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洋口英華中學

鎖定
洋口(英華)中學坐落在洋口富屯溪畔。是抗戰期間福州英華中學內遷洋口的舊址,她始建於1908年,舊名“龍山書院” 解放後改為上洋中學。1959年改為高中,名為順昌二中,後於1984年改為初級中學,已有百餘年曆史。
中文名
洋口英華中學
簡    稱
英華中學、英華學校
創辦時間
1908年
校    訓
爾乃世之光
主要獎項
省級綠化紅旗單位、市級文明校、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所屬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

洋口英華中學學校簡介

洋口英華中學 洋口英華中學
學校為省級綠化紅旗單位、市級文明校、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設校史室,建英華亭,立東方軍政治部舊址簡介碑和彭德懷及雷鋒塑像。
近幾年,我校在“爾乃世之光”校訓的激勵下,按照“腳踏實地抓管理,與時俱進謀創新”的工作要求,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夯實基礎,協調發展,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嚴格依法治校,狠抓內部管理,強化素質教育,力促全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2000年國家教育“兩基”驗收後,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教育局的關心支持下,我校硬件設施和辦學條件都得到顯著改善。近幾年,學校基本建設總收入236萬元。新增建築面積4089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學綜合樓2985平方米、教職工宿舍809平方米、室內體育室250平方米。改建裝修學生宿舍樓847平方米,擴建裝修24套教工宿舍。配套廚房、衞生間、裝修校門口、改建傳達室、鋪設水泥球場兩個。改善辦學條件總收入40多萬元,購置電腦45台,正在着手購進30台電腦和配備多媒體教室,開通了校校友會通校園網絡,購進鋼琴1架,按標準配備的階梯教室有180個座位,按要求配置語音室、舞蹈室和美術室,參照農村二類校標準配齊理、化、生實驗室器材。同時,行政辦公室、會議室和各教研組等設施也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洋口英華中學辦學條件

洋口英華中學 洋口英華中學
學校佔地面積71538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1平方米;山地面積446畝;圖書511523冊。理、化、生實驗室、電腦室、語音室、舞蹈室、美術室、音樂室、電教室、體育室等辦學設施達農村二類校標準。高級教師85人、一級教師127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

洋口英華中學歷史變遷

福州英華中學,於1881年由美國傳教士麥鏗利在福州倉山創辦,有100多年的歷史。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略中國,當時戰火蔓延到東南沿海一帶,英華中學上課受到嚴重干擾。時任校長(也是首任華人校長)陳芝美博士決定將英華中學內遷。洋口在歷史上是八閩四大名鎮之一,是閩北重鎮,三面青山環繞,一川秀水東流,當時人煙輳集、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招攬着四方商賈,農工雲集。陳芝美校長經過一番比較論證後,毅然決定搬遷到洋口繼續辦學。
1938年6月6日,作為先鋒隊高二(七七級)學生50餘名,由幾位老師帶領遷到洋口上課。接着高三(五四級)也遷到洋口,學生共有129人。11月高一(天雞級),初三(更生級)及初二(驚濤級)學生共167人分兩批遷往洋口,初一(羣生級)仍在福州上課。1939年4月羣生級學生和在榕的部分教職工及家屬,連同學校部分教學設備、圖書、儀器等,先後安全遷抵洋口中。 學校一遷到洋口,陳芝美校長立即邀請各界知名人士支持學校在洋口辦學。成立了英華中學董事會。各界人士紛紛捐款捐物,如福州會館、汀州會館、八角樓、三元殿、復龍祠等處,無償借給學校使用。英華中學遷到洋口後,除修繕地方公產借用為校舍外,先後興建了高智樓、林吉樓、平和樓、哲明醫院、心公科學樓、文淵圖書館。哲明醫院是當時洋口鎮唯一的“病人之宮”。 在解決了樓房困難後,照明問題就顯得突出了。洋口原有一個電廠因缺燃料不能發電而停辦。晚上沒有電燈,自修時間學校點了煤油汽燈,供學生複習功課。熄燈後有很多學生需要繼續完成作業或是準備第二天的考試,他們每人都自備一盞煤油燈,以供“開夜車”之用。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此後八年,是英華辦學艱苦時期,發展時期,更是黃金時期。這八年,英華辦學的優良傳統進一步發揚,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繁如星雲,燦若泰斗,是英華史上最為動人的一章,彪炳宇內。據統計,八年間,畢、肄業學生達千餘人,佔“英華”1881-1951年的70年的學生總數2500人的40%。湧現了大批的人才:有革命志士仁人,如中共閩江工委員楊申生、傅孫煥,福州市委書記孫道華,中共省委閩浙贛地下軍副司令曾煥乾等;有數以百計的專家、教授、學者,如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陳彪,著名中科院學部委員高由禧、曾融生、林親基,國務院學部委科評小級高放,中國駐肯尼亞全權大使、北大教授薛謀洪,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國際影評委員石方禹,國家領導人保健醫生羅慰慈、林友華主任醫師等,美國國務院商務部經濟學家陳乃潤,美國化學專家李聯歡和著名教授江祖貽,土木工程專家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黃仰賢、曾受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的美國普度大學教授林本銘;散在香港、台灣、東南亞、北美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人的企業家中,有泰國棉花大王丁政曾,菲律賓女企業家邱以芝,台灣企業界知名人士陳炎生、黃萃源等。 英華中學內遷洋口的八年期間,除招收福州地區的學生以外,還廣為招收順昌洋口的本地學生入學。數年間,共有60餘名本地學生從英華中學畢業,其中也不乏許多優秀人才。英華師生在潛心教學讀書之餘把自己置身於當時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浪潮之中。1938年底至1939的初,洋口有地下黨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在進行抗日救亡活動。當時英華師生參加這一組織的的八人,組織“民眾歌詠團”,演唱抗日歌曲,還組織“晨呼隊”,早晨在街上唱歌、喊口號、張貼牆報和漫畫等,以此喚醒民眾,增強抗日愛國意識。
1939年春,以高三(“力學級”)學生許世華為書記,在洋口成立了“中共英華特別支部”,開展鬥爭。1940年許世華調武夷幹部學校學習,馬紹永接任英華特支書記。1942年夏天,馬紹永回福州時被捕到永安審訊,後被關進崇安集中營,洋口特支就孫道華擔任。1940年夏馬紹永曾組織了一個“秘密讀書會”,利用課餘時間,開展各種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喚起民眾共同投入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行動中去。許多英華學子走上革命道路,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獻出定員生命的英華中學共產黨人就有24位,他們的英勇獻身的業績令人肅然起敬! 英華治學嚴謹,講求教學質量。陳芝美校長提出的“第一流學校”、“第一流教師”、“第一流學生”的三大中號,在他主政20年中努力付諸實施,並結出累累碩果,顯示出了愛國教育家的偉大氣魄。英華十分重視德育培養,如從1938年起,學校規定每個班級都要取了個體現時代精神的班名,象“七七”級名,就是教育學生不忘國難,抗日救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十分重視給學生貫輸愛國家、愛人民、愛科學的思想,培養學生正直、誠實、助人為樂的美德和勤奮求學、艱苦樸素的精神。
治學嚴謹體現在教學管理中,英華有一套嚴格規定:新生入學,要進行“入學訓練”,由校長、教師分別介紹校史、傳統、校風,然後每個學生要訂立學約,經學生家長簽名,還要一個殷實商店擔保,如違反其中一條,應退學;考試成績二門主科不及格者留級,一科不及格者為“積欠”,一科補考不及格或兩科“積欠”者均要留級。此外,學位還規定累計二大過和一小過者應退學。這種嚴格要求學生遵守校規與培養學生良好首先品質的精神是相一致辭的。 英華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十分重視課外活動,包括舉辦各類講座、各種文藝演出和各項體育比賽等,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開發智力、增強體質無疑都起到很大作用。
團結友愛的“家庭化”精神經久不衰,1941年福州第一次淪陷後,許多學生與家庭失去聯繫,斷絕了經濟來源。面對這種困難局面,陳校長以洪亮的聲音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宣佈:“在這裏,學校就是你們的家庭,我既是你們的校長,又是你們的家長;只要我在飯吃,你們也有飯吃。”於是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出現了:陳校長主動降薪,在最困難的日子裏還主動不拿薪水,與全校師生同甘苦,共患難;發動學生開荒種植蔬菜瓜果和砍柴,派人到泰寧購買大米,自制教學用品,做到開源節流;設立互助會,為貧寒子弟減免學費;建立學生儲蓄所;學生宿舍設校監,與學生同住,聘請女員工,為學生縫補衣襪;建立哲明醫院,使師生疾病得到及時治療。英華家庭化精神經久不衰,如今校友們儘管散居在五湖四海,不管時間多長,對母校都懷有深深的懷念之情。校友間團結友愛,親如手足,英華家庭化精神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
1945年抗戰勝利後,英華中學又遷回福州。英華中學在洋口的八年,他們堅持民主進步,追求真理;治學嚴謹,講求教學質量和團結友愛的“家庭化”精神,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和革命志士,其辦學業績早已蜚聲海內外。
1993年6月6日,由縣政協牽頭,福州英華英語學校與洋口中學簽約結為姐妹校。“爾乃世之光”的校訓,又鐫刻在舊址石碑上,熠熠生輝。1996年2月28日,縣政府(96)號文同意洋口中學再定名為洋口英華中學。 願這兩朵教育園地裏的鮮花,將開放行更加鮮豔,為祖國四化建設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

洋口英華中學校訓

洋口英華中學 洋口英華中學
爾乃世之光

洋口英華中學校歌

欹歟休哉,唯我英華,肇造自鶴齡。欹歟休哉,唯我英華,雄踞閩江濱。閩山蒼蒼,閩水泱泱,濟濟萃羣英,蔚成學府兮,負盛名。 欹歟休哉,可愛哉我英華, 欹歟休哉,可喜哉我英華!百年樹人,十年樹木,創福我邦家,嫏嬛福地兮,我英華!
欹歟休哉,唯我英華,教澤遍閩疆。欹歟休哉,唯我英華,令聞播四方。學參中外,理究天人,才具皆棟樑,丞我髦士兮,邦之光。 欹歟休哉,可愛哉我英華, 欹歟休哉,可喜哉我英華!百年樹人,十年樹木,創福我邦家,嫏嬛福地兮,我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