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字)

鎖定
洛(拼音:luò),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義是水名,指洛水。也指發源於陝西省定邊縣的北洛河。後來人們也將洛陽簡稱為“洛”。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漢典網 [2] 
中文名
拼    音
luò
部    首
五    筆
ITKJ
倉    頡
EHER
鄭    碼
VRJ
字    級
一級字(編號:1676) [1] 
平水韻
入聲·十藥 [3] 
注    音
ㄌㄨㄛˋ
總筆畫
9
異體字
統一碼
基本區 U+6D1B
四角號碼
37164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4]
形聲字。從水,各聲。“”表意,是水域、水流,匯至於江河湖海的意思,甲骨文水旁多作曲線或點狀,表示字義與河或水有關。“”表聲,是各自、每個、彼此不同的意思。“氵”、“各”合為“洛”,表示各個水流匯聚而成“洛”水。所以“洛”的本義為水名,指洛水、洛河。
圖(3)是“洛”在“虢季子白盤”上的金文形體,而圖(5)戰國“上郡戈”裏的金文“洛”旁的水已出現“氵”旁形,説明戰國時代便已開始有隸變了。這形聲字在小篆裏是圖(8)的形體,以後便循此發展為漢隸和現代的楷書“洛”。 [4-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例詞
luò
名詞
水名。洛水,洛河。發源於陝西省雒南縣華山東麓。本作“雒”
山海經》:“讙舉之山,洛水出焉。”
《前漢·地理志》:洛水出弘農上洛縣冢嶺山,東北至鞏縣入河。
古水名。約在今甘肅省境內。
清王筠《説文句讀·水部》:“洛,一曰洛出北地歸德北夷中,入河。”

北洛河。發源於陝西省定邊縣,東南流經志丹、洛川、蒲城等縣。
《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

洛陽的簡稱
《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
通“絡”,連絡。
《莊子·大宗師》:“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鐸韻》:“洛,後魏有宦官洛濟,又南涼後軍洛肱。”

(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洛)水。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從水,各聲。盧各切。 [9-10] 

説文解字注

(洛)水。出左馮歸德北夷畍中,東南入渭。
左馮翊三字,當作北地二字。前志:北地郡歸德下,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入河者,入渭以入河也。此揔舉其源委也。左馮翊褱德下曰:洛水東南入渭。此言其入渭之處也。許之例,舉源地,不舉委地。然則當雲出北地歸德無疑矣。今甘肅慶陽府安化合水二縣,漢歸德地也。今陜西同州府朝邑縣有懷德城,漢縣也。括地誌雲:洛水源出慶州洛源縣白於山。方輿紀要曰:洛水出慶陽府合水縣北二十里白於山。東北流經廢洛源縣。又經保安縣、安塞縣、甘泉縣、鄜州,又南經洛川縣南,中部縣東,而沮水入焉。沮水自中部縣子午嶺東南流而入於洛水,卽説文𣻐水,出北地直路西,東入洛也。自是洛水亦兼沮水之稱。又南流經宜君縣,過耀州,合漆水,歷三原縣、富平縣、白水縣,又東南流經澄城縣、同州府,至朝邑縣南入渭水。水道提綱雲:舊合渭入河。自明時改流,徑入河,不南入渭。今洛口南去渭口三十里。按水經注本有雍州洛水篇,今亡之矣。禹貢道渭節謂之漆沮。職方雍州其浸渭洛。小雅瞻彼洛矣傳曰:洛,宗周之浸也。左傳、國語皆雲三川震。韋、杜以涇渭洛為三川。
從水各聲。
盧各切。五部。按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別,自古不紊。周禮職方:豫州,其川熒雒。雍州,其浸渭洛。逸周書職方解,地理志引職方正同。雒不見於詩。瞻彼洛矣傳曰:洛,宗周浸水也。此職方氏文也。洛不見於左傳,傳凡雒字皆作雒。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是也。淮南墬形訓曰:洛出獵山。據高注謂雍州水也。雒出熊耳。據高注謂豫州水也。漢地理志弘農上雒下雲:禹貢雒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豫州川。盧氏下雲:伊水,出熊耳山,東北入雒。黽池下雲:谷水,出谷陽穀,東北至谷城入雒。新安下雲:禹貢㵎水,在東南入雒。河南谷成下雲:禹貢廛水,出朁亭北,東南入雒。此謂豫州水也。左馮翊褱德下雲。洛水,東南入渭。北地歸德下雲。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直路下雲。沮水,出東西入洛。此謂雍州水也。已上皆經數千年尚未誤者。而許書水部下不舉豫州水,尤為二字分別之證。後人書豫水作洛,其誤起於魏。裴松之引魏略曰:黃初元年,詔以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於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此丕改雒為洛,而又妄言漢變洛為雒。以揜己紛更之咎,且自詭於復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周禮、春秋在漢以前,誰改之乎。尚書有豫水,無雍水。而蔡邕石經殘碑多士作雒。鄭注周禮引召誥作雒。是今文、古文尚書皆不作洛,鄭、蔡𣃔不擅改經文也。自魏人書雒為洛,而人輒改魏以前書籍,故或致數行之內雒洛錯出,卽如地理志引禹貢旣改為洛矣。則上雒下曰禹貢雒水。不且前無所承乎。若郊祀志汧洛從水,後文宣帝以四時祀江海雒水,成王郊於雒邑,字皆從隹,又當時二字確然分別之證也。 [11] 

廣韻

盧各切,入鐸來 ‖ 各聲鐸部
洛,水名。《書》曰:“導洛自熊耳。”《漢書》作雒。 [12] 

康熙字典

古文:洜。《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力各切。𠀤音落。《春秋説題辭》:洛之為言繹也,言水繹繹光耀也。
又水名。《書·禹貢》:伊、洛、瀍、澗。《前漢·地理志》:洛水出弘農上洛縣冢嶺山,東北至鞏縣入河。《山海經》:讙舉之山,洛水出焉。
又雍州之浸。《詩·小雅》: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注:洛出懷德。
又蜀有洛水。《山海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水經注》:洛水出廣漢郡洛縣漳山。
又東海郡有洛水。《水經注》:水出太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
又洛陽,地名。《一統志》:洛陽,成周之地。漢為郡,宋初洛陽、河南二縣𠀤置,明屬河南府。
又洛南縣,屬西安府,本漢上洛。洛川縣,屬延安府,本漢鄜延。俱見《廣輿記》。
又洛洛,水溜下之貌。《山海經》:爰有淫水,其淸洛洛。注:淫與瑤同。
又與絡同。《莊子·大宗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注:誦,通也。苞絡,無所不通也。
又《韻補》葉盧谷切。音祿。馬融《廣成頌》:面據衡陰,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濥以滎、洛。
《類篇》:通作雒。○按《周禮》注:漢以火德王,忌水,改為雒。魏復改雒為洛。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2]

書寫提示

寫“洛”字時,需注意幾個要點。
  1. 要“氵”窄“各”寬,頂部“氵”低,底部“各”低。
  2. “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
  3. “各”,首筆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的撇尖伸向“氵”下側;撇、捺相交於橫中線,罩住“口”;“口”上寬下窄,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 [14] 
書寫演示(楷體) 書寫演示(楷體)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wăm
先秦
王力系統
b
ǐwa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ă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b
jwa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b
jamx


ak


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藥鐸

ɑ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藥鐸

ɑ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藥鐸

ɑ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ɑ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l
ɑ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ɑ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ɑ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âk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ɑk
(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盧各切
lɑk
集韻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歷各切
lɑk
韻略







歷各切

增韻







歷各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蕭豪



次濁

lɑu

入聲作去聲
歌戈



次濁

luɔ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蕭豪





葉澇



入聲作去聲
歌戈





葉羅去聲

洪武正韻



次濁
歷各切
la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2-15]
  • 2.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18]
  • 3.    平水韻 十藥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2-16]
  • 4.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第962頁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第535頁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第7629頁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第1729頁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第857頁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第1497頁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北京:中國書店,2010.12:第1750頁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02:第2095頁
  • 12.    (宋)邱雍等,(宋)陳彭年編.宋本廣韻.北京:中國書店,1982.06:第497頁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第567頁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第222-223頁
  • 15.    洛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18]
  • 16.    洛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18]
  • 17.    洛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