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山樓

鎖定
泰山樓為石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依山而築,蔚為壯觀,因為是當地的地標性建築,又是梅記茶行的發祥地,所以十里八鄉的百姓都稱泰山樓為梅記土樓,迄今已有120年曆史,仍保存完好。
中文名
泰山樓
地    點
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南巖村
建造時間
清朝末期
類    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樓泰山樓簡介

泰山樓樓內全木結構——雕樑畫棟
泰山樓樓內全木結構——雕樑畫棟(8張)
泰山樓是安溪鐵觀音走向世界的見證,2013年列為福建省級文保單位,入圍2019年國務院公佈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溪土樓—泰山樓)。
泰山樓主樓二層均為十房間二廳一天井,左護厝四房二廳一天井,右護厝五房二廳一天井。主樓及護厝外牆全部用花崗岩漿砌,內牆體為土木結構。每個房間正面牆均為杉木板。天井全部用石板鋪成,一樓地板均為三合土(石灰、沙、黃土),二樓地板均為杉木板。一樓牆體厚度為1.2米,二樓牆體厚度為0.8米。二樓房間與外牆體之間增設一條走廊。外牆體四面各設四個喇叭形(內寬外窄)孔洞,用於觀察外面動靜及防禦性射擊,易守難攻。上廳六根圓形杉木柱從一樓直通二樓,長度超過9米。上廳和下廳屋架均為斗拱結構,雕刻各種動物、人物和花草,形象逼真,雕工精細。二樓面向天井那面安裝18個窗,34片窗户均為精雕細刻的柳絲條或梅花狀結構。門口埕分上下二埕,上埕用石板鋪成,下埕為土埕,埕邊種花草。門口埕右側因與地平落差較大,構築高1.2米石欄杆。
最引人注目的是主樓大門上方,嵌入一方石匾,長1.5米,寬1米,楷書陰刻“泰山樓”三個大字,右側小楷陰刻“大清光緒甲辰年造”,左側小楷陰刻“仲春林心存書”。林心存系泉州市舉人,是當時泉州有名的大書法家,其書法剛勁雄偉。當時林心存還為泰山樓撰寫二副對聯,一副陰刻在大門正上方二樓石窗兩側,右邊為“泰運雲霞呈瑞色”,左邊為“山居風月暢幽情”,橫批為“幽賞奇觀”。另一副對聯書寫在泰山樓兩側上方牆上,白底黑字,每字60公分見方,左邊為“萏峯如笑,永對高樓”,寫景,即站在泰山樓門口,可遠眺西坪境內最高山峯菡萏山(海拔1265米),右邊為“槐蔭敷榮,無忘世澤”,育人,即教育後人,緬懷先祖功德,飲水思源。二樓大廳上方懸掛一塊“大夫第”匾額,系泰山樓主人王三言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榮受奉政大夫(同知職銜)時,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許應騤親授。大廳正中懸掛着王三言及其二位夫人的全身彩色畫像三幅,雖歷經百年,仍色彩豔麗,人物栩栩如生。上述歷史文物,已成為王三言海外後裔回鄉認祖的重要物證,所以顯得彌足珍貴。
泰山樓主人王三言系安溪茶農,35歲改農習商,一生堅持亦農(茶農)亦商,是安溪茶農發家致富的典範。清末,王三言遣季子王金玉開設茶行於台北市,遣孫王炳炎開設茶行於印尼,成為開拓海外茶葉市場的開路先鋒。王三言的後裔旅居海外逾200人,其中旅居台灣逾100人,改革開放以來,年年都有海外王三言的後裔到泰山樓拜祖省親,因此泰山樓是聯繫海外鄉親的橋樑,是閩台“五緣”的歷史文物。

泰山樓歷史沿革

泰山樓主人王三言,字王永信,諡泰安。生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從小跟隨其父親王源臣種茶做茶。王源臣是製作烏龍茶的行家裏手,1840-1845年,年年往武夷山當製茶師傅,雖千里跋涉,然酬金頗豐。王三言師承家傳,也是製作烏龍茶的行家。但當時印度紅茶興起,世界茶葉市場烏龍茶受到擠壓,銷售價格及銷售數量直線下降,因而茶農種茶難以養家餬口,王三言就利用農閒季節當挑夫,賺取工錢,以補貼家用。1871年王三言35歲,因當挑夫仍難以維持生計,遂把自己生產的烏龍茶挑運到漳州、潮州銷售,風霜雨雪,益增淬勵。1873年某日,在漳州南靖山城涉水過河時,突遇山洪暴發,漂流至百餘步,幸摔樹根緣而起,雖倖免於難,但一身之外無長物。深感陸路奔營之有限,於是轉向鷺島(廈門)。因其茶葉品質優異,質量穩定,得到廈門“源泰茶行”和“同興茂茶行”的信任,成批交易,掘到第一桶金,1876年在廈門開設梅記茶行,批零兼營,銷售業務逐漸擴大。
王三言經營茶葉有三個特點,一是堅持亦商亦農,在廈門開設茶行的同時,仍在安溪種茶做茶,從不間斷。這種以茶葉基地支撐商品質量的做法,迄今仍值得借鑑。王三言在茶葉營銷中,發現茶葉條索緊結者售價高,遂千方百計改進製茶工藝,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創造烏龍茶布巾包揉技術,使烏龍茶外形像蚵幹(烏龍茶外形原為直條形),形、色、香、味兼備,身價倍增。不久,該技術傳遍閩南,後傳入台灣。這是王三言掘到的第二桶金,遂於1886年建福星居,1887年建梅嘉居。1888年聘請二位私塾老師,在梅嘉居創辦私立學校,免費供族人子弟就讀,堯陽鄉的文化教育從此上了快車道,得到鄉親的讚許。二是善於在經營中發現商機,出奇制勝。為打造自己的品牌,經精心籌劃,把鐵觀音大箱包裝改為小包裝,俗稱“鬥茶”。鬥茶分小鬥和大斗兩種規格,小鬥內裝16包一兩裝小茶包,淨重600克,大斗內裝10包四兩裝小茶包,淨重1500克,茶包封口貼上印刷的王三言黑白頭像,以防假冒。未幾,梅記之“鬥茶”競訂若鶩,南巖鐵觀音名揚天下。這是王三言掘到的第三桶金,遂於1892年動工興建泰山樓,因當時內安溪沒有車船,交通不便,石料場距離5公里,杉木更是從30公里之外採購,故歷時十年才落成。三是大膽開拓海外茶葉市場。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年)遣季子王金玉創辦泰山茶行於台北市,遣孫王炳炎開設梅記茶行於吧城(印度尼西亞的王梅記茶行、商標老言號)。王炳文(王宗亮)創辦的梅記茶行。當時從廈門乘船至台灣需2天,至印尼需13天,旅途之艱辛可想而知,但苦盡甘來,茶行業務蒸蒸日上。王三言也成為安溪烏龍茶開拓海外市場的開路先鋒。現安溪烏龍茶暢銷世界五大洲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泰山樓主人王三言發達後,扶貧濟困,廣行善事,其中有一件事意義深遠,值得一提。王三言對外公開宣佈,凡要往海外謀生的堯陽鄉村民,廈門梅記茶行免費提供食宿,並贈送前往香港、台灣及南洋(東南亞)的船票。當時東南亞諸國實行落地簽證,即入境後才填表申領護照。因此,清朝末期至民國年間,堯陽鄉有大批村民移居海外,其中有許多人艱苦奮鬥,事業有成,衣錦還鄉。這種獨特的扶貧濟困方式,值得借鑑。
海絲
海絲(6張)
改革開放後,王三言的後裔陸續在泰山樓周圍建房屋12幢,先後搬出泰山樓。現泰山樓內只住一户,負責接待旅遊參觀者,泰山樓已成為探訪安溪鐵觀音源流的必訪聖地

泰山樓價值評定

泰山樓建築別具一格
福建土樓全國聞名,梅記土樓別具一格。福建土樓大多為生土或三合土夯實,而泰山樓用花崗岩構築,所以非常牢固。福建土樓大多為內環廊式建築,而泰山樓採用外環廊式建築,並增設射擊孔洞,更便於防守。清末民初,安溪匪患不斷,逢匪患發生,族人便以泰山樓為避難所。泰山樓屋架斗拱結構,木雕之精細,就那個年代而言,亦不多見。泰山樓對聯甚多,且多為上乘佳作,如大門對聯為“泰運亨嘉沐先人德澤,山川秀麗瞻後起書香”,寓意深刻。
泰山樓是安溪鐵觀音走向世界的見證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內安溪,清末民初,梅記茶行是內安溪最大的茶行,當時內安溪所產鐵觀音,有一半以上是通過梅記茶行銷往東南亞。可以説,在世界茶葉市場劇烈競爭中,安溪鐵觀音仍佔有一席之地,梅記茶行功不可沒。泰山樓是研究安溪鐵觀音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證。
泰山樓是聯繫海外鄉親的橋樑
2011.12.4
2011.12.4(2張)
1948年,300多位從海外回來參加堯陽王氏族譜重修完成慶典的鄉親(俗稱“謝譜”),在泰山樓舉行聯誼活動,教育下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回鄉認祖,方為賢裔。兩大箱數十卷王氏族譜也存放在泰山樓,直到文化大革命才移交給村委會。
當今王三言的後裔旅居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的人數已超過200人,時常回鄉到泰山樓拜祖省親,同時帶來一大批親朋好友,使更多海外人士認識安溪,認識安溪鐵觀音。
泰山樓是激勵後人科技創新的基地
王三言改革烏龍茶製作工藝,首創布巾包揉技術,不僅為烏龍茶騰飛插上翅膀,而且激勵後人科技創新。王三言的後裔在茶葉界多有創新,王聯丹在1945年新加坡榮獲茶王賽金獎,為我國第一個在海外獲茶王獎者。王振忠,採用鐵觀音傳統制作工藝,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研製出鐵觀音茶餅,為鐵觀音增加新的花色品種,王振燦在香港創辦梅美茶行。王曼源在香港創辦榮源茶葉有限公司,並和世界各國愛茶人士共創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並任創會會長,該協會為弘揚世界,中國茶文化,促進茶文化學術交流,發展茶產業做出了很大貢獻。王曼龍創辦“上海南香茶業公司”的“王士讓”牌鐵觀音榮獲中國上海世博會特許生產商及零售商,併成為民營企業聯合館唯一指定禮品茶。王大偉創辦的“中閩弘泰茶葉合作社” 2009年入駐淘寶商城,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民營企業聯合館 “閃耀世博 尋找座標”成功參展,2011全球十佳網商評選組會評為年度農村網商(特別獎)和百佳網商2012年獲得全球十佳網商,仍保持淘寶網“鐵觀音”茶葉類目第一品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