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济院坐北朝南,主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雄踞于1.5米高的石基之上,飞檐斗栱,明柱彩椽,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南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门上有“永沐甘霖”匾额一块;东、西两厢各有廊房七间,使整个院落结构严谨。 [3]
1980年8月1日,洪济院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001年6月25日,洪济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 中文名
- 洪济院
- 地理位置
-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故城镇东良候村
- 所处时代
- 金至清
- 占地面积
- 1036 m²
- 保护级别
-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编 号
- 5-252-3-58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修洪济院记删婚嘱嚷热》记载:肯兆章燥洪济院重构南殿一所,充匙七架三楹,壁画十二圆觉释迦弥脚挨勒。 [3]
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修洪济院记》记载:孟秋之季,慨然爱心,重构正殿,一区七架五楹,内妆塑佛三身,绀像壁画八十四龛。 [3]
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修洪济院记》记载:春结盖南殿。 [3]
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洪济院碑记》,“……武邑东良侯村落鼎足,右接铜城……旧有洪济院一所……屡有修葺……风吹雨蚀……基圯垣颓,不惟无以妥神灵……至癸卯春,有信士程公培德者,倡义重修……各倾己囊……各依旧基,补葺缮完……经始于癸卯(1723年)之辰月,落成于甲辰(1724年)之酉月,百堵皆兴……时大清雍正七年(1729年)岁次己酉三月吉旦”。 [3]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套匙懂),南殿壁画上刻有“时大清光绪三十愚剃承年九月阖和旋察社重修”字样。 [3]
民国三年(1914年),正殿,东山墙现存壁画落款,为民国绘制。 [3]
1958年,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专家鉴定,洪济院为金代建筑,关于具体的创建年代尚未发现确切记载。 [3]
建筑格局
播报编辑
主要建筑
播报编辑
南殿
洪济院南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东西两侧廊庑各七间,均为硬山式建筑。 [1]
正殿
洪济院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明间辟板门,两次间均为直棂窗。檐下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彻上明造,用材规整,梁枋断面之比基本符合宋《营造法式》,金代建筑特点明显。 [1]
文化遗存
播报编辑
正殿和南殿内存有完整壁画九十二幅,内容为人物、山水、建筑等,共约120平方米,色调淡雅,为清代绘制。
千佛塔,平面方形,高约2米、每边宽0.8米,四面浮雕千佛。 [1]
正殿东、西山墙壁画,图案艺术颇为简洁,白色打底,鲜用他色。正殿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佛教典故,有“船子和尚”“立坛祈雨”“妙语桂花”“中师问道”等等。南殿东、西山墙绘制十二圆觉菩萨和十六罗汉,虽然笔法简略,但技法精到,尤其十二圆觉菩萨,人物刻画,表情各异,手持各类法器,或目视前方,或低头沉思,画面底部祥云缭绕。 [3]
研究价值
播报编辑
保护措施
播报编辑
1980年8月1日,洪济院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2001年6月25日,洪济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地理位置
洪济院
交通路线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东吕高速——石故线——洪济院
上海市——京沪高速——淮徐高速——连霍高速——二广高速——洪济院
郑州市——晋新高速——二广高速——权马线——洪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