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應明

鎖定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明代思想家、學者,約明神宗萬曆中前後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譚》外,還編著《仙佛奇蹤》四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多記佛老二家故事。《仙佛奇蹤》書序中介紹,他“幼慕紛華,晚棲禪寂”,説明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 [2]  萬曆三十年(1602年)前後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別    名
還初道人
主要作品
菜根譚》、《仙佛奇蹤
本    名
洪應明
國    籍
中國
信    仰

洪應明人物考證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生活在明神宗萬曆年間。四川新都(今新都縣)人,後到南京求仕且在南京居住。
洪應明 洪應明
馮夢禎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談到:“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從早年的熱衷世事,到後來的歸心事佛,可知作者飽經憂患,所歷風波頓挫,當是不可言喻,到此方足以論人生。史家稱他“有仙佛奇蹤”。 [1] 
説起,洪應明,大家只會記得他寫《菜根譚》的偉大。其實,他也有不如意的時候,甚至被一文錢逼得沒路可走呢!在這時候還能把持節操和品格,堅守理念,甘於淡泊,才是真正的偉大的人。
洪應明早年是一位熱血青年,熱衷世事,到後來,他卻歸心事仙佛,並著有《仙佛奇蹤》四卷,由此,可知作者飽經憂患,所歷風波頓挫,當是不可言喻。
馮夢楨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談到:“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
明朝明神宗萬曆年間,洪應明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洪應明住的地方,土質很差,農民種的蔬菜長得也不怎麼旺,收成很差,生活很苦。
農民將自已種的蔬菜拿到集市場上去賣,菜根苦澀又壓稱,買的人一般會去掉菜根, 這樣一來,農民的收入就更低了。
洪應明當時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丟掉感覺很可惜,就想將菜根取走,但又不願虧欠人傢什麼,就出一點錢將菜根買走。
時間長了,當地的人都稱洪應明為“傻菜根”。
一日,友人于孔兼(明朝東林黨成員)到家中拜訪洪應明。洪應明以菜根鹹菜米粥相待,于孔兼品嚐後,拍桌叫好。洪應明用菜根醃製的鹹菜,色澤黑亮,鹹香爽脆,無菜根的苦澀,相較普通的鹹菜,菜根別有一番滋味。
于孔兼問其中的道理,洪應明説:菜根味道苦澀,普通人稍嘗試,就丟掉了。我覺得很可惜,所以,就將這些菜根醃製成了鹹菜。我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我先將菜根用鹽醃製,發酵一年後,去除菜根的苦澀,逼出菜根的香氣。然後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鹽,在太陽下晾曬三日,讓菜根更有嚼勁。最後,菜根佐以花椒等香料,再醃製七日,才能端上飯桌。
于孔兼不僅感概道:“性定菜根香”。菜根本是棄物,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應明這樣淡泊之人,才能將菜根這丟棄之物,製作的如此美味。
他的《菜根譚》最後以菜根命名,也正是緣於這一特殊的經歷。
洪應明是一個非常有同情心的人。有一個故事,説到他有一年夏天到山上游玩,路上遇見一位貧窮的白髮老太太,在大太陽底下向遊客推銷菜根鹹菜,可是她一斤也賣不出去,又愁又着急。
洪應明很可憐這個老太太,找來筆墨,寫了幾段文字在紙上,其中兩句是這樣寫的:“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澹泊明,而節以肥甘喪也。”“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洪應明又取紙一頁,在上面寫了一句話,大體意思是:買菜根鹹菜,送洪應明菜根真言一句。
洪應明説:“到山上游玩的,都是有錢的官宦人家,他們到山上游玩,都會求平安問運勢,你現在告訴遊人,説洪應明親筆書寫的人生道理,買菜根鹹菜就送一份。”
老太太半信半疑地按照他的話去做,菜根鹹菜果然被人搶着買光了。老太太賺了很多錢。高高興興地向洪應明謝了又謝。
洪應明在當地是名人,很多人都以得到他書寫的《菜根譚》格言為榮。遊人因洪應明親筆書寫格言,搶購老太太的菜根鹹菜,自然是情理之中。再加上洪應明書寫的格言,巧妙的將食用菜根鹹菜者為冰清玉潔之士,自然吸引了富貴官宦人家購買。
漸漸地,周圍的鄰居都知道了洪應明醃製的菜根鹹菜,香脆好吃,紛紛過來取經。洪應明毫不保留的將他製作菜根鹹菜的方法教給周邊人的。
這些鄰居將菜根鹹菜到集市上售賣,都賺了不少錢。到清朝以後,很多經營菜根鹹菜的手工業者,都很感激洪應明對菜根鹹菜的貢獻,特別是他寫的《菜根譚》,更是將菜根的精神發揚光大,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化,就紛紛捐錢蓋廟來祭禮他,並且尊稱他為菜根鹹菜的祖師爺。
作品介紹
一、《菜根譚
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説,一個人只要就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明于孔兼在為《菜根譚》寫的《題詞》中,進一步闡述道:「『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又引用洪應明的話説:「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於氏的解釋,增加了這樣一層含意,即一個人面對厄運,必須堅定自己的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植與澆灌自己的理想。乾隆間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譚序)則説:「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並引月古語「性定菜根香」,説明只有心性澹泊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旨意。
菜根譚 菜根譚
《菜根譚》成書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它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清乾隆間編纂《四庫全書》,連「存目」都未收入。但是近來,一股《菜根譚》熱風行於海內外,人們將其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一起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作,這是出於何種原因呢?洪應明生活的年代,明朝社會進入後期,這段時期,明政府統治力下降,腐敗現象逐漸成為常態,與此同時市民階級發展壯大,商業繁榮,科技進步,思想活躍,言論趨向自由,社會價值觀開始轉向開放奢侈和淫逸。世俗社會、平民社會已經取代貴族社會,恐怖極權社會成為主流。這一點從稍前於《菜根譚》問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見一斑。一些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經歷了仕途的風波挫折之後,紛紛退隱江湖。他們既不願意與當權者同流合污,也不願意違心迎合世俗的社會風氣,於是,表現隱者高逸超脱情懷的作品大量出現,《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代表。
洪應明 洪應明
總的來説,《菜根譚》反映了明代知識分子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説,這本書乃是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和釋家出世思想,結合自身體驗,形成的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則。

洪應明作品示例

其名句(對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
《菜根譚》摘錄
孤雲出山岫
孤雲出山岫,去留無所牽;朗月懸高空,靜躁不相干。
水流岸無聲
水流岸無聲,喧處得寂趣;山高雲不礙,有時入無機。
二、《仙佛奇蹤》
《仙佛奇蹤》又名《月旦堂仙佛奇蹤》,共八卷。明代洪自誠撰。除《四庫全書》及《正統道藏》收入外,民國陶氏刊本是徽派版本月旦堂的重印本比較著名。此書前四卷屬道家,後四卷屬佛家,共狩收入歷代仙真一百人,每人一傳一畫。末尾附錄養生、精修等文辭,對於研究和探討古代哲學和養生有比較重要的史料和研究價值。
此書成於萬曆三十年(1602),前二卷記仙事,自老子至張三丰共記六十三人事;後二卷記佛事,載西竺佛祖釋迦牟尼以下十九人、佛祖達摩以下四十二人事,並有繪像。反映明人奉道近佛風氣。因其多為里巷傳説,世俗之談,故《四庫全書總目》視之為“荒怪之談”,而附於小説家類之中。內有108幅人物版畫,頗為精美,有明代徽派版畫風格。
仙佛奇蹤 仙佛奇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