的一支骨幹武裝。
1937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從濟南陸續遷到泰安,決定在泰安直接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並在泰安、萊蕪、新泰、寧陽等地做了一系列組織發動工作。12月,日軍逼進濟南,韓復榘的國民黨省政府及其10萬大軍望風南逃,形勢日趨緊張.省委見起義時機即將成熟,遂通知洪濤趕赴泰安參加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
洪濤從堂邑到泰安後,立即投入了起義的最後準備。12目27日,他參加了省委在泰安城市蓖子店召開的緊急會議,和省委書記蔡玉、宣傳部長林浩等研究了起義的具體部署,決定日軍佔領泰城時立即在徂徠山宣佈起義。並安排刻制起義部隊的關防(大印),製作軍旗、臂章等。當天,日軍佔領濟南,並用飛機轟炸泰安,形勢更為緊張。30日,黎玉等帶一部分同志到徂徠山南的山陽村聯絡紅軍幹部趙傑等發動的隊伍。洪濤、林浩則奔上徂徠山西側的大寺,做好迎接各路起義隊伍的準備工作。洪濤一到大寺,就冒着寒風,帶着同志們四處察看地形,確定了設崗位置,佈置了崗哨。31日,各地起義人員160餘人彙集到徂徠山大寺。這時,原國民黨谷良民部的5個散兵路經徂徠山,被洪濤、林浩、武中奇發現,由武中奇對他們做了耐心的説服工作,5人高興地參加了起義隊伍。這天晚上,日本侵略軍佔領了泰安城。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在徂徠山大寺聚集紅軍幹部、泰安縣共產黨員、抗日自衞團員、平津流亡學生等160餘人召開誓師大會。省委書記黎玉宣佈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四支隊”,洪濤任司令員,蔡玉任政委,趙傑任副司令員,林浩任政治部主任。誓師大會後,新泰、萊蕪兩縣發動的武裝先後趕到徂徠山,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400餘人,司令部把起義隊伍編為四個中隊。
新建立的四支隊,有工人、農民、教員、學生,還有舊軍人和職員等,成份複雜,班、排、中隊長絕大多數不會打仗。怎樣把這支隊伍建設成一支黨領導下的能抗日打仗的新型人民軍隊,成為擺在省委和四支隊司令部面前的首要任務。省委和司令部決定要以紅軍為榜樣進行建軍。這副沉重的擔子理所當然地落在紅軍幹部出身的洪濤、趙傑等人身上。
建設四支隊的第一項措施,是加強黨的政治工作。首先從組織上開展了建黨,注意發現培養積極分子入黨,在中隊建立了黨支部,排成立了黨小組,還創造性地在班裏設了由黨員和有覺悟的知識分子擔任的政治戰士;保證了黨對這支部隊的領導。其次是在政治上加強了對部隊的教育。一面通過控訴日軍侵華罪行,激發幹部戰士的愛國抗戰熱情,一面對部隊進行我軍宗旨、性質、任務和紀律教育,提高指戰員的思想政治覺悟。洪濤對部隊的政治建設非常重視,他親自給部隊作報告,講紅軍傳統,教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洪濤講起話來兩眼炯炯有神,打着手勢,內容簡要明瞭,很有鼓動性。指戰員們都佩服他的才能,支隊裏的大學生們都愛聽他講話。
建軍的第二項措施是加緊部隊的軍事訓練。洪濤、趙傑親自當教官,還組織在舊軍隊當過兵的同志作教員。對部隊進行站崗、放哨、瞄準射擊、刺殺、投彈、利用地形地物等一些基本的軍事訓練。洪濤拖着帶戰傷的身子,為訓練部隊嘔心瀝血。他親自教大家站崗、放哨、投彈、刺殺,教大家怎樣打游擊戰等。軍隊沒有司號員.洪濤不顧肺傷在身,每天手把手地培訓新號兵。同志們看他過度勞累,肺傷復發,咳喘不止,都勸他休息,他關心部隊的訓練,説一聲“沒關係”,又繼續操勞。醫生從敵佔區濟南給他弄來一點藥品,他捨不得用,轉讓給了其他有病的同志。洪濤對部隊要求十分嚴格,訓練起來一絲不苟,每次訓練和戰鬥前後,他都作動員和講評,使部隊提高很快。更多的是他和戰士們打成一片,經常和他們談心,大家都把他當作和藹可親的首長和知心人。
經過短期緊張訓練和思想教育,四支隊軍政素質有了很大提高。1月下旬初,省委和支隊司令部決定部隊下山,宣傳羣眾,打擊日軍,發展壯大隊伍。四支隊下山後,向山南的東良在一帶進發。部隊一路紀律嚴明,幫助羣眾幹活,給羣眾唱歌演節目,受到羣眾歡迎。四支隊到良莊後,在洪濤指揮下積極尋機打擊日軍。1月26日,在良莊以東的寺嶺村伏擊了經大汶口開向新泰的日軍首次打擊了囂張的敵人;2月18日,又在新泰境內的四槐樹村附近公路上,以伏擊手段用地雷轟炸了日軍運輸車隊,炸死炸傷敵人40餘人,內有日軍大佐1人,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勝利。四支隊聲威不斷擴大,隊伍又擴編了四、五兩個中隊。2月底,洪濤參加了省委在新泰縣的劉杜鎮召開的擴大會議。會議總結研究了全省的抗日工作。對於四支隊的行動,省委決定兵分南北兩路開展活動,以擴大我黨我軍的影響,發展壯大抗日武裝力量。北路以一、三、四中隊組成一大隊,由洪濤、林浩率領北上萊蕪,向淄川、博山發展;南路以二、五中隊組成二大隊,由趙傑、程照軒率領,向費縣、蒙陰等地發展。會後四支隊南、北兩路分頭出發,省委書記蔡玉去延安彙報工作,林浩代理省委書記兼四支隊政委。
洪濤、林浩率一大隊於3月初向北進發,行進中得到很大發展。在萊蕪、新泰交界的天井峪,擊潰了阻我前進的反共頑固派的武裝,收編其一部編為第六中隊。進入萊蕪境內後,處決了漢奸維持會長張啓林,在紅埠嶺收編了張壽民,徐傑三發動的武裝,編為第十中隊。在萊蕪,由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秦啓榮委派的縣長譚遠村、保安大隊長景肇令,極力排斥四支隊。洪濤以民族大義為重,避免與其“磨擦”,在萊蕪設了“八路軍四支隊駐萊辦事處”後,繞過萊蕪城,北上淄川地區。一大隊進至博山縣境石馬一帶時,博山工委委員張敬燾與愛國人士徐化各帶他們組織的二三百人來加入四支隊。一大隊根據張敬燾同志的要求,派一部配合他們攻打博山城,解決了城內偽組織和偽軍後勝利撤出。4月初,一大隊到達馬棚一帶,共產黨員汪洋、張崗等同志在曹縣蘭陵組織的400餘人的抗日武裝也加入了四支隊。加上收編的其他武裝,一大隊發展到2000餘人。這時.被編入四中隊的原國民黨散兵石成玉等,暗中策動叛變,洪濤、林浩發覺後,採取果斷措施,機智地將石逮捕擊斃,重新改編了四中隊,保證了部隊的穩定和鞏固。
一大隊北上淄川后,頑固派譚遠村、景肇令反共氣焰更為囂張,屢起事端,對我挑釁。他們派兵尾追我北去部隊,取締四支隊後方機關,扣押四支隊經理部主任馬馥塘等。洪濤、林浩以抗戰大局為重,數度忍讓,多次交涉談判,譚、景仍不顧民族大義,堅持與四支隊為敵。洪濤和林浩便決定南北兩路合擊萊蕪,給頑固派以堅決的反擊。4月28日,已發展到近2000人的南路部隊進抵萊城附近.再次與譚、景談判無效,於夜間乘其不備,一槍未發,襲取萊城。譚、景以下300餘人悉數就擒,救出我方被扣人員。29日,北路部隊抵達萊城。四支隊全軍會師,在萊蕪城東關廣場召開了慶祝大會,根據淄川磁窯塢省委擴大會議決定,正式宣佈四支隊番號改為“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第一師”(不久,根據中央指示又改為原番號),洪濤任師長,林浩任政委。原編12箇中隊及獨立營,改編為3個團,共4000餘人,成為山東我黨領導下的一支較大的抗日武裝。
四支隊佔領萊蕪城後,頑固派秦啓榮從魯南糾集了數千武裝直撲萊蕪。為避免“磨擦”.洪濤、林浩等説服部隊主動撤出萊城,先後在寨裏鎮、魯西一帶駐防,多次派人與秦談判,希望團結抗戰,避免衝突,秦仍堅持反共立場,不斷追擊、襲擊我軍,扣押、毆打我談判人員。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四支隊於5月初在北進時家方下一帶鹿鳴山,對秦部給予了堅決的還擊。在反頑鬥爭開始後,洪濤肺傷發作,行走困難。同志們備好了擔架,他執意不坐,堅持騎馬或步行。行軍中,他經常咳嗽、大口喘氣,嘴唇發青,蒼白的臉上流下大顆的汗珠,把戰士們感動得流眼淚。反頑戰鬥打響後,極度虛弱的洪濤躺卧在擔架上,瞭解前邊戰況,查看地圖,通宵指揮戰鬥。此戰在廖容標率領的三支隊配合下,經過激烈戰鬥,取得了勝利。四支隊輾轉萊蕪水北、泰安縣的黃前和山口等地,5月21日返回徂徠山北側的漸汶河、勸禮村一帶。
反頑戰鬥勝利了,但洪濤同志的幾種槍傷和肺傷卻急劇惡化,生命垂危。洪濤仍惦記着部隊,想着抗戰。在勸禮村,他對來看望他的各部隊負責同志説;“對萊蕪戰鬥的經驗要很好的總結,這是拿血換來的。用它教育部隊,這是很好的步兵操典。”5月25日深夜是洪濤同志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握着守在身旁的同志的手,斷斷續續地説:“我不行了,重擔放在你們肩上,一師是支好部隊,要愛惜,大有前途。”他身邊的同志會意地理上紙和筆,他非常吃力地寫着“要加強部隊內部團結,抓緊訓練,創立抗日根據地……”突然,洪濤握筆的手停在了紙上,英雄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年僅26歲的洪濤同志去世了,噩耗傳開,指戰員們心情沉重失聲痛哭。省委、四支隊和勸禮村羣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和追悼大會。全體將士默唸着首長的名字,銘記着他的囑託,攥緊了手中的武器,開始了新的戰鬥.
1955年,泰安專署和泰安縣政府將洪濤烈士遺骨遷葬泰安烈士陵園。這裏北靠五嶽獨尊的泰山,南可眺望雄偉的徂徠山峯,下可俯視人民聚居的泰安城,昭示着英雄的功績與泰山並重,烈士的英名與徂徠山共存,洪濤同志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1] 

洪裕良主要貢獻

1927年參加農民暴動。1928年冬,入贛東北信江軍校學習。結業後,任贛東北紅軍第三團一連排長,旋即升為連長。192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贛東北紅軍擴編成紅十軍,他先後任營長、副團長。1933年1月,入中央瑞金“紅大”學習。5月,任紅十軍十九師五十六團團長,先後率部出擊閩西建寧、沙縣、梅越等地,屢打勝仗,梅越戰鬥中腰部負傷。
長征時期
1934年10月,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徵。其間三次負傷,子彈穿進肺部,彈頭無法取出。1936年6月,任紅三十二軍七團團長。10月,赴延安“抗大”學習。1937年10月,被黨中央派到山東創建抗日根據地,任山東第六區抗日第一遊擊支隊長。

洪裕良抗戰時期

1938年1月1日,同黎玉、趙傑、林浩等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組建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第四支隊,任司令員。起義隊伍一月內發展至700人,編成三個中隊。為儘快提高部隊軍事素質,帶病教戰士投彈、射擊、刺殺等技術。1月26日,支隊在大汶口至新泰必經的寺嶺村伏擊日軍告捷;
2月18日,在泰安至新泰之間的四槐樹伏擊日軍再捷。為擴大根據地,同林浩率部向萊蕪方向進軍,他親臨前沿指揮,一舉攻克萊蕪城。繼又揮師向淄川、博山進發,沿途擴大隊伍至2000人。對此,駐魯中山區的國民黨頑固派秦啓榮惶恐不安,與萊蕪縣長譚遠村聯合進行挑釁。洪濤組織反擊,俘獲譚部300多人。隨後四支隊改為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第一師,洪濤任師長。

洪裕良不幸病逝

5月初,秦部向一師反撲,為顧全大局,洪濤説服部隊退向魯西鎮,秦部逼近時被迫反擊。此時,他傷病發作,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逼敵退至萊蕪城。因連續行軍作戰,病情惡化。25日部隊轉移至勸禮村時,不幸病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