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東江戰役

鎖定
洛東江戰役,是一場由朝鮮發動的進攻韓國的戰役。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北朝鮮軍隊在蘇聯的支持下迅速進入南韓,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
中文名
洛東江戰役
外文名
Battle of Nak-Dong River
位    置
南朝鮮
軍    隊
朝鮮人民軍 “聯合國軍” 韓國陸軍
發生時間
1950年6月25日

洛東江戰役戰爭起因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中國台灣地區國民黨政府繼續佔有而缺席的情況下,以13對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聯合國軍“組成。”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與大韓民國國防軍均歸駐日的美軍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在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則佔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遠接近地的洛東江一帶。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説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9月15日,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美軍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1950年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美軍和南韓軍隊在釜山環形防禦圈的堅守吸引了北朝鮮軍隊的主力,為仁川登陸創造了條件,從而造成了北朝鮮軍隊主力在”聯合國軍“的兩面夾擊下被殲滅。
焦躁不安的朝鮮司令部深知,打敗韓國軍隊及其盟軍的這場冒險的戰爭已經勝算無多,但是,在8月和9月的大部分日子裏,他們卻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向日漸復原、愈來愈堅固的防線發起進攻。後來,那些僥倖活下來的人,就把這一段共同度過的不可思議的日子稱作“洛東江歲月”。雖然美軍和韓國軍隊始終認為朝鮮軍隊在數量上佔優勢,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朝鮮方面非常清楚,無論在人數還是在武器與火力方面,他們都處於劣勢。然而,膽大的朝鮮人,卻憑着一股子蠻勁和拼命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摧毀了重兵防守的美軍和韓國軍(後來還有英軍)陣地,勇敢地進行滲透,不時地取得一些勝利,尤其是在北部與裝備不太精良的韓國軍隊作戰時,更是連連告捷。
對於大多數韓國和”聯合國軍“士兵來説,朝鮮兵力帶來的錯覺的確令人信服。
自1950年7月25日以來,朝鮮軍隊就一直在進攻,而且通常都取得了勝利。他們所考慮的是前進,而美軍與韓國軍隊則總是在想着防守。雖然到了8月份,朝鮮軍隊損失慘重,已元氣大傷,但他們卻能一直保持着攻勢,儘管形勢已變得對他們極為不利。8月初,美軍已有3個師在朝鮮半島登陸,另有第2騎兵團和海軍陸戰隊一個旅的部分兵力,以及不計其數的獨立作戰部隊,其中包括第5團戰鬥隊,也來到了朝鮮。儘管其中一些部隊兵員嚴重不足,一方面因為他們來朝鮮時就不滿員,另一方面是不斷有人傷亡,不過隨着後備軍和國民警衞隊奉召待命,國內重又開始徵兵,美軍潛在的軍事實力在日漸增強。這些人不僅補充了其他地方美軍防禦體系的空缺,而且很多人員及獨立部隊被直接派到了朝鮮,常常是緊急徵召空運來的。
7月,運輸線上運來了5500多名官兵;8月運送人數為1.14萬人,9月為1.3萬人。到8月底,美軍在朝鮮的4個陸軍師已達到了戰時滿員編制數,即每師3個團,每團3個營。此外,每個師的4個炮兵營(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一個155毫米榴彈炮營),實際上都獲得了3個射擊連;中型坦克的數量也已超過200輛,並且還在不斷增加。 [1] 

洛東江戰役戰爭經過

聯合國行動
此外,8月下旬,第一支盟軍地面部隊,而不是美軍增援部隊,也來到了朝鮮戰場,開始了真正的聯合國行動。早在戰爭初期,朝鮮便同英國和荷蘭的艦船在海上交戰,同澳大利亞P-51戰鬥機在空中交火。自那時起,”聯合國軍“司令部就一直在發揮作用。來到朝鮮的地面部隊是英軍第27旅,由米德爾塞克斯團的一個營和阿蓋爾與薩瑟蘭高地 [ 譯者注:米德爾塞克斯、阿蓋爾、薩瑟蘭均為英國地名。 ] 聯隊士兵團的一個營組成,有1600人,相當於一個團的編制。該旅很快就被投入到大邱附近的戰場上。
除了運送部隊以外,美軍後勤系統在運輸武器裝備和給養的數量方面也在創造奇蹟。諸如海軍戰鬥機所需的新式3.5英寸反坦克火箭彈,以及新式的5英寸錐形裝藥火箭彈等急需物資,紛紛從美國本土空運而來。從1950年7月2日到31日,有30多萬噸的物資在釜山港卸下。在7月的後半月裏,就有230只船駛入釜山港。面對如此強大的軍事集結,朝鮮人從長遠來看毫無取勝的機會。他們的領導人希望,不管怎樣,也要在美軍圍繞防禦圈設置的鋼箍拉緊之前突破釜山,把可恨的美國佬及其韓國奴才趕到大海里去。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朝鮮人的傷亡日益增加,這個希望已成為夢想。然而,正是這一希望在支撐着朝鮮的領導層。
8月初,差不多在同一時刻,朝鮮開始圍繞防禦圈四處發起進攻。朝鮮指揮部希望,即使一處受挫,別處也許會取得成功。(參見圖1)朝鮮第6師在南部馬山以西的小北山企圖打破僵局;朝鮮第4師向靈山正西、洛東江突出的一個地方發起猛烈進攻,試圖尋求突破。朝鮮第3師在倭館以南大約3英里的地方實施攻擊。朝鮮第10師企圖向南越過高靈-大邱公路上的永浦協助攻擊。在大邱以北和西北方向,朝鮮第1、13和第15師發起了主攻,把韓國軍隊趕到了距離大邱12英里的地方。與此同時,朝鮮第12師和第766支隊在東海岸突破太白山脈,對在盈德附近與朝鮮第5師作戰的韓國國防軍第3師實施側翼攻擊。被逼到海邊的第3師不得不從海上潰逃。朝鮮部隊於是佔領了浦項洞。後來,在海軍炮火的攻擊下,他們又被趕了出去。朝鮮部隊已對附近的迎日機場構成威脅,迫使兩個P-51中隊撤離機場。但在關鍵的東北前線的激戰中,南韓軍隊守住了戰線。到8月20日,他們把朝鮮人趕進了浦項洞西北的大山裏。
釜山防禦圈的北面往裏收縮了15到20英里,不過沒有再向裏收縮。在洛東江一線,儘管敵人暫時滲透到了縱深處,但防線並沒有被突破。不過有段時間,美軍指揮官的確擔心會被攻破。美軍和韓國軍隊之所以取勝,主要原因在於防禦圈內那條至關重要的釜山-慶州-大邱-釜山的鐵路環線,在陸軍運輸部隊列車員掌管下運轉得順利,它成功地擔起了運輸給養的重任,最終使每支部隊都得到了足夠的武器彈藥。鐵路補給系統使炮兵得以猛攻朝鮮軍隊的集結地點,也使沃克將軍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將部隊從防禦圈的一個地方迅速調到另一個地方。在內線作戰的部隊要比在外線作戰的部隊更靈活,這一由來已久的説法在防禦圈的戰鬥中得到了證實。美軍和韓國軍隊擁有足夠的,甚至是豐富的補給品,而朝鮮的補給一般來説少得可憐。在東北山地戰線作戰的朝鮮第12師,由於得不到彈藥,不僅被迫把大炮送回到後方,而且在8月初根本沒有得到任何給養,部隊只好在夜間到附近的村子裏搜尋食物。
釜山防禦圈首次使美軍有機會建立起一條比較連續的戰線,其左右兩翼都有部隊防守,後方也有預備隊,這正是美軍所熟悉的作戰方式。這條戰線的重建,為美軍官兵提供了及時的安全保障,大大提高了美軍的戰鬥力。
在洛東江一線,沃克將軍所採取的戰術就是在河東岸最高的山峯上,建立一系列據點。站在這些據點上,洛東江以及從洛東江到美軍控制地帶的所有道路都一覽無遺。白天防守這些據點的人並不多,只把他們當作觀察哨所來用。到了晚上,這些據點就成了監聽站和小型防禦圈。觀察哨所的任務就是充當前沿監聽站和前哨試探性防線,一旦發現敵人企圖滲透,就立即提醒指揮官。洛東江一線的真正戰鬥要留給離江幾英里遠的後備部隊來打,他們隨時都在準備向滲透進來的敵人發起反攻。這是一個完善的體系,因為它可使美軍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對任何危險的地方實施攻擊。部署在江岸之後的大炮和迫擊炮可以向探明的渡口以及其他渡口開火,也可在有限範圍內將炮火集中使用。美軍的輕兵器可以向朝鮮人所能利用的一切通道掃射,大炮則可用來轟擊。最重要的武器還是榴彈炮:自美國內戰以來,數量眾多、威力巨大的大炮已成為美軍的標誌;在洛東江沿線,美軍炮兵已迅速恢復了傳統的戰爭主宰地位。
到8月5日,朝鮮軍隊曾三次渡過洛東江。兩次是從倭館以北的韓國軍防區,第三次是在倭館以南30英里的地方,那裏正對靈山,是第24師的防區。最後這一次渡江極其危險,對整個防禦圈構成了威脅。如果敵人突人到靈山,就有可能將洛東江江灣以北的美軍與馬山周圍的第25師切斷,而且朝鮮軍隊也有可能從靈山以東突破進入密陽,從而切斷大邱至漢城的主要鐵路和公路,給美軍的補給帶來災難性後果。(參見圖1)
此次進攻由當時已小有名氣的第4師發起,該師曾與第3師一道沿着漢釜公路追擊美軍。這個師的進攻目標是所謂的“洛東江江灣”,此地距南江與洛東江交匯處以北3英里,由第34團防守。
8月5日子夜時分,朝鮮軍隊發起進攻,事先並沒有實施炮轟。他們用筏子渡江,或者乾脆脱掉衣服,淌過齊肩深的江水,來到江灣東邊一道南北走向、長2.5英里的山嶺上。那道嶺距江岸約3英里遠,叫“苜蓿葉式高地”,從南邊叫“五峯裏嶺”,兩邊高地之間是一道低矮的關隘,有條小路直通靈山。第34團和19團的幾個營全部過江,部隊的大炮與輜重藉助水下橋樑渡過了大江。二戰中蘇聯人曾頻繁使用這種橋樑,顯然他們教會了朝鮮人這一架橋技術。朝鮮人在洛東江上廣泛使用這種水下橋樑,它們是由沙袋、石頭和圓木建成。橋基鋪設在河牀上,離水面1英尺左右。空中觀察員很難透過渾濁的江水看到這些橋,因而它們在運送火炮及輜重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8月11日,由剛到不久的第2師第9步兵團,第19團和21團的一個營共同發起的進攻,也未能將苜蓿葉式高地和五峯裏嶺的敵軍趕走,進攻遭到了失敗。與此同時,朝鮮軍隊圍繞江灣的主戰場採取行動,並向江灣以東5英里的靈山開炮。朝鮮士兵還滲透到了靈山東部,並在通往密陽的公路上設置了一道堅固的路障。在靈山南邊,朝鮮軍隊在南旨裏出其不意地幹掉了防守洛東江上一座橋樑的一隊美軍士兵。如果不把朝鮮軍隊趕走,洛東江以南的第25師就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面對這一危急情況,沃克將軍命令馬山的預備隊,即第27團,向北發起進攻,奪回南旨裏橋。27團一舉將橋拿下,並在進攻過程中驅散了大約200人的朝鮮隊伍。與此同時,第9團團長約翰·G·希爾上校派兵突破密陽以東的路障;第24師指揮部臨時組成的一支隊伍向西行軍,以阻止朝鮮軍隊向師部後方進一步滲透。第二天,美軍三支部隊,即第27團,第9團和剛從密陽趕來的第2師23步兵團的一個營,在靈山東面敵人設置的路障前會合。這次進攻一舉趕走了那裏的朝鮮守軍,他們中一些人被打死,其餘的則四散奔逃。
沃克將軍採取果斷行動,迅速從幾處調集人馬,消除了朝鮮軍隊向密陽滲透的危險,第8集團軍才得以將不斷前進的朝鮮第4師逼回到了洛東江彼岸。
第9團和24師組建的由希爾上校率領的一支特遣隊一道,向江灣內的“苜蓿葉式高地”和五峯裏嶺上的敵軍發起了進攻。戰鬥一直持續到8月15日,雙方損失都很慘重。在一次遭遇戰中,第34團的士兵每走幾步,都要受到手榴彈和炮火的打擊。向山嶺衝鋒的一個排,35人中有25人傷亡。朝鮮第4師與希爾上校指揮的特遣隊也形成了僵持局面。
朝鮮進攻
美軍對洛東江灣突出地帶久攻不下,使沃克將軍變得不耐煩起來。8月15日,他決定將海軍陸戰隊投入戰鬥,以支援希爾特遣隊,並將進攻日期推遲到8月17日。這樣,“西西里號”和“培登海峽號”就有足夠的時間到達預定位置,出動海盜式飛機予以支援。與此同時,朝鮮部隊於8月16日向希爾特遣隊發起猛烈反攻,雙方展開了一場肉搏戰。這使美軍更加疲憊,士氣也更為低落。然而朝鮮方面的情況還要糟糕。美軍的大炮和空襲使朝鮮軍隊在戰場上陷於孤立境地,既沒有食品,也得不到彈藥補給。前來增援的士兵中有很多人都當了逃兵,許多傷員也因難以撤離而喪命。
對於朝鮮第4師新一輪的進攻,警覺的沃克並沒有投機用險。除了動用第5海軍陸戰團外,他又調集陸軍第9、第34和第19團,並部署了54門105毫米榴彈炮和一個155毫米榴彈炮營,海軍陸戰隊則將獲得黑色的海盜式飛機空中支援。
此次進攻由第24師師長丘奇將軍指揮。他打算派第9團去奪取苜蓿葉式高地,讓海軍陸戰隊攻打五峯裏嶺。但是第5海軍陸戰團團長雷蒙德·L·默裏中校卻認為拿下五峯裏嶺易如反掌,因為他和丘奇將軍都覺得朝鮮的主攻目標是苜蓿葉式高地和五峯裏嶺以西靠近洛東江的一座更高的山嶺。因此,丘奇將軍同意先派海軍陸戰隊去攻打五峯裏嶺。
1950年8月17日早上7點35分,海軍陸戰隊向1.5英里長的五峯裏嶺進發。這裏高出谷地300至450英尺。美軍並沒有先用大炮轟擊山嶺,而是出動了18架海盜式飛機,把五峯裏嶺炸得一塌糊塗。用丘奇將軍的話説,五峯裏嶺好像是“飛了起來”。打頭陣的是2營的兩個連隊,各有120人。另有4個排組成突擊隊。五峯裏嶺上的敵軍並沒有向美軍開火。不過在北邊靠近苜蓿葉式高地的地方,美軍卻遭到了敵人機槍、步槍和迫擊炮的猛烈打擊。邁克爾·J·欣克中尉率領的一個排,只有20名士兵登上了狹窄的嶺頂。當陸戰隊員跳進朝鮮部隊遺棄的散兵坑時,敵人的機槍向他們掃來。在山坡另一面的一排散兵坑裏,埋伏着的敵軍跳出來,用手榴彈攻擊海軍陸戰隊員。很快,美軍就有5人受傷。欣克命令全排撤退。他們退得很快,並用雨披將傷員拖回。
海盜式飛機又飛了回來。這一次向另一面山坡投了不少炸彈。等候在坡下的陸戰隊步兵沿山坡往上衝。一開始朝鮮人沒怎麼反擊,但是等海盜式飛機一走,朝鮮士兵就爬回到前沿的散兵坑,向正在往上爬的美軍射擊,並向他們投擲手榴彈。這次,又是隻有欣克率領的那個排登上了山頂。他們開始時共有15人,只有9人攻了上去,而且也不得不再次撤退,欣克本人兩次受傷。2營發起進攻的240名陸戰隊員中,有23人陣亡,119人負傷。默裏中校看到2營蒙受了沉重打擊,便命令1營繼續進攻。
海盜式飛機沒能幹掉深藏在另一面山坡上散步坑裏的朝鮮士兵。從苜蓿葉式高地及其周圍打過來的炮火給海軍陸戰隊員造成了很大傷亡。默裏中校此時才相信,海軍陸戰隊再次進攻五峯裏嶺時,第9團應當同時對苜蓿葉式高地發起進攻。
下午4點,兩支部隊開始聯合進攻。第9團發起進攻之前,先由24師的炮兵向苜蓿葉式高地轟擊一陣。所有大炮一起出動,包括定時引發空爆炮彈,這種炮彈在敵人散兵坑上方爆炸,彈片雨點般落到蜷縮在散兵坑裏的朝鮮士兵身上。第9步兵團沒費多大力氣就拿下了苜蓿葉式高地,炮兵果真發揮了威力。僥倖活下來的朝鮮士兵放棄高地,向後方逃去。然而在五峯裏嶺上的朝鮮軍隊卻再次擋住了海軍陸戰隊,但是分遣隊因未遭到苜蓿葉式高地上敵軍炮火的攻擊,這次得以迂迴到山嶺北側,儘管南面的朝鮮軍仍在抵抗,但最終還是奪下了山頭。
朝鮮第4師此時已是危在旦夕,他們正在面對新型的戰爭。6天前,該師出人意料地突入到了靈山東面美軍的後方,並在主要公路上設置了路障。若在幾星期前,這一舉動或許會使美軍的防禦土崩瓦解,迫使美軍丟盔棄甲,扔下車輛與裝備,驚慌失措地向山中的安全地帶逃竄。然而眼下的情況卻恰恰相反,美軍三支強大的部隊匯聚在一起,朝鮮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設置的路障也被摧毀。此時此刻,猛烈的炮火和協調一致的步兵進攻正一步步地將第4師殘餘力量無情地逼向洛東江。絕望之中,朝鮮人只得求助於曾經多次幫其化險為夷的T-34坦克。然而這次他們卻要充分認識到,他們所熟悉的世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在天黑前,五峯裏嶺上的陸戰隊員看到3輛T-34坦克從西邊開來,後面跟着的第4輛當時還看不到。T-34坦克從容自信地沿着公路向五峯裏嶺與苜蓿葉式高地之間的關隘開來。美軍3輛潘興式坦克也轟轟隆隆地迎上前去。75毫米無後坐力炮早已佈置在關口,兩支3.5英寸火箭炮小隊也匆匆趕了過來。
3架P-51野馬式戰鬥機發現了朝鮮的坦克,並向坦克掃射,但沒有取得什麼明顯效果。不過它們卻將消息傳了出去,美軍戰鬥機很快便朝目標飛來。T-34坦克轟鳴着駛向關口,當打頭的坦克車身呈現於美軍面前時,火箭炮小隊在大約100碼處向敵坦克開火,擊中了那輛坦克的履帶。朝鮮坦克也開始開炮還擊。另一個火箭炮小隊又發射一枚火箭炮彈,也擊中了那輛T-34坦克。與此同時,75毫米無後坐力炮發射的一發炮彈在坦克身上打了個洞。那輛坦克停了下來,但其槍炮仍在繼續射擊。過了一會兒,打頭的M26潘興式坦克又直接命中那輛T-34坦克,它一下子燃燒起來。第2輛T-34坦克也開進了視野,火箭炮小隊又一舉將其打翻。第3輛T-34坦克剛一出現,兩輛M26潘興式坦克就將其摧毀。第4輛T-34坦克還沒有開到關隘跟前,就被美軍打掉了。
那天晚上,五峯裏嶺上的陸戰隊員打退了朝鮮步兵的一次猛烈進攻。朝鮮軍隊在美軍陣地前丟下了183具屍體,而陸戰隊也有數十名隊員陣亡。第二天早上,陸戰隊員冒着朝鮮人持續不斷的抵抗,沿着五峯裏嶺向南推進。後來,一架海盜式戰鬥機的飛行員仔細瞄準了目標,將一顆500磅重的炸彈直接投到了朝鮮人的機槍陣地上,一組機槍手全被炸死。

洛東江戰役戰爭結果

戰鬥就這樣結束了。朝鮮第4師生還的士兵此時正紛紛向洛東江湧去。這情景被美軍看得一清二楚,他們剛好為美軍炮兵前沿觀察員提供了絕好的攻擊目標。觀察員很快調整好可變定時空爆炸彈和短引信炸彈,將其對準正在撤退的敵軍。戰鬥機在各條道路上方轟鳴,擊中了許多曠野上的朝鮮士兵。8月19日清晨,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在洛東江會師。第4師實際上已在夜晚逃之夭夭,留下了34門美軍急需的大炮和數十挺機槍以及其他武器。戰鬥結束後,被俘的人報告説,第4師的3個步兵團都只剩下了三四百人。第4師作為一支戰鬥部隊實際上已不復存在了。

洛東江戰役戰爭評價

洛東江戰役是朝鮮內戰中,朝鮮人民軍所發動的最後一次大型攻勢,它是在人民軍日漸陷入不利局勢中孤注一擲的最後拯救行動。已經從北到南連續作戰幾個月疲憊至極的幾萬人民軍將士面對的是將近二十萬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並處於海陸空的絕對火力劣勢之下,但他們仍然重創了敵人並使得敵人難以把握戰場主動,他們對”聯合國軍“的強大壓力甚至曾經讓美軍長官起過從朝鮮撤退的念頭。
洛東江戰役的艱苦慘烈可以説是空前絕後,以至於當時倖存下來的老兵在日後的朝鮮發明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名詞:洛東江歲月。 [2]  後來在強大的美國海空軍支援下,”聯合國軍“在人民軍背後的仁川成功登陸,強弩之末的人民軍最後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退出了戰鬥。他們大部分人被俘虜,少部分化整為零向朝鮮撤退。金日成依靠此次戰役結束內戰的意圖也就破滅了,人民軍已經不能形成有力的作戰力量,後來朝鮮只得向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援助請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