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陽洞

鎖定
洛陽洞是前進山下的一個巖洞,景緻清幽,“資邵二水匯流其下,石室曲折,後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間字痕可讀”(見道光《寶慶府志》)洞旁有洛陽井,水清如鏡,長旱不竭。
中文名
洛陽洞
雙清秋月
六嶺春色
龍橋鐵犀

洛陽洞寶慶十二景之一

從前有寶慶十二景之説,這十二景是:一、雙清秋月,二、六嶺春色,三、龍橋鐵犀,四、洛陽仙洞,五、桃洞流香,六、蓮池古香,七、山寺曉鍾,八、佘湖雪霽,九、神灘晚渡,十、嶽平雲頂(龍山嶽平頂),十一、白雲樵隱(白雲岩),十二、石門獻翠(資江石門灘)。

洛陽洞洞名的由來

昔日景緻清幽的洛陽洞,原址在東塔嶺西山腳下點石庵中,為庵中小山北一石灰岩自然溶洞。洞口寬、高各六尺多,主洞長約三丈餘,深處有小洞,內冬暖夏涼。洞內有一小泉,水聚洞口,清澈如鏡,久旱不竭。傳説唐代有個叫申泰芝的人曾隱居此處,因思念在洛陽的母親,將此洞取名叫洛陽洞,洞口泉水聚集處取名為洛陽井。點石庵則源於明清,盛於清末民初,後衰毀於抗戰後期至解放前夕。鼎盛時期曾是湘中有名的佛教勝地。解放後,在其舊址辦起了洛陽洞小學。洛陽洞也因城市擴建,源斷水涸,垢存污布,風光蕩然。這幾年,舊城改造,已將其一舉夷平。寶慶十二景之一的“洛陽仙洞”,從此成為傳説。

洛陽洞申泰芝何許人也

洛陽洞因申泰芝而得名,而申泰芝何許人也?
申泰芝,字元之,道士,唐朝洛陽人,與玄宗同生日。曾歷覽勝地,後來到邵陵佘湖山修煉。唐時崇尚道教,開元中玄宗召申泰芝至京,賜號大國師。住玄真觀,常從帝遊。後還山居久昇仙。
申泰芝隱居修煉的佘湖山,是今天邵東縣佘田橋鎮的那座佘湖山,風景甚美,如今已闢成旅遊景點。至於這位道士為何捨棄洛陽洞而去佘湖山,就不得而知了。那裏離州治稍遠,可能離仙境更近?
在他死後,朝廷令邵州為其建廟,歲時祭祀。為便於祭祀,廟就建在州治附近,稱佘湖廟,其山乃名為小佘湖山。明車大任詩云:“佘山高百仞,翻愛雪晴時。積素兼天遠,凝暉映日奇;千林頻送色,萬壑頓回姿。欲借陽春意,揮成郢客辭。”詩題還是叫《小佘湖山》,後來逐漸卻通稱為佘湖山了,直到如今。
洛陽洞是前進山下的一個巖洞,景緻清幽,“資邵二水匯流其下,石室曲折,後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間字痕可讀”(見道光《寶慶府志》)。洞旁有洛陽井,水清如鏡,長旱不竭。據傳,洞、井皆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陽的母親而命名,故稱“仙洞”、“仙井”。明寶慶知府謝省有《洛陽洞》詩:“杖履躋攀到九華,不知何處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閒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歲月,洞門長日鎖煙霞。仙縱一去無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參政車大任詩中有“門連丹灶寂,壇共白雲平”句,可見在明代時洞口尚有仙人煉丹用的鼎、灶法壇之類的遺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