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德堡之戰

鎖定
宋夏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會戰,也是宋夏戰爭中的根本性轉折點。此戰後宋朝逐步掌握了戰爭主動權,之後宋夏雖仍各有勝負,但宋朝步步緊逼,西夏國土漸漸遭蠶食卻終成定局。
名    稱
洪德堡之戰
發生時間
1092年
地    點
洪德堡
參戰方
宋朝、西夏
結    果
宋朝獲勝
主要指揮官
章楶
折可適;梁太后

洪德堡之戰簡介

洪德城戰役和其他宋夏戰爭的戰役一樣,由於缺乏西夏文記載,在研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藉助漢文史料,由此引致研究結果的相對性應當註明。不過,也應當指出,章楶是宋陝西列帥中比較重視核實戰功、防止虛冒,因而洪德城戰役在宋夏戰爭的記載中也相對上比較詳盡。除了紀傳、墓誌和《續資治通監長編》[1](以下簡稱《長編》)的概述外,《長編》的注中還收錄了章楶覆奏樞密院的一份黃貼子和他所上折可適功狀所附的兩份小貼子,這些文件對戰鬥序列和作戰經過有較深入的描述,這也是洪德城戰役值得重視之處。

洪德堡之戰背景介紹

洪德城戰役醖釀於元佑初年貌似平靜,實則充滿暗湧的國際形勢。元佑年間舊黨回朝,摒棄了新黨的開邊政策,但對於如何鞏固邊防還是大費思量。司馬光主張盡數退回熙豐時所佔的城、寨、州、軍,但得不到舊黨內部的一致認同。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人敢保證西夏得回城寨之後能保持和平,反而憂慮一旦示弱,對方會變本加厲,又來犯邊。結果,朝廷採用了折衷路線,保留蘭州作熙河帥府,只退還幾個城寨,看看西夏的態度,結果顯示,西夏求和的意願不甚明顯。事實上,西夏後族梁氏執政期間,政爭激烈,透過軍事勝利來鞏固權力的企圖,並不因宋的鍰和政策而降温。於是,如何設定邊防戰略又再度成為開封朝廷的重要課題。
自1091年二月獲除環慶路戰區主帥以來,章楶先後上奏討論邊防戰略。針對是年十二月降下的御前劄子,章楶對「堅壁清野」的指示作出了理論上和現實上的迴應。章楶持有一種戰略互動的觀點,反對生搬硬套。他認為「堅壁清野」是自古御戎之策,但不可「只循一軌,使賊知我無通變之路,反為賊所制伏」。他批評片面強調「堅壁清野」,而不討論如何打擊敵軍的被動防禦,指出當時所謂「堅壁清野」戰略只可施於前沿堡寨,縱深二三百里內已是「居民甚密」,頻繁的清野會影響經濟活動和人民生活。在軍事上,他批評各處將兵都「束在城寨」,自陷於被動。他舉出1087年鎮戎軍之役為例,當時「十一將兵盡在城內,蕃眾擄掠三百里以上,如行無人之境」。到敵軍退卻時,「一夕而遁」,根本無從追襲。他又指出沿邊城寨城門的闊度只可「並行人馬」,設若一萬人的守軍要出城集隊,也要花一個上午,怎可能及時追擊?
經過細心考慮,章楶強調野戰軍的角色,提倡「大抵戰兵在外,守軍乃敢堅壁」的主張。他計算環慶路城寨共三十多處,若西夏動員二十萬精兵,盡圍各城寨,每處便不及一萬,無足深患;若不盡圍,便無法阻止宋軍互相策應,進行機動戰。他提出具體措施,主張一旦探知西夏入侵,帥府應即下令各將兵馬出城,「亦不使便當賊鋒,令逐將與使臣、蕃官分領人馬,擇利駐劄,高險遠望,即不聚一處。賊馬追逐,又令引避」。那樣,敵軍有後顧之憂,便不能從事持續的攻堅或抄掠。西夏若敢長軀深入,則宋軍可扼其退路伏擊。經過章楶的修訂,前沿將兵在外線威脅敵軍的角色得到明確指定。這是當年年底洪德城戰役成功的主要關鍵。

洪德堡之戰經過

1092年十月十二日,西夏梁太后大舉親征,沿馬嶺水(今環江)發動強大攻勢,同日,圍環州(今環縣)及其西北四十里外的烏蘭、肅遠、洪德及永和等寨。西夏兵力的具體數字似已失載,環慶路經略司的文件多處都作「數十萬」,失於含混,但西夏既然國母親征,與章楶事前估計的二十萬應不會有太大出入。宋環慶路駐軍約五萬,扣除各城寨基本戍守部隊後,大約剩下二萬六千人左右的野戰部隊,編成七將,另外可以調發四千名下番兵。此外,涇原路雖曾派遣援軍,但未抵戰場前西夏已退兵,沒有參與戰鬥。因此,總兵力對比之下,環慶路宋軍以數倍劣勢於對方。章楶後來在戰報中亦不諱言兵力寡弱。自環州於十二日受圍,章楶在十四日自慶州派遣都監張存率兵五千赴援,在十六日又再派出副都部署李浩和一支不到二萬的援兵後,「已別無重兵相繼可遣」,「只是虛張聲勢,以示相續遣師討擊之勢」而已。
兵力對比雖然對宋不利,但章楶卻勝在能先敵展開兵力。在西夏舉兵之前,他已透過間謀得悉對方主攻重點在環州,便先在初八日派出皇城使、第七將折可適兼統第二、第六將,合三將兵共約一萬,與慶州方面三將兵分頭控扼,另派人在環州近城百里的水源下毒。當地食水來源有限,洪德城一帶時至今日仍有「河水苦澀」的地理特徵,可作參照。章楶的作戰計劃和熙寧年間制訂的戰役指引不同。1071年,樞密院曾頒下《陝西四路防秋法》,雖然在很多處都反映出彈性防禦的特徵,可是對於環慶路環州方向的作戰指引仍然比較保守,説「賊若寇環州,即移業樂之兵截山徑路趨馬嶺,更相度時勢進兵入木波,與環州相望,據諸寨中,又可扼奔衝慶州大路,其沿邊城寨只留守兵,不責以戰,自餘軍馬並屯慶州,以固根柢」。以上的戰役指引,雖然在快速機動和轉換正面兩處體現了彈性防禦的構想,但其作戰意圖卻完全是以帥府的安全,而不是以殲滅敵人為主要考慮的。章楶則不然,他強調在機動戰中打擊敵人,「賊進一舍,我退一舍,彼必謂我怯,為自衞計,不復備吾邊壘。乃銜枚由間道繞出其後,或伏山谷,伺間以擊其歸」。遵照這項指導,折可適便先於十二日移師至馬嶺,在縱深待機。
從十二日至十四日,西夏完全握有主動權,前鋒深入環慶二州之間的重要路口木波鎮(今環縣木缽鄉),但所獲有限。到十四日,章楶派出都監張存率兵五千赴援環州,開始進入反擊階段。同日,折可適探得西夏開始退兵,於是將部隊中「手腳遲鈍之人」留下,由權第七將許良肱暫時照管,會合第六副將劉珩、同管幹第六將黨萬、權第七副將張禧,合兵八千四百八十八人,取間道自金村堡往環州以北的安塞寨。據現代地圖所示,馬嶺以北數公里處有金村寺,疑即宋代金村堡:此外,環江近木缽處有一條發源自北方老爺山(標高1774公尺)的支流安山川,疑與宋代安塞堡的地名有關。譚其驥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安塞堡的位置標在安山川上游近老爺山主峯處。如果上述推斷無誤,折可適避開西夏前鋒屯駐的木波鎮,自馬嶺取道金村堡往北,繞途至安塞堡,隱然威脅西夏大軍的北翼。
折可適到達安塞堡後又收到諜報,説木波鎮的西夏軍「翻寨下環州,日夕頭回,並取洪德大川路」。當時按章楶奏報所形容,「洪德、肅遠、烏蘭三寨至環州相去共只四十里。其烏蘭之北,盡是西賊駐劄之處,賊勢至重,道路不通」,宋軍第二、六、七三將兵只能在蕃官帶領下,取「大蟲穀道於賊寨傍偷路前去洪德下寨」。宋軍選定洪德城來作伏撃點,與附近的三五條山溝所造成的複雜地形有關。大蟲谷今地不詳。如上述安塞堡在今安山川上游無誤,則大蟲谷可能穿越安山川與代城溝的分水嶺。代城溝是環江另一支流,發源自老爺山,流向西南,在今二十里鋪附近入環江。譚其驪將烏蘭寨標在今二十里鋪附近,肅遠寨標在今廟兒溝流入環江的河口,而洪德城距今環縣環城鎮二十四公里,與章楶奏報所述摺合裏數大致相符。如以上方位無誤,則可推斷折可適在十五日那天,大致上是沿着今天老爺山西麓代城溝一帶轉向西南方向行軍,繞過當時正在包圍環州的西夏主力,在烏蘭寨一約今二十里鋪附近重新回到馬嶺水河谷的大路。由於西夏亦置有相當兵力來監視烏蘭、肅遠和洪德三寨,因此才發生「賊勢至重,道路不通」,必須「於賊寨傍偷路前去洪德下寨」的情況。
十月十六日,折可適、劉珩、張禧、黨萬及蕃官孟真各帶領所屬部隊進入洪德城。據李之儀為折可適撰寫的墓誌銘所載,折可適分兵二千給蕃官慕化和摩勒博,潛入烏蘭、肅遠二寨待機,並約定舉火為號。同日,章楶派副都部署李浩率四將兵赴援。李浩兵力不到二萬,但已是當時環慶路最大的兵力集結。李浩接受命令後晝夜兼程,當日自中午前出兵,傍晚抵達故府寨,次日午後趕到木波鎮,在一日另兩個時辰趕了一百四十里路。過了木波鎮,西夏重兵在前,不能像先前那樣趕路了,便下寨休息。十七日一整天,折可適和慕化分頭在洪德城和肅遠寨整頓待機,而西夏大軍則大概在深夜從環州撤圍。
十八日凌晨稍後,折可適看見肅遠寨舉火為號,確認了西夏大軍取道洪德城出塞,即時下令黨萬、孟真率部在路旁險要設伏,並親自在城中整頓伏兵,放西夏前鋒過去。大約卯時,或説辰時左右,西夏「前軍已遠,中寨方來」,折可適認明西夏梁太后旗號,出其不意,大開南門出戰,其餘各處伏兵亦相繼殺出,截斷大路。慕化在肅遠寨也揮軍殺出。接戰至緊要關頭,折可適從西門放出勁兵急攻,西夏中軍大亂。另一方面,李浩在午後未時抵達環州,還未探知折可適的確實方位,更因晝夜行軍,人馬疲乏,便在州城內外稍事休整,喂飼戰馬,同時,派遣部將張誠率蕃漢精兵追擊,然後再派人馬相續接應。據章楶事後解釋,李浩沒有全軍立即投入戰鬥,還考慮到西夏「自來行兵入境,則精鋭在前,出境則精鋭在後」,而當時「殿後者皆鐵騎,又隱輕騎於其間,其氣可呑我軍。……行陣壯堅,勢甚雄偉」,令李浩不敢輕敵急擊。章楶戰後檢討説,當時權第四將馬琮追擊太急,反被西夏軍包圍,經全體將士奮力營救,才最後脱險。
洪德城方面的戰鬥持續至午後出現反覆,宋軍第二、六、七將一度處於下風。章楶的奏報和〈小貼子〉中所述戰況開始吃緊,説未時以後「賊軍鐵鷂子數萬迫近洪德寨」,後來又提及西夏「後軍繼亦奔潰」,顯示西夏後軍曾經加入戰鬥。再結合前述西夏以鐵騎殿後的特點,及李浩不敢對敵軍尾部施以太大壓力的情況來看,似乎西夏後軍約莫在未時抵達戰場,以精鋭的鐵鷂子把宋軍又趕回城寨。折可適的部下自卯時至戌時「血戰不已」,已達八個時辰。當戰情出現逆轉,他敏鋭的轉入防禦,讓部隊得到歇息。他首先組織部下向敵騎來路撒鐵蒺藜,又在城上設神臂弓、硬弩交叉射擊,然而,西夏鐵騎「猶奔衝不已」。最後宋軍以虎踞炮加入,矢石交擊。至午夜,西夏軍駝馬受傷漸多,開始登山引避。在三更時份,折可適再開門出擊,西夏軍馬「自相騰塌,墜入坑谷,駝馬、甲士枕籍積疊死者不知其數」。梁太后「幾不得脱」,從間道走免。

洪德堡之戰結果

章楶事後下過一番工夫來核實戰報,力求避免「以易為難,奪甲為乙」。此役宋軍只斬得首級千餘,扣除宋軍三將兵的損失,「除亡失與所獲准折,計獲首級三百二十一級」。以一日一夜的惡戰而言,的確戰果不大,這與中間一度退入城寨,不能始終佔領戰場或有關係。同時,「其落崖撲死,及散在民間不在此數」;誤飲經已下毒的泉水,「人馬被毒」,失足墮入坑谷而死,及重傷而死的都已無法統計了。宋軍繳獲馬六百餘匹、駝九百餘匹。駝多於馬,顯示出宋軍的確攻擊了敵軍的輜重。另外,繳獲監軍已下銅印二十四枚及梁太后衣服、龍牌等,也證明宋軍的確衝擊了敵軍的指揮中樞。西夏遭受這次意外失敗,立即借遼朝名義斡旋,向宋請和。

洪德堡之戰評價

宋軍在洪德城戰役的成功有賴主帥章楶嚴密的戰役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將外線機動部隊第二、六、七三將兵在作戰前四日派出,以免被西夏大軍圍困在沿邊堡寨,而李浩麾下的四將兵則在開戰後四日,當對手萌生退志時才派去,這八天的時間差是整場戰役的關鍵。同時,宋軍也充份發揮了對地形的掌握,否則,折可適的外線機動不大會成功。洪德城戰役也體現了彈性戰略防禦對指揮官的要求,必須靈活敏鋭、顧全大局、不能搞個人英雄主義。折可適伏擊、退守、再出擊的判斷,和李浩赴援迅速,而追擊則轉趨慎重的表現,比起早期時劉平後、任福等可説稱職得多。美中不足的是李浩到達環州時沒法和折可適聯絡上,不能發揮前後夾擊的最大威力,將整場戰役發展成一場殲滅戰。這也反映出事前章楶對諸將相互策應的可能性估計得太樂觀。
如果純以斬級的數量來計算,1092年的洪德城戰役並不算是宋軍很大的勝利,將傷亡和斬級扣除之後,所獲更是有限。可是,這場不大的戰術勝利,背後代表着不容低估的戰略意義。環慶路經略司經過慎重的研究,挫敗了西夏傾國而來、以壓倒性優勢打擊宋軍一路的戰略。這個以寡擊眾的問題在慶曆年間還沒有完全解決。宋軍不但保存了所有州、軍、城、寨,更在宋夏戰爭中唯一一次擊破西夏的「中寨」、即中軍御營。同時,這一役也是宋軍爭回戰略主動的一個里程碑。此後,再經過延安之役和平夏城戰役,西夏就轉落於下風,宋軍達成了慶曆以來築城橫山、建立鞏固前治的戰略構想。這一役的成功和府州折氏的後起之秀折可適傑出的指揮水平分不開,而路帥章楶對彈性防禦所作出鮮明精闢的演繹,更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