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州窯遺址

鎖定
洪州窯遺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的曲江鎮、同田鄉、尚莊鎮、劍南街道、石灘鎮、梅林鎮等6個鄉鎮(街道)的10個行政村,共計37處,36個窯場,面積約40萬平方米,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最早記載見於唐代陸羽《茶經》。 [3-4] 
洪州窯遺址出土文物標本12000餘件,揭示龍窯遺蹟五座,發現古窯遺址三十餘處。實物證明,洪州窯始燒於東漢,發展於兩晉、南北朝,鼎盛於隋唐,終燒於晚唐五代,制瓷時間長達800餘年。 [4] 
1996年11月20日,洪州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洪州窯遺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豐城市的曲江鎮同田鄉尚莊鎮劍南街道石灘鎮梅林鎮等6個鄉鎮(街道)的10個行政村
所處時代
東晉-唐
佔地面積
約 4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4-0042-1-04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洪州窯遺址歷史沿革

1977年11月,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洪州窯窯址。
1979年秋冬,江西省博物館考古工作隊對其進行首次考古發掘。
1992~199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和豐城市博物館聯合對洪州窯遺址進行全面、細緻的複查,先後進行3次考古發掘,基本探明洪州窯遺址的分佈範圍。同時,在調查的基礎上重點選擇了7處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窯址進行考古發掘。
2004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豐城市博物館聯合對地處清豐山河畔的豐城市石灘鎮港塘村陳家山洪州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進一步瞭解了洪州窯早期東漢、三國時的瓷業面貌,澄清了印紋硬陶、原始青釉瓷、褐釉瓷與青釉瓷之間的關係。 [2] 

洪州窯遺址遺址特點

洪州窯遺址均分佈在江西省豐城市境內贛江流域或與贛江流域相通的藥湖岸畔的山坡、丘陵岡埠以及清豐山溪河底及東岸的緩坡地帶,地理上以贛江為紐帶,基本連成一體。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480平方米,從各窯址發掘採集出土的遺物看,同時期的風格相同,特徵大體相同,不同時期的具有明顯的繼承和發展演變關係。各遺存的燒瓷時間有先有後,總體上看,從贛江東岸的清豐山溪一帶向贛江西岸發展,由贛江西岸向藥湖及內河支流發展,但都與贛江相通。 [2] 
豐城洪州窯歷經東晉、南朝直到隋唐,是一處延續燒造時間較長的瓷窯。罐、壺、缽、盤、碗等各個時期都有燒製,其基本形制也延續下來。遺物中盤是該窯最具特色的一種器物,敞口,有大有小,均為小平底足,足稍內凹,盤心施弦紋數道,內刻蓮實紋,這類盤在江西曾有不少出土,都是該窯的產品。只有一類盤心印以薔薇花、梅花、寶相花等穿插組成的圓形圖案,這種盤南北各地的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盞託的形制與盤相同,唯盤心凸起一圈,以承託茶杯。碗的形制多樣,一種深腹碗,口微斂,平底足,器體呈大半球形,有的器身刻劃蓮瓣紋,紋飾凸起,分單層、雙層,或仰覆蓮瓣等,刻法各異。它與刻蓮實紋盤一樣,具有南朝至隋代時期瓷器的特徵。瓷硯為圓形,周有水槽,硯面凸起或下凹,下承以三五個蹄足,具有南朝至隋代瓷器的風格。隋代典型器物之一的高足盤,淺形,下承以喇叭高圈足,豐城窯中也有大量燒製。高足杯為淺碗式,下承以高喇叭形圈足,杯心印有蘭花紋,也應與高足盤一樣,具有隋瓷的特徵。另一種深腹高足杯,下承以細喇叭圈足,杯口沿施凹弦紋兩道,此種器物在江西清江隋墓中曾有出土,形制、釉色也十分近似。唾壺的足徑一般均大於口徑,器型穩重,也是隋代瓷器中的常見之物。窯瓷器釉色有青綠、黃褐或醬紫等色。由於胎質比較粗糙,因而在坯胎上先上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後施釉,燒成後瓷釉一般明亮,青中泛白,玻璃狀透明。多數器物釉層開細小紋片,有垂釉現象。 [2] 
豐城洪州窯的窯爐是依山而建的龍窯,窯牀傾斜度為150°~190°,窯向北偏東30°,長18米,寬1.8米。出窯瓷器的青綠釉色尚在還原焰中燒成,釉色不穩定。 [2] 
豐城洪州窯瓷器的裝飾,有褐色斑點排列成連珠狀裝飾以及刻劃花、印花和捏塑等多種手法。常見的紋樣有蓮瓣紋、蓮實紋、梅花、水波、篦紋、弦紋等,還有柏樹、薔薇、寶相花等,蓮瓣有單瓣、重瓣之分,有時與蓮實紋同時裝飾一件器物,有時各種花紋穿插組成各種圖案。 [2] 
洪州窯遺址

洪州窯遺址文物遺存

  • 綜述
洪州窯遺址內發現窯場遺蹟30餘處,主要分佈於贛江兩岸,共揭露窯址5座,出土各類青瓷和窯具標本12000餘件,還有隋至唐的依山坡以磚或磚坯砌築的龍窯遺蹟。 [2] 
  • 港塘與寺背窯
港塘與寺背窯在石灘鄉港塘和寺背村所在地,燒於東漢中晚期。此地是豐水人贛江主要乾渠要道,又是槎水、秀水的彙集地帶,水源豐富。土質多黃白色膠質泥,適宜燒製陶瓷。港塘窯地面保留窯包土墩和殘基6處,寺背地面堆積大量青褐釉和青黃釉兩類陶器。器類有罐、壺、缸、盆、釜、缽、碗、杯、盅等,窯具有斜簡狀、平缽、匣狀具等。它們為豐城最早創燒的兩座古窯。 [2] 
  • 龍霧洲青瓷窯
龍霧洲青瓷窯在同田鄉龍霧洲贛江西渡口,建於南北朝時期。窯場廣袤,南起李氏崗,中延松樹山,北至竹山崗一帶,面積達1.5萬平方米。地面散佈和出土陶瓷器物有青綠釉瓷,釉色青綠瑩亮多開小冰裂紋,胎質灰白。器類有罐、缽、壺、瓶、盤、碗、盞、孟、盅、杯等,其中雞首壺、蓋缽、唾壺、分格果盤、蓮瓣碗、蓮盞託、茶盞等獨有創格,製造精細。窯具有匣缽和圈餅形、鋸齒形瓷泥墊具等。該窯址為當時豐城規模較大的瓷窯之一。 [2] 
  • 蛇頭山青瓷窯
蛇頭山青瓷窯在同田鄉鈔塘村西北2千米的萬家橋邊,建於東晉至南北朝時期。窯包沿湖岸山丘構築,頂部隆陷,面積300平方米。台地中心有填築作坊基地,地表層散佈有青綠釉和深黃釉兩類瓷。器型有盤口圓組四系罐,圈餅底圓碗缽,矮足豆盤、盅、杯等。 [2] 
  • 曲江羅湖窯址(羣)
曲江羅湖窯址在曲江鎮羅湖村一帶丘陵地區,是南北朝至唐朝時中國的六大青瓷名窯之一,創建於南朝,停產於唐代晚期。主要分佈在羅湖寺前斜坡山、象山、管家、獅山、文龍包、南坪、下坊、對門山、鵝公包、尚山,北沿至龍鳳洲一帶,面積3萬餘平方米,地面堆積瓷片達4~5米厚。1979年,已挖掘兩座龍窯基址,揭露面積439平方米,出土青瓷器和窯具2917件。其中,產品有青釉和褐釉兩大類,器類有罐、壺、缽、盆、盤、碗、盞、碟、杯、硯等多種,圖案有蓮花、牡丹、薔薇、柏樹、寶相花等,水波紋居多。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稱之“洪州瓷褐”。1994年12月,國家文物局一次性下撥洪州窯遺址保護經費50萬元,興建曲江羅湖寺前山大型隋代窯遺址保護房。 [2] 
  • 曲江郭橋缺口城窯址
曲江郭橋缺口城窯址缺口城位於曲江鎮郭橋村“螺絲拴嶺”一帶,緊靠贛江西岸,東與南昌縣廣福鄉隔江相望,北面毗鄰同田鄉李子崗窯址,南距曲江寺前窯約2千米。窯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約200米,窯包高約20米。兩座窯包堆積豐富且保存較好。出土的窯用工具有各類支具、鋸齒形支圈、匣缽,青瓷器有罐、盤口壺、盆、缽、碗、高足盤、杯、盞、多足圓硯等。各類青瓷器胎質細白,青泛黃色釉,釉面瑩亮,開冰裂細片,凝釉處呈碧綠色,玻璃質感強。螺絲拴嶺南端暴露一座依山坡走勢砌建的龍窯橫斷面遺蹟,窯牀寬2.35米,殘高0.25米,窯底燒結面厚5釐米。窯近旁遺物有缽、碗、杯等。該窯址的燒造年代當為兩晉至隋唐。窯仔崗窯在曲江鎮街西面,建於晚唐時期。地面有完整的窯包兩座,出土器物有褐釉、青綠釉兩類,胎灰白色,質粗糙厚重。器類有碗、罐、杯、高足盅等。 [2] 
  • 羅坊窯
羅坊窯在河洲鄉羅坊、窯裏村後,建於晚唐至五代時期。出土器物有青黃、青綠釉兩類。器物多為瓜稜壺,頸腹部有數圈弦紋,短流,扁條執耳。此外有缽、碗、碟、矮足盅等生活用品。現可見窯包殘基。 [2] 
  • 黃金城窯
黃金城窯在豐城西贛江岸邊的尚莊鎮石上陵地,建於晚唐時期,現有大小窯土陵窯包可見。地面散存青黃綠釉瓷,有瓜稜壺、假圈足淺腹碗等。 [2] 
  • 碗泥嶺窯
碗泥嶺窯在豐城東南部鐵路鄉和石江鄉鄰界地的高嶺山陵地區,屬宋元時期窯址,在下窯坑和鉗石村楓樹下一帶仍有數座窯包殘基。地面瓷片堆積層4~5米厚,有青白釉和黑釉瓷兩類。器物有缸、缽、碗、碟、杯等殘件,並有壓印蓮瓣、花草紋、雙魚水浪紋等圖飾。窯具有圓柱狀墊燒具、碗坯模、研料缽、芒口覆燒器等。在鉗石村碗泥嶺附近還有一塊瓷土場,土質黃色和灰白色,面積廣闊,是當時燒瓷原料規模較大的名窯場地之一。 [2] 
洪州窯遺址

洪州窯遺址歷史文化

  • 相關歷史
豐城唐代屬江南西道洪州都督府,故稱洪州窯。洪州窯創建於東漢晚期和三國東吳時期,盛燒於東晉至唐代中期;停燒於唐代晚期、五代時期,前後延續燒造了近800年。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國六大青瓷名窯之一。 [3] 
  • 文化交流
洪州窯遺址被發現以來,日本、法國、美國以及香港、台灣等海內外專家學者相繼慕名而來。豐城市先後接待有關專家學者1400餘人次。1988年,86歲的日本著名學者藤崗了一先生攜妻來豐城考察洪州窯,寫下了“天人共感應”的留言。 [3] 

洪州窯遺址文物價值

洪州窯遺址的發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陶瓷文化的內容,對於研究唐代名窯的燒造歷史、制瓷工藝,尤其是進一 步探討匣缽裝燒、玲瓏瓷和芝口瓷等燒造工藝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2] 

洪州窯遺址保護措施

1996年12月19日,洪州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洪州窯遺址榮譽稱號

1993年,洪州窯考古發現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3] 

洪州窯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洪州窯遺址位於江西省豐城市的曲江鎮、同田鄉、尚莊鎮、劍南街道、石灘鎮、梅林鎮等6個鄉鎮(街道)的10個行政村。 [3] 
  • 交通信息
從豐城市出發,途徑龍光中大道、龍光西大道後達到洪州窯遺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