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範池泉羣

鎖定
洪範池泉羣,位於泰山穹窿的西翼,山東省平陰縣(屬濟南市)西南部的洪範池鎮浪溪河中、上游右側,分佈面積約9平方公里,泉組比較分散,多分佈於溝谷或溝坡上,一般為下降泉。其泉羣水湧量約400萬立方米/年,約佔該縣泉水總量的四分之三。主要泉池有洪範池書院泉扈泉日月泉、姜女池、天池泉、墨池泉、天乳泉、白雁泉、拔箭泉、蓮花池、丁泉、狼泉、長溝泉、白沙泉等15處。洪範池列久負盛名的洪範九泉之首,最為壯觀。 [1] 
洪範池泉羣除了滿足生活用水外,主要供給農田灌溉。 [1]  [6]  洪範池礦泉水是全國稀有的含鍶量較高的優質飲用礦泉水,平陰縣曾引泉生產銷售。 [8] 
洪範池位於洪範池鄉西池村,距縣城32.5公里。池為明代所建,呈正方形,石砌,內徑7米,深6.3米,四周建有回台,池水清冽泓大。池上有護身石欄,由望柱和欄板構成,雕以坐獅、花卉。池北存有金代所建龍王廟一座。廟前有古樹兩株,長勢旺盛。1980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洪範池泉羣
外文名
Hongfan Spring Group
地    址
山東省平陰縣洪範池鎮浪溪河流域
主要泉池
洪範池、書院泉、扈泉
泉羣水湧量
400萬立方米/年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浪溪河流域
泉流類型
上升泉

洪範池泉羣位置境域

洪範池泉羣的位置及水系歸屬圖 洪範池泉羣的位置及水系歸屬圖
洪範池泉羣,位於洪範池鎮浪溪河中上游右側,分佈面積約9平方公里。著名的有洪範池、書院泉、扈泉、墨池泉、狼泉、白雁泉、拔箭泉、丁泉、長溝泉,稱為洪範九泉。洪範泉羣水質甘洌清涼,含有鈣、氯、鉀、鈉、鎂等豐富的礦物質。用浪溪河水泡製的阿膠歷經千年不衰,譽為聖藥,馳名中外。在2004年4月揭曉的濟南新七十二名泉評選中,洪範池泉羣被列為濟南市十大泉羣之一,洪範池、書院泉(東流泉)、扈泉以及位於雲翠山上的日月泉均在濟南市新七十二名泉之列。該泉羣水湧量約佔全縣泉水湧量的3/4。 [2] 

洪範池泉羣地質地貌

洪範鎮地貌特點 洪範鎮地貌特點
平陰縣境內出露泉水較多,泉在山區丘陵及山前地帶溝谷與坡腳出露。在洪範池鎮、舊縣鄉等低山丘陵區,有較大面積的厚層石灰岩在出露地表,風化嚴重,裂隙發育。該層石灰岩下伏紅色紙狀頁岩,具有不透水性,是良好的隔水層,因此在厚層石灰岩裂隙岩溶中流動的地下水,沿裂隙湧出,形成泉水。全縣共有30處泉水出露(包括舊縣鄉5處泉,1996年該鄉整建制劃歸東平縣)。在出露泉中,常年不涸的有5處,書院泉等17處泉在舊志中有記載。泉水在地形分佈上,一般出露于山間谷地,高程在海拔75米~110米之間,多屬裂隙下降泉。上述泉羣泉水一部分為人畜飲用,一部分灌溉農田,其餘大部分形成地表水流入水庫、河流,部分由水庫、河流滲漏補給地下水。 [2] 

洪範池泉羣水文特徵

洪範池泉羣水文

洪範池泉羣,各泉的湧水量大小不一,差異性較大,季節性強。根據泉水觀測資料和水資源調查估算,縣境內泉水湧水量在400萬立方米/年以上。書院泉流量較大,流量隨降水變化,豐水年(期)流量大,枯水年(期)流量小,最大流量1立方米/秒以上,最小流量11.2升/秒。從1986年至2002年泉水觀測資料分析,最大平均流量為1991年200升/秒,最小平均流量為2002年31.4升/秒,流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倍多。書院泉多年平均流量93.05升/秒,多年平均產水量約293萬立方米。洪範池與書院泉有相似特點,由於洪範池流量較小,其變化幅度範圍在5.4升/秒~13.1升/秒之間,多年平均流量8.24升/秒,多年平均產水量26萬立方米左右。扈泉枯水季節斷流,暴雨後流量高達1000升/秒以上,史有"扈泉湧碧"之稱。其餘泉流量較小,季節性強,汛期泉湧,枯水季節斷流,屬季節性泉。 [2] 
根據國家GB8537-87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經隨機取樣進行化學分析,洪範池礦泉水中的宏量元素,陽離子以鈉離子和鈣離子為主,其含量分別為134.83毫克/升、72.36毫克/升,陰離子以重碳酸根和硫酸根為主,其含量分別為287.28毫克/升、270.5毫克/升、礦化度0.74克/升,總硬度14.13德國度,PH值7.6±0.4,顯微鹼性。礦泉水中鍶的平均含量0.536毫克/升,達到國家飲用礦泉水標準,偏硅酸的含量接近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必要元素,如鋅、碘、溴、氟、硒、鉬、錳也有一定含量,而且水中某些元素和組成的限量指標及污染指標都在規定範圍以內。 [7] 

洪範池泉羣水系

浪溪河 浪溪河
浪溪河,發源於洪範池鎮的南部山區,上游由三條較大的自然沖溝(溪、泉)形成,一條發源於南天觀西側的劉莊村一帶,一條發源於南天觀東側,兩條沖溝納扈泉之水在張海村東匯流而下,又納東流(書院)泉及龍池(洪範池)泉之流,向北至紙房村,又與發源於大寨山東側的另一條自然沖溝之水匯流,形成浪溪河,故古有三泉匯為浪溪之説。從紙房村向北,經東阿鎮,在東阿鎮大河口村入黃河。河道長度26公里,流域面積135平方公里,東阿鎮以上為上游段,由自然沖溝形成,一般溝深在30米左右,東阿鎮以下為下游段,河寬30米~50米,最大流量為15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立方米/秒。 [3] 

洪範池泉羣主要泉池

洪範池泉主要泉池分佈圖 洪範池泉主要泉池分佈圖
洪範池泉池 洪範池泉池
洪範池泉,位於洪範池鎮政府駐地北院內龍祠前,泉水旱澇如一,四季不涸。 [2]  洪範池列久負盛名的洪範九泉之首,最為壯觀。《東阿縣誌》載:"池在城南15裏羣山之中,突起一高阜,周圍鹹巨壑,泉仰吐其上,甃石為池。"此處地勢奇特,四周重巒疊嶂,中間高地突起。泉水湧溢而出,水面平穩如鏡,不顯趵突之狀,四季長流,水勢均衡。泉湧水量日均量在700立方米左右。因泉建池,泉池呈正方形,水深約6米。此泉獨特之處,泉水不以旱澇而消長,不以冬夏而變温,水温長年在17℃左右。水質優良,內含鍶、鋰、鍺、偏硅酸等2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5] 
書院泉 書院泉
書院泉出口水道 書院泉出口水道
書院泉,曾名東流泉。位於洪範池鎮天池山下書院村。泉水從村東天池山腳下的岩石縫隙散溢流出,匯入邊長約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搖曳,清澈見底。該泉常年湧流,水極盛,是洪範池泉羣中湧水量最大的一泉,日湧水量達1萬立方米。泉水從池南壁的石雕龍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圓形水池,隨之噴珠吐玉,沿小溪盤村繞户,穿林潤木,匯入浪溪河。 [2] 
扈泉 扈泉
扈泉 扈泉
扈泉,北距洪範池1公里,在書院村以南扈山坳,因北臨古扈城遺址而得名。扈山坳在雲翠山山陰,峭壁陡立。山坳西壁下端,天然溶洞幽深莫測,扈泉便從這洞中湧出。平時細水長流,遇大雨盛水時期,泉水從洞中由下而上噴湧而出,跌下山谷,形成瀑布,觸巖抵石,聲傳數里。巖壁懸有古柏,石隙擠出青條。古人將此景稱作"扈泉湧碧",為東阿古八景之一,如今南壁懸崖上,仍鐫刻着明朝巡撫都御史孟一脈書寫的"扈泉湧碧"四個硃紅大字。 [2] 
墨池泉 墨池泉
墨池泉,在扈泉西北百餘米處。泉池為邊長7米的石砌方池,甚深,水色如墨,故名。取之又澄清透亮。此泉能隨朝夕及月缺、月圓有潮汐,傳説為東海海眼,堪稱奇觀。 [2] 
狼泉所在地大寨水庫 狼泉所在地大寨水庫
狼泉,位於洪範池東5公里處,大寨山東側。此泉因常有狼來飲水,故名。泉水下游與其他八泉匯成河流,因狼泉位於最上游,故名狼溪河,因此名不雅後演化為浪溪河。此泉已修入大寨村水庫內。 [2] 
白雁泉 白雁泉
白雁泉朱池 白雁泉朱池
白雁泉,在洪範池鎮白雁泉村中,村以泉得名。村北為龍頭山,泉即在山之南坡。泉池東側原有元皇慶一年(1312年)《天平觀碑誌》記載,漢王劉邦伐楚帶兵路過這裏,天氣炎熱,士兵乾渴難忍,四處尋水,忽見一羣白雁從山下驚起,王曰必有泉。便令軍士察之,果然。人們便將此泉稱為"白雁泉"。泉水頗佳,四季湧流,日湧量850立方米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飲用。泉池由巨塊石砌岸,水呈碧綠,深不見底,水自池南壁石雕龍頭口中瀉入一方形小池,爾後流入水渠,灌溉農田。 [2] 
拔箭泉 拔箭泉
拔箭泉泉池 拔箭泉泉池
拔箭泉,在洪範池鎮白雁泉村東首高地上。相傳漢王劉邦帶兵喝過白雁泉的水後,發現不遠的地方也有白雁,於是便張弓射去。雁受驚飛走,箭卻插在地上。軍士將箭拔起,隨箭湧出一眼清泉,故名"拔箭泉"。此泉水勢好,常年不涸,泉湧量與白雁泉相埒。泉池頗大,呈正方形,邊長19米,深3米,石砌。池中砌一南北向石牆,將池一分為二,東池狹長而水深,西池面闊而水淺。池南壁分別留有溢水口,盛水季節,泉水經此瀉出,沿河渠流進村莊和田間,興灌溉之利。 [2] 
丁泉 丁泉
丁泉 丁泉
丁林村泉下河道 丁林村泉下河道
丁泉,位於洪範池鎮丁泉村東首,華蓋山(又名韓寨)西側山腳下,泉池長9米,寬5米,深3.5米,以青石砌壘。水自巖縫湧出,匯為清池,澄澈明麗,再由大池西側石雕龍頭口中跌入小池,常年不斷,日湧水量約1400立方米。水從溢水口泄下,浪花四濺,沿街旁小溪漫流。大池池岸四周,圍以0.8米高的石雕欄杆。池水極為澄明,池底綠藻清晰可見。該泉水勢很好,久旱不涸,可供全村人飲用、洗浣。 [2] 
長溝泉,散落在一條長6.5公里的深溝中。這條深溝起源於洪範池鎮最南部南劉莊村,經李山頭、任莊、陳莊、閆莊、張海,順勢蜿蜒北至洪範池匯泉水庫。因溝東西兩側皆系高山,溝內隨處有涓涓細流湧出,故名長溝泉。
日月泉 日月泉
日月泉,位於洪範池鎮雲翠山元代南天觀內。遺址北側有"回陽洞",又稱"長春洞"。洞口朝北,洞內南壁下有一清泉,涓涓細流,跌進一圓形和一半圓形池中,如同日月形狀,故名"日月泉"。泉水甘冽,常年不涸。昔日觀內道士,即於此泉汲水烹茶為飲。 [2] 
天乳泉及大寨山 天乳泉及大寨山
天乳泉,位於洪範池鎮大寨山上。山頂兩巖對峙,中間有石樑相連,稱"天門觀"。北巖的側面有巨石探出,似乳形,石面中部凹進,內有山水滲出,滴滴下墜,故名天乳泉。 [2] 

洪範池泉羣歷史文化

洪範池池院及周邊建築 洪範池池院及周邊建築
洪範池,位於洪範池鎮政府駐地西池村北院內龍祠前,距平陰縣城32.5公里。池為明代所建,呈正方形,石砌,內徑7米,深6.3米,四周建有回台,池水清冽泓大。 [4]  池周有石欄護圍,上有雕刻精細的座獅望柱和花卉欄板。泉池南側外壁上,有一青石雕刻的龍頭,從池壁探出,水從龍嘴中湧出,噴珠泄玉,落入2米見方的石砌水池中。龍頭正上方鐫有"龍池"二字。水池兩側,各有一尊石獅。泉水繞池一週流出,與眾泉相匯為浪溪河,再入黃河。
"洪範"一名來自《尚書·洪範》篇,取洪水就範之意。洪範池又名"龍池"。據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洪範池碑記》載:"金完顏時,村人因禱雨輒應,建龍祠於池北,故又號龍池"。由此可見,金代或金代以前就已建成了洪範池,距今至少也有850多年的歷史。廟前有古樹兩株,長勢旺盛。1980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整個洪範池院面積約有2500平方米,院內舊時頗具規模,樓台亭榭,清幽典雅,鳥語花香,秀麗如畫。池北有一拱形石橋,橫跨渠上,橋北為龍祠。龍祠西原有孟姜閣樓2楹兩層,閣前有玉女池。孟姜閣西原有清知縣井其洵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立的義學。義學有北房3楹,由東及西各配房3楹,有名師設教於此。道光九年(1829年),知縣李賢書重修義學4楹,並書額名曰:"雨花堂"。後人稱曰"雨花義塾"。此前建八角亭,亭勢挑檐如翼,亭前數竹生於一泓渠中。池前原有神棚,漫脊3楹、兩來門。門南30米遙對戲樓,與龍祠同建中軸。神棚左右有東、西兩山門。池東原有3通石碑,為歷代重修泉池所立。石碑東原有南屋5楹,是招待四方遊客的客廳。池東北有道士內院一區。院內原有堂屋5間,東屋5間,西屋3間。池上舊有繞周垣牆,由山門入池院,滿園肅然,乃是柏、竹、廟、亭、池、義學、道院渾然一體的勝景。 [5] 
書院泉,位於洪範池鎮天池山下書院村。明代中丞劉隅曾臨泉建書院。 書院依山抱水,風景如畫,歷來為文人名宦流連忘返之佳處。舊《東阿縣誌》收錄了大量古人吟誦東流泉的詩作。明代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于慎行留詩讚曰:"風雷鳴丹谷,林亭依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樹動三秋色,泉飛萬壑音。夜涼橫吹起,欲聽水龍吟。" [2] 
丁泉,又名"丁蘭泉"。相傳此處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丁蘭故里,故而得名。臨池,昔日建有廟宇,現存遺址。石欄北側嵌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丁泉池碑記》碑。碑載:"此池不知浚自何代,元至正年間已重修。"1958年為興水利,對泉池進行改建,並勒《改建丁泉水池碑記》石刻。 [2] 

洪範池泉羣治理開發

洪範池泉羣引泉灌溉

平陰縣原有能灌溉的山泉9處,受長期乾旱影響,部分長年不枯之泉也成季節泉,無法再利用灌溉。2003年,全縣泉水灌溉面積不足千畝。 [6] 

洪範池泉羣礦泉水開發

洪範地下水資源被國家地質部門認定為國家標準的天然礦泉水。 [2]  洪範池礦泉水,可採資源量240立方米/日,礦區面積1.6平方公里,開採深度300米。 [7]  20世紀初,平陰縣電業公司始利用洪範池生產礦泉水,產品有瓶裝和桶裝兩種。曾用過日月泉牌、洪範池牌。該礦泉水出自平陰縣洪範池鎮一口深350米的自流井中。1988年12月25日地礦部會同衞生部、輕工部及有關方面的專家,對礦泉水出露現場進行了踏勘和品評,並通過鑑定。以地水發(1998)第25號文件批准洪範池礦泉水可作為瓶裝礦泉水進行開發,並認為洪範池礦泉水是全國稀有的含鍶量較高的優質飲用礦泉水,其含鍶量超出國家標準0.336毫克/升,為國內其他地方的礦泉水所不具備。 [8] 

洪範池泉羣旅遊開發

泉水遊是平陰縣旅遊產品,以洪範泉羣中的洪範池、書院泉、日月泉、扈泉四大名泉為重點,兼顧其他泉羣。20世紀初,平陰縣洪範池泉羣被正式列為濟南市十大泉羣之一,洪範池、東流泉、扈泉、日月泉躋身濟南新七十二名泉行列,提升了平陰旅遊資源的品位和檔次。平陰縣與濟南市名泉辦搞好協調,先後在《齊魯晚報》、《山東商報》、《濟南日報》、《走向世界》等十幾家報刊、雜誌上宣傳,並在省、市電視台做了連續報道。六是通過台灣東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圍繞平陰縣的玫瑰花、泉水、阿膠等題材製作了《快樂鄉村遊·玫瑰花》、《快樂鄉村遊·洪範泉水》、《阿膠傳奇》等5個電視專題片。 [9] 
參考資料
  • 1.    十大泉羣  .濟南市政府網.2007-10-09[引用日期2018-05-15]
  • 2.    第二輯 泉水  .《平陰縣誌》(1988—2003) 第二卷 自然環境  第三類 水文[引用日期2022-01-16]
  • 3.    第一輯 河流  .《平陰縣誌》(1988—2003) 第二卷 自然環境  第三類 水文[引用日期2022-01-16]
  • 4.    第三輯 古建築  .《平陰縣誌》(1840—1987) 第二十六卷 文化  第七類 文物古蹟[引用日期2022-01-16]
  • 5.    第二輯 景點  .《平陰縣誌》(1988—2003) 第十一卷 商貿 旅遊  第十類 旅遊[引用日期2022-01-16]
  • 6.    第一輯 農田灌溉  .《平陰縣誌》(1988—2003) 第六卷 水利 治黃  第一類 水利[引用日期2022-01-18]
  • 7.    第一輯 礦產資源  .《平陰縣誌》(1988—2003) 第二卷 自然環境  第五類 自然資源[引用日期2022-01-18]
  • 8.    第七輯 名優工業產品  .《平陰縣誌》(1988—2003) 第七卷 工業 建築業  第一類 工業綜述[引用日期2022-01-18]
  • 9.    第三輯 產業開發  .《平陰縣誌》(1988—2003)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十一卷 商貿 旅遊  第十類 旅遊[引用日期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