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天壽

鎖定
洪天壽(1911-1967),原名洪添壽,字仁山。1911年7月生於江蘇省句容縣(今句容市)東昌鄉裔莊。1931年秋,先後任縣立女子小學教師和謝巷、裔莊小學校長。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2月,在東昌、青山、茅莊三鄉成立抗日自衞隊,任隊長。4月,新四軍委派巫恆通組建句容東北區民眾抗敵自衞團,以三鄉自衞隊武裝為基礎,編成第一大隊,任大隊長。1940年年初,自衞團改編為新四軍新第二支隊新編第三團,任第一營營長。1941年10月,任蘇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蘇南第五行政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1942年,隨新四軍第六師師長譚震林渡江,前往淮南根據地參觀學習。1943年1月,任鎮句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建立多處秘密交通站,保障長江沿岸南北聯繫和鐵路沿線東西貫通。1944年年底,全力掩護粟裕率新四軍部隊從蘇中南下,使全部人員和輜重安全通過敵人鐵路封鎖線。1945年6月,任溧陽縣獨立團團長。10月,隨新四軍江南部隊北撤。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司令部軍務科科長,中共華中分局江南工委委員、辦事處淮南站站長,負責與江南地區的聯繫工作。後任魯南軍區榮軍學校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榮軍學校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榮軍總校校務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秘書處處長、優撫處處長,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局長。“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7年11月20日在上海含冤逝世。1978年6月27日,冤案昭雪,安葬於上海龍華革命公墓。 [1] 
中文名
洪天壽
別    名
洪添壽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句容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67年
仁山

目錄

洪天壽人物生平

洪天壽,原名洪添壽,字仁山,江蘇句容東昌鄉裔莊人。5歲入本村私塾就讀,後轉入句容代用小學、縣立初級中學,由於勤奮好學,成績優異,深得教師器重。1931年秋,曾先後擔任縣立女小教師和謝巷、裔莊小學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組織一支抗敵自衞武裝,保境安民。 [2] 
1938年9月,洪天壽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2月,在東昌、青山、茅莊三鄉成立抗日自衞隊,任隊長。4月,新四軍委派巫恆通組建句容東北區民眾抗敵自衞團,以三鄉自衞隊武裝為基礎,編成第一大隊,洪為大隊長。1940年初,改編為新四軍新三團,任第一營營長,出入京畿,打擊敵人,威震一方。是年夏,茅山抗日根據地建立區級政權,洪任句容一區區長。他採取分化瓦解和各個擊破的策略,爭取教育多數,孤立打擊少數,使猖獗一時的當地匪患逐步得到平息,抗日政權得到鞏固,羣眾譽稱洪天壽為“老天”。 [2] 
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日軍對茅山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形勢非常險惡。10月,洪為蘇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審時度勢,智勇雙全,針對嚴峻形勢堅韌不拔,堅持鬥爭。1942年以後,洪隨新四軍六師師長譚震林渡江,前往淮南根據地參觀學習,收穫很大,為後來進行異常尖鋭複雜的鬥爭,做了思想上的準備。次年1月,鎮句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洪任縣長,肩負着控制長江沿岸南北聯繫和鐵路沿線東西貫通的重任。當時在鎮句縣沿江及鐵路線交通要隘,除駐有日軍外,還有聞名於鎮、丹、句三縣境的偽軍“十三把指揮刀”。洪為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小茅山開香堂收徒弟,利用幫會勢力瓦解敵偽,併為己所用,建立多處秘密可靠的交通站。 [2] 
1944年底,粟裕率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特務一、四團及地方幹部300多人南下,經句北下蜀與龍潭之間渡江穿越鐵路。洪周密安排,做好沿江沿路偽軍工作,全力掩護,使全部人員和輜重安全通過敵人封鎖線。1945年6月,洪調離鎮句縣,擔任溧陽縣獨立團團長,兼任衞戍司令。10月,隨新四軍北撤。1946年1月,任中共華中分局江南工委委員、辦事處淮南站站長,負責與江南地區的聯繫工作。全國解放後,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文化大革命”中,於1967年11月20日受迫害含冤逝世,享年56歲。1978年6月27日,冤案昭雪,安葬於上海龍華革命公墓。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編.人物辭典 下 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805-806
  • 2.    句容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句容縣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