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洞室墓文化

鎖定
洞室墓文化(Cata combs Culture ) 是東歐南部草原地帶青銅時代早期文化。時間約在公元前20世紀。經濟以農業為主,輔以漁獵。青銅器有武器、工具及飾品,陶器為深腹罐和四聯足的缽等。墓葬為豎穴,穴壁下部開一洞室,死者側身屈肢葬於洞室中。已有女子殉葬,表明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中文名
洞室墓文化
外文名
Cata combs Culture
位    置
東歐南部草原地
時    期
青銅時代

洞室墓文化文化發展

洞室墓文化 洞室墓文化
東歐南部草原地帶的青銅時代晚期文化。其地東起烏拉爾,西到第聶伯河,北起卡馬河、奧卡河,南到亞速海、黑海沿岸。
年代約當公元前15~前8世紀,在烏拉爾-伏爾加地區,由豎穴墓文化經波爾塔夫卡文化發展而來,繼而向西發展取代洞室墓文化。
20世紀初 B.A.戈羅佐夫發現。最初稱為木槨墓期,作為東歐南部青銅文化的第三期。其本身大致以前13~前12世紀之交為界分為早晚兩期。晚期地域擴大,形成若干地方類型。

洞室墓文化遺址簡介

該文化的遺址位於河岸,早期面積不大;晚期可達幾十公頃,有的以土牆和壕溝防禦。
住所為長方形半地穴居址,也有原木或石基泥牆的地面房屋,面積25~300平方米不等。
房內有土榻、窖穴和灶。間或發現畜圈。墓葬有□,往往利用從前的舊□。
墓穴結構以一、二排原木構成的木槨為特點,但仍常見簡單的豎穴。
流行單人葬,死者向左屈肢,頭向不一,有的以赭紅土染色。隨葬陶器、青銅器、食物。有的巨□下葬有幾十個死者,圍繞一個老年男子埋成兩圈,外圈為男子,內圈為婦女和兒童。
見有女子殉葬現象,證明社會已處於父系氏族階段。發現有青銅、寶石、金銀製品窖藏,表明個別人物已積聚大量財富。
木槨墓文化的陶器、工具、武器等
陶器為手製,胎中摻耐火粘土和貝末。器形有缸形器和折肩罐。 紋飾有劃紋、 窩紋、押捺的幾何形紋等,部分缸形器為素面,晚期流行附加堆紋。
青銅器數量大增,種類繁多,工具有鋤、鐮、柴刀、錛、斧、鑿、刀,武器有短劍、矛、鏃,飾物有鬢環、飾牌、手鐲,還有焊接的圈足□、馬具等。各地普遍發現鑄銅遺蹟、遺物,包括作坊遺址、石範、熔爐風嘴、成品和半成品窖藏等。
銅料除本地採礦冶煉外,還從烏拉爾、中亞和喀爾巴阡山地區輸入。
晚期見有鐵刃短劍,石、骨器數量減少。經濟以畜牧為基礎,局部地區有農業。飼養牛、馬、羊、豬、狗及駱駝,種植黍和大麥,漁獵起輔助作用。

洞室墓文化文化影響

該文化與安德羅諾沃文化、法季揚諾沃文化及高加索、多瑙河地區和波蘭境內的青銅文化均有聯繫。對金麥裏文化和斯基泰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洞室墓文化洞室墓

是古代橫穴形式的墓葬。因橫向鑿洞或掏洞形成墓室而得名。中國發現的洞室墓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在山崖上鑿成的崖墓
一種在山上或地下先鑿成或挖出豎井式墓道,再在墓道一側橫向鑿出或挖出墓室。山崖上的石洞墓僅在漢代偶有發現,由於營造困難,墓主多為一方權貴,著名的如滿城漢墓 。
地下的土洞墓則不僅存在於中國黃河中上游地區,而且在舊大陸的其他地區,如東歐南部草原地帶也多有發現。
中國的土洞墓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流行到唐宋時期。
東歐的土洞墓主要流行於青銅時代早期,以此為特徵的考古學文化被稱為洞室墓文化。
另外,有人將洞室墓僅限於土洞墓;也有人把磚室墓石室墓一類橫穴式的墓,也歸入洞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