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福寺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洪福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北社村。創建年代不詳,但據寺內碑記至遲建於北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 [1] 
洪福寺院坐北向南,建在高達7米的土台上,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寺域由周長400米的堡牆環護。洪福寺單進院分上下兩重,帶東西跨院。東跨院為關帝廟,西跨院為禪院,今為洪福寺文物管理所駐地。 [3] 
2001年6月25日,洪福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洪福寺
地理位置
洪福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北社村
所處時代
金代
佔地面積
33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251-3-5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洪福寺歷史沿革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據現存經幢和相關碑文所記,洪福寺始建於該年之前。 [3] 
元泰定元年(1324年),洪福寺重建,重建後的洪福寺“因舊增新,擴而廣之”。 [3]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大雄寶殿內彩繪璧畫,諸佛、菩薩等像。 [3] 
明隆慶六年(1572年),有殘碑《重修森羅寶殿口口》為證,洪福寺重修地藏殿。 [3]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洪福寺重修了鐘鼓樓和馬王廟。 [3] 
清雍正四年(1726年),洪福寺重修伽藍殿並東西角門。 [3]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洪福寺重修關帝廟。 [3]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洪福寺鑄大鐘一口。 [3]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修真武、關帝、二郎、龍王、牛王諸神殿,並聖母樂亭。 [3]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洪福寺又重修大佛殿、伽藍殿、域台牌坊及觀音殿等。 [3] 
內部 內部
20世紀90年代,是洪福寺最後一次大修。 [3] 

洪福寺建築格局

洪福寺 洪福寺
洪福寺院坐北向南,建在高達7米的土台上,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寺域由周長400米的堡牆環護。洪福寺單進院分上下兩重,帶東西跨院。東跨院為關帝廟,西跨院為禪院,今為洪福寺文物管理所駐地。大院上重正中為大雄寶殿,東配殿供奉二郎神,西配殿供奉伽藍。下重院的正中是樂亭,院東是聖母殿,其南為白衣大士殿。院西為地藏殿,其南為龍王殿。下院正南為天王殿,即本寺的山門。山門之西為鐘樓,門東原有鼓樓。 [1]  [3] 

洪福寺主要建築

洪福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基座東西寬23米、南北長18米,總建築面積414平方米。柱礎石為方形,無雕飾,檐下除柱頭斗拱外,補間斗拱每間一朵,華拱兩側皆出斜拱,是典型金代形制。柱頭斗拱六鋪作單抄雙下昂,外拽計心,裏拽偷心。殿內樑架徹上明造,三椽袱前後對乳袱用四柱,三椽袱後端置於內柱柱頭大斗之內,前端插人內柱,與下平樽後尾的割牽相交。三椽袱上置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合椿、叉手、脊博,用材較大,砍削規整,保留了金代建築規制。殿頂皆為簡板布瓦覆蓋,琉璃脊獸保存完整。殿內佛壇上有九尊塑像,為明代作品。大雄寶殿左側有東配殿,面闊五間,懸山頂。殿內塑地藏王菩薩、十殿閻君,均保存完整,與配殿同為清代作品。 [1] 

洪福寺樂亭

佛像 佛像
樂亭位於寺院的正中,與大雄寶殿和山門在同一中軸線上,然坐西朝東,面向七巖聖母殿,在原本不大的廟院裏,佔據大部分面積。它四角攢尖頂,灰脊筒瓦,全木結構,面闊三間9.25米,進深亦三間,為7.70米。因系移柱造,明間寬達6.28米,故不得不在四面各增輔柱二根。樂亭內樑架跨度也很大,為安全考慮,也不得不增設許多輔柱。木柱平均高3.26米,多為素平礎或鼓鏡礎。從外面看去,此亭木柱林立,柱的粗細不一,顯得有些凌亂,內部空間也顯狹窄。樂亭內前後五架椽,內角施抹角梁、老角梁和仔角梁。五架樑對後單步梁,二梁皆插人後金柱中。後金柱上施平板枋、額枋、闌額、由額墊板及由額,柱間隔扇現已不存。五架樑上藉助駝峯墊起四架樑,四架樑上再用駝峯墊起平梁。平梁兩端用隔架科、中間用雲子墩撐起一個不大的井架,井架中間施十字梁,十字梁中間施一童柱,撐起攢尖頂,代替雷公柱。井架四角各施一根陽馬,斜上插進童柱的頂端。 [3] 

洪福寺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洪福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洪福寺地理位置

洪福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北社村。 [1] 

洪福寺交通路線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太原二環高速——洪福寺
上海市——京滬高速——青蘭高速——東呂高速——洪福寺
鄭州市——晉新高速——二廣高速——濱河東路——洪福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