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洞頭洋

鎖定
洞頭洋(DongtouYang) 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海域,洞頭列島東面。北連大陳,披山漁場,南通南麂,北麂漁場。因地處洞頭區境內外,故名洞頭洋.
中文名
洞頭洋
地理位置
浙江省洞頭區境內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無評級

洞頭洋地理

洞頭洋 洞頭洋
浙江南部近海。又稱之盤洋。

洞頭洋歷史沿革

很早前,洞頭這一帶是深山,山連山,嶺接嶺,東南面有一座老城,叫東京。

洞頭洋現今

現今,這座城怎麼不見了呢?洞頭深山又是怎樣變成洞頭洋了呢?

洞頭洋黃魚

為何“黃魚不渡洞頭洋”
洞頭洋總面積4810平方公里,是僅次於舟山的浙江第二大漁場,常年可捕的魚蝦類多達300多種,尤以盛產墨魚、大小黃魚、帶魚這四大魚類聞名。上世紀70年代以前,在洞頭漁場,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的漁船雲集,春天撈墨魚,春末至夏天打大、小黃魚,秋冬捕帶魚,四季魚汛不斷。其中,豐饒的黃魚資源,更為各地漁民所稱羨。
閩南語把大黃魚叫作“黃瓜魚”,把小黃魚稱為“巴簍”。它們同屬石首魚科,其特徵是腦殼兩側分別嵌有一顆白色的魚耳石。黃魚色澤金黃、肉質鮮嫩,是魚中佳品,為人們所珍愛。過去在漁村,凡訂婚或女婿上岳父母家拜年,都要提兩條黃魚以示誠意。而黃魚膠和黃魚鯗,則分別被人們譽為滋補品及菜餚中的精品。 [1] 
洞頭漁場的南麂、北麂以及披山島一帶,往年每逢農曆四月至七月,是大小黃魚從福建外海北上索餌的必經之地,形成了可觀的黃魚汛。洞頭漁諺有“春天巴簍-,冬天馬鮫鰻”之説,又有“立夏到,黃瓜魚叫,漁民笑”的俗語,洞頭操温州方言的住民則説是“立夏大濫,黃魚當飯”,可見當年洞頭洋黃魚資源之豐富。
當年可以當飯的黃魚,何以如今難尋蹤跡,躥至天價呢?老一輩漁民會説,是敲舟古作的孽呀!
敲舟古,是以聲波聚集魚羣進行圍捕的一種捕撈方法,源自廣東,主捕魚類就是大、小黃魚。它屬多船作業,作業計量單位稱“艚”,一艚敲舟古由主副船(俗稱舟古公、舟古母)、裝魚運輸船和三四十艘舢板組成。主副船和運魚船把眾多舢板運到漁場後,主副船分開,撒下網具,舢板羣遠遠地排列成半橢圓形,在其中一艘“潮頭船”的指揮下,一面敲擊舢板上的舟古板,一面縮小半橢圓形的包圍圈,向主副船靠攏。這舟古板由烏桕或梧桐木特製,舟古棰用硬雜木削成,兩下敲擊,發出的“噹噹噹”聲音特別響,從船底傳遞到海中,大有震天掀海之勢。大、小黃魚腦中的魚耳石一被震動,便失去平衡,頓覺昏昏沉沉,紛紛浮上海面。主副船立即收網撈魚,分裝到運魚船上。
廣東的漁民相中了洞頭漁場的黃魚旺汛,1956年6月,經福建把敲舟古作業引入洞頭、平陽,繼而樂清、永嘉、瑞安、玉環(當時玉環屬温州地區),整個温州地區便都蔓延開來。
在舟古板“噹噹噹”的敲擊聲中、大小黃魚被敲昏了,稀裏糊塗進了漁網,年產量驟增。1956年洞頭區捕撈的大小黃魚產量為7600多噸,引進敲舟古的次年,激增至近2.5萬噸。而據資料顯示,樂清白象一艘敲舟古船,一次網竟捕到57萬斤,轟動全温州。魚昏了不算,人也跟着昏,1956年底,温州地區敲舟古作業發展到162艚,1957年大小黃魚產量高達近10萬噸,報紙喜滋滋登載“黃魚吃個飽”的報道。那時,不但漁民敲,農民、小商販敲,連一些部門的職工也按捺不住急切發財的心情,辭了職跟着敲,可以説是真正的“下海”了。
於是災難來了。大、小黃魚是蛋白含量很高的海產品,肉質鬆軟,極易變質,所以民諺有“黃瓜魚不過午”的説法,意思是黃魚一過中午後就不新鮮了。當時沒有冰鮮設備,水產加工能力差,作業季節又是夏季,大量捕獲的黃魚來不及加工,眼睜睜看着變質發臭,甚至倒進廁所,造成資源的極度浪費。更致命的是,這種濫捕行為傷及了大量幼魚,在農曆四至七月份捕獲的大黃魚中,幼魚竟佔到70%!對此,不少專家教授和漁業幹部慨然為“黃魚請命”,要求停止這種“殺雞取蛋”“吃子孫飯”的捕撈法。可是這些意見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對立的觀點是:敲舟古作業優點大,是我國漁業未實現機械化前的一種最為先進的作業,缺點是嚴重的,但可以採取多項措施來彌補等等。分歧嚴重,對立尖鋭。後來,省水產廳組織調查組到温州調研,省委批轉了調查組的報告,要求堅決停止發展敲舟古作業,這股歪風才在1958年底基本平息。不久,三年自然災害及“文革”初期,敲舟古又兩度抬頭。1967年3月國務院再次發佈《關於禁止敲舟古作業的通告》,但這種對大小黃魚“斷子絕孫”的捕撈方式,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才被徹底禁止。
經過這一番折騰,大、小黃魚元氣大傷,從上世紀70年代起,“黃魚不渡洞頭洋”,洞頭漁場已形不成黃魚汛了。當然,海洋漁業資源的衰退,還有全球氣候變化、海水污染等多方面原因。可是,對於大、小黃魚的枯竭,敲舟古作業卻是罪魁禍首。
現在年輕一輩的漁民,對於半個世紀前氾濫的敲舟古作業,是隻聞其名,未見其形。位於洞頭區東郊山巔的望海樓,專闢漁業生產方式展廳,有敲舟古作業的模型展示:正在撒網的舟古公、舟古母,圍成半橢圓形的幾十只舢板,都成了歷史的定格。它默默地訴説着,在改造自然、利用海洋中曾經走過的彎路。
我們不能因為大自然的嚴厲懲罰才變得聰明起來,而舉一反三,實行伏季休漁期,走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真正地體現了為人民謀福祉的宗旨,所以才得到了廣大漁民的擁護。

洞頭洋傳説

這裏有個故事。
東京城裏,有一個老人,心肝很好,常常助濟窮人。有一日,老人正困呢,夢見天上的玉皇大帝啦。玉帝託了一個夢想,説:“世間難得有你這樣善心的老人,我要救你。若有一天你們城東的石獅吐血,城南的鐵樹開花,那全城會變作汪洋大海。你趁早對厝邊人講,那時節要趕緊統統搬走!”
第二日,這個好盡的老人,叫他大後生去城東看看,石獅子是不是吐血;又叫小後生去城南看看,鐵樹是不是非曲直開花。他自己人呢,就去給厝邊的人講那個“夢”,叫大家到那節搬走。
老人走了又走,講了又講,任嘴唇皮講破,就是沒有一個人相信。老人沒辦法,只好回厝,趕緊買木料,請造船師傅來造了一隻大逢船。
再説這城裏有個殺豬的,還有個賣搖鼓的,兩個人聽老人講了夢,都罵他老湖塗,專門講天話,想把他治一治。
殺豬的對賣搖鼓的説:“你若有紙花,去把城南的鐵樹用花紮起來。我呢,去城東,用豬血塗在石獅的嘴裏。”“好,好,看那個老不死的有啥把戲可變。”兩個人當日晚上就去排陣了。
隔了一日,天光早,天有點朦朦光,老人兩個後生照樣又去看石獅和鐵樹。大後生走到城門口,看看石獅,啊,石獅嘴裏有黑羅索的物事。一摸是血,轉身就跑,大聲叫:“不好啦!石獅吐血啦,石獅吐血啦!城要沉了,大家快逃啦!”
大家聽他這麼叫,都笑了,想想這個人一定是瘋的,沒有誰理他,各人管自己做事。
再説城南,老人的小後生走鐵樹旁,看到樹上有花,也大叫:“鐵樹開花啦!快搬家啊!快搬家啊!鐵樹開花了!”
同樣,城南的人呢,也沒有一個相信。
兩兄弟聲音叫啞了,全城沒有 一個肯聽。沒辦法,兩個只好跑回自己厝。
賣搖鼓的和殺豬的,聽到這兩個兄弟叫呢,肚裏暗暗笑,就跟在兩兄弟後邊,看看他們厝變什麼把戲。
湊巧,老人造的船造好不久,聽兩個後生一講,趕把厝裏的物事搬到船上去,全家大大小小也一個接一個爬上船。
殺豬的和賣搖鼓的看看這情景,忍不住了,拍手哈哈大笑。就在這時節,好像天坍了一角,“轟”地一聲,接着是一陣又陣“嘩嘩譁”的聲音。殺豬的、賣搖鼓的回頭一看,噯呀!遠遠地方,一層又一層白茫茫的浪湧鄭過來啦!才一閤眼功夫,大浪向他們這邊捲過來,團團圍住。這兩個人一下呆了。
老人見這兩個人呆呆站住,趕緊叫他們爬到船上。兩個人的腳正要跨上船,來不及了,浪刮高,把船沖走,賣搖鼓、殺豬的被淹死了。
浪越來越高,四周白茫茫的一片,東京城沉了。離城不多遠的山嶺也淹了大半,只有那些很高的山才有點山尖露出水面------這就是現今洞頭的大小島嶼。聽講是沉了東京,浮起福建,這一帶海面,也才有了洞頭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