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阿劍

鎖定
泰阿劍,又名太阿,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是東周時期越國歐冶子吳國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戰國策》記載“ 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 [1] 
中文名
泰阿劍
別    名
太阿劍
性    質
威道之劍
身    份
周代至寶
地    位
十大名劍之一
鑄造者
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
讀    音
tài ē

目錄

泰阿劍文獻記載

戰國策·韓一·蘇秦為楚合從説韓王》:“韓卒之劍裁,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 [1] 
《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2] 
唐盧照鄰《五悲》:“何異夫操太阿以烹小鮮。”
明沉採《千金記‧會宴》:“太阿初出匣,光射鬥牛寒。” [3] 

泰阿劍傳説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説,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説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君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子、干將所言不虛。晉君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君出兵伐楚,欲以索劍為名藉機滅掉楚國。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裏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自己要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太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泰阿劍,我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蹟出現,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胡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
風胡子説: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虔誠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見於《越絕書》。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這句話的意思是説秦始皇得到發着瑞光的崑山寶玉,衣飾上綴着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着太阿寶劍。 [4] 
秦始皇曾配此寶劍。死後大量陪葬。很多寶貝都跟着埋入始皇地宮,後來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搶劫秦皇宮,把裏面很多的寶貝都帶出來。相傳,項羽用三十萬人,拉了三天都沒把秦皇宮內的寶貝拉完,這一點,在酈道元的《水經注》的渭水段也有記載,項羽後來火燒咸陽和秦皇宮,宮內所藏皆付之一炬。 [5] 

泰阿劍啓示

有成語“泰阿倒持”,意為“倒拿着劍,把劍柄給別人。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所以,泰阿劍又被命名為太阿劍。
參考資料
  • 1.    《戰國策·韓一·蘇秦為楚合從説韓王》:“韓卒之劍裁,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
  • 2.    《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 3.    太阿簡介  .詞林[引用日期2021-03-16]
  • 4.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
  • 5.    《史記·項羽本紀》: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