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山岩

(福建省安溪縣旅遊景點)

鎖定
泰山岩乃湖頭十景之一,泰山岩全稱為“顯應普濟大祖師巖泰山寺”,位於湖頭鎮與長坑鄉交界處,屹立於西南隅的南隱山腰湖頭鎮黨委、政府想把之打造成與蓬萊清水巖齊名。
中文名
泰山岩
外文名
顯應普濟大祖師巖泰山寺
地理位置
湖頭鎮與長坑鄉交接出
投    資
2000多萬元

目錄

泰山岩簡介

泰山岩
泰山岩 泰山岩
泰山岩 泰山岩
泰山岩位於湖頭鎮西南隅,前山村南部的大尖山。明嘉靖《安溪縣誌》載:“在感化裏,即翠屏山岩也,道人黃惠勝居此,鄉人為堂以祀。隆興間,主簿葉延壽題雲:‘自昔吾泉出異僧,清溪今又兩巖興。’兩巖,謂太山、清水二巖也。”(參見第五章第三節《名勝古蹟與紀念地地名》)。
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之“泰山岩”系安溪三大歷史名巖之一,始建於宋紹興年間。際因開山始祖黃惠勝在此山圓寂後,被高宗皇帝賜封為“顯應祖師”,百姓為旌表他的功德而建。
巖中風光旖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曾記有“七佛春雲”之景觀,列為“小泉州”之美譽的湖頭“十大景觀”之一。據載該巖與遼寧義縣的“奉國寺”、山西文城縣的“玄中寺”齊名。國內、台灣皆有眾多泰山岩祖師香火分爐的寺廟。

泰山岩概況

泰山岩有山門三個,即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象徵佛教“三解脱”。無相門建成殿堂式,稱三門殿,門邊有兩個手執金剛杵、姿態各異的金剛大力士。進了三個山門,便到中殿。該殿是為紀念顯應祖師而建的,故又稱祖師殿。南北兩側塑有十八羅漢雕像。另有一尊面貌慈祥的守護神被稱為“拍蚊爺”,身上安有機關,頗具現代色彩。後殿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單檐歇山式,寬37米,進深12米,內祀觀音,故又稱觀音殿。此外,還建有藏經堂、齋堂、放生池、靈塔等。整個建築結構既符合《營造方式》的宮式手法,又融入民間手法。
泰山岩,因大小寶峯翌拱,連綿環抱,山巒疊嶂,幽谷流泉,綠樹成蔭,古膝縱盤,鳥語花香,蜂蝶迭忙。仲春之時,白色椋子花遍佈山野,似雪花片片,猶如冬末雪意濃;深秋之時,楓葉把滿山染紅,在奇木異草的綠色襯托下,景態萬千,充滿無限詩情畫意。泰山岩景點眾多,如:放生池、一字排四座靈塔、十八階垵、祈雨台……。同時還流傳有許多神奇又美麗的傳説。如:祖師未卜先知、料事如神;惠勝構泰山自出瓦;曝身求雨被美譽為“黃水車”……。屹立殿前:“湖頭十景”盡收眼底。山光水色、令人耳目一新……。
湖頭泰山岩風景區風景
湖頭泰山岩風景區風景(10張)
掀起重建泰山岩、開闢這一得天獨厚旅遊資源的熱潮,紛紛提出寶建議及慷慨解囊。特別是台灣分爐,此段來常有組團返祖廟續宗,並熱心捐資重建祖廟。進一步傳承祖師文化,弘揚兩岸宗教、民俗等文化傳統。成為福建閩南金三角旅遊聖地。??
泰山岩文化區建設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泰山岩朝聖文化方面,在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完成泰山岩朝聖觀光區主體工程的基礎上,加快泰山岩宗教朝聖擴建工程、農耕文化體驗區的規劃設計,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使整個泰山岩文化區建設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安溪三大歷史名巖:蓬萊清水巖、湖頭泰山岩、長坑太湖巖
附:泰山岩在台灣的分爐選介
1. 頂泰山岩
頂泰山岩,今全稱為“財團法人泰山岩”,坐落於台北縣泰山鄉應化街32號,當地古名“崎仔腳”。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民國24年(1935年)重建工程竣工,系台灣著名建築師陳應彬的得意傑作。1971年進行重修,1975年增建兩廂樓,1981年新建活動中心。 頂泰山岩的顯應祖師最早僅由崎仔腳李氏七股會所崇奉,清咸豐三年(1853年)後演變成為泰山地區全區域安溪人的信仰中心。此後,基隆的許多船行,如連氏日盛行、邱氏應泰行、周氏興德行、鄭氏順泰行,因輪船於上海運貨返航時,在途中迷失方向,傳説幸得顯應祖師指點,使輪船得以安全返航,故四姓於民國24年(1935年)捐資重建巖寺,該巖又逐漸演變成為泰山地區及基隆市船商之間,祖籍漳泉兩地民眾的共同信仰。黃贊鈞在《泰山岩重修碑誌》中,道盡這段歷史的演變過程,謹錄於下: 嘗謂地靈則神必靈,神靈則民必安,考之古今無有或爽者也。泰山岩建於新莊郡治之崎子腳,額曰“福山岩”,距今百六十餘年前,李符記之祖父序原由泉州安溪之彭內,奉迎顯應祖師來台崇祀,神靈卓著。咸豐三年(1853年)地方不靖,民起械鬥,祖師香火之地痛遭兵焚。李符記深感神佑人口安寧,遂提倡新建,自獻基址,招集七股人等捐資建造,廟成改額曰“泰山岩”,是即以地靈而得神之靈,神靈而得人之安也。厥後代遠年煙,風雨侵蝕,遂見丹青剝落,棟折牆摧,地方人士然傷之。明治三十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李象福、李景泰、李維宗、李景義、李策羌諸氏,爰出倡修繕,燦然復新,迄今閲三十餘載。滄桑屢換,而神益加遐邇,士庶鹹沾惠澤,而昔之所謂“金碧輝煌”者,今已“黝黯無光”矣,昔之所謂“軒昂壯麗”者,今已湫隘是感矣。 基津連金房、鄭乾元、邱創標諸氏,以素沐神庥久思報效。乃於昭和七年(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同七股李象揚、李清芳、李銓衡、李金恭、李德勝等諸氏,再謀呈請州廳批認,同年孟冬諏吉興工,擴其規模,增其輪奐,迄同十年(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竣功。糜金四萬有奇,巍峨宏廣,氣象萬千,同年仲冬落成建醮,告厥成功,逐僉謀立石,以示來茲。 在《台北廳社寺廟情況調查》中亦有關於頂泰山岩的記載,其文摘錄如下: 李家的祖師,傳聞祭祀的主要目的為求問病名、藥名,選擇良辰。神靈顯著,後來李家以外之人也來祭祀,李家不勝其煩,於是彷造了二尊供雜姓之人奉祀。相傳讓雜姓所供的二尊祖師,因遇事非常的靈驗,五十年前在李姓的領導下,雜姓響應集資建廟。後來增祀國姓爺及媽祖。大正二年得到官方允許,範圍:貴仔坑區、五股坑區、樹林口區的一部份,頭前街、新莊街的一部份。祭祀平常在廟宇中例祭二次。一年中演數回戲,祭祀以豬肉、鴨、雞等牲禮,在東寮坑一帶、樹林口中、牛角坡一帶、貴子坑、崎子腳一帶,四個角頭輪流在正月三日舉行大祭,大祭每四年舉行一次。 頂泰山岩中殿的中間神龕中供奉顯應祖師,協侍以書童(文峯禪師)、印童(瑞登禪師)。顯應祖師分為鎮殿祖和開基祖二尊,又有分身八尊;另有白玉雕成釋迦牟尼像千手觀音像,系民國24年(1935年)自南海普陀山引進。左神龕供奉觀世音菩薩,協祀以善財、龍女。右神龕祀天上聖母,使役神千里眼、順風耳。左廂祀以五文昌神位及梓潼帝君、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右廂祀以“泰山岩長生祿位”(系對泰山岩創修有功者,包括開山功勳者、重建功勳者)及地藏王菩薩。左護龍內祀註生娘娘,協祀以左右婆姐。右護龍內間主祀安溪城隍,副神為財神、太上老君、福德正神;外間祀以觀音、藥師如來、九天玄女。中殿的前方神桌供奉濟公、關帝、彌勒佛、千里眼、瑤池金母、順風耳及一尊顯應祖師。信眾每年除農曆九月十八日顯應祖師聖誕(由十七日做到十九日),以及中元普度外,不做其他神祇的生日。 頂泰山岩現存有諸多古匾、古碑等文物。其中古匾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及民國24年(1935年)所立的“萬古英靈”,民國25年(1936年)立的“功參造化”;古碑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臘月立的《泰山岩興修捐名》,民國25年(1936年)立的《泰山岩重修碑誌》。
2. 下泰山岩
下泰山岩,全稱為“顯應祖師泰山岩”,坐落於台北縣泰山鄉的同榮村,地古稱溝仔墘,系頂泰山岩的分爐,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台北廳社寺廟情況調查》載: 廟宇所在地:八里坌堡山腳莊,土名溝仔墘街。本尊顯應祖師。緣起沿革:顯應祖師來自中國泉州府東安縣(應為安溪縣),有黑麪、金面、白麪三位祖師,其寺廟所奉祀的是來自台灣的黑麪、金面。祖師距今六十年前奉祀於八裏坌堡崎仔腳莊,約五十年前分香而來。 林弼鄉在《重修泰山岩碑記》中寫道: 崎山腳分支以來,黃蔡二董出首興建廟宇,萬民尊崇迄今有四十餘年。而後文明漸啓,社寺廟宇當道者亦有所關重。因廟貌舊式,而且淺狹不能壯其觀瞻,我等是以出為極力勸捐,重新修築。茲乃土木完成,侖奐一新。 頂、下兩座泰山岩分立之後,台北泰山地區的顯應祖師的祭祀圈,漸有門户之見。温振華在《清代台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中記載: 由於泰山岩具有濃厚的血緣性質,加上泰山鄉最繁榮的地區在同榮村,因此清光緒元年(1875年)由頂泰山岩分火,在該地建下泰山岩。從此,頂泰山岩的祭祀圈僅限於明志、貴子、義學諸村,下泰山岩則包括同榮、山腳、黎明。泰山地區的祭祀圈分為兩大部分。 洪燦楠在《泰山岩重修碑記》中則記載了下泰山岩的重修情況: 本巖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緣黃蔡二位董事倡議,諸善信捐應,逾歲規模方具。迎奉祖師神像登座,稱“泰山岩顯應祖師”。巍巍乎神恩浩蕩,威靈顯赫,四方之民朝山日眾。民國元年(1912年)擴建重建,規模益宏……1967年間,同仁等有感創伊始迄已百載,重修歷亦逾數紀,楹宇蛀蝕,書棟剝零,歲月侵尋舊觀難維。爰議成立“重修委員會”,綜理整修事宜。 1985年,下泰山岩在巖寺上又加蓋了頂層的玉皇閣,構成當今格局。今巖寺的底層中殿正中神龕奉祀主神顯應祖師,計有鎮殿祖、大祖(來自頂泰山岩的二祖)、二祖2尊、三祖4尊,協祀有使役神林、張二將軍;左龕奉天上聖君3尊,及使役神千里眼、順風耳;右龕奉土地神及招財、進寶。前方神桌奉顯應祖師、清水祖師、神農大帝、觀音菩薩、法主聖君、太上老君、齊天大聖、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土地神。上方的玉皇閣則供奉玉帝、王母娘娘、觀音菩薩及協侍神——仙女、飛瓊、雙成、善財、龍女、楊戩、李天王等。今存有清光緒二年(1876年)置的古木爐等文物。
3. 五股龍鳳巖
五股龍鳳巖顯應祖師廟,坐落於台北縣泰山鄉五股,系安溪祖廟的分爐。民國25年(1936年),當地數十位信眾到安溪,奉回祖師神像供奉。1967年集資建廟,1977年又重建於五股龍鳳山,取名為“龍鳳巖”。相傳擇地建廟時,是地山勢陡峭,野草雜林叢生,又多方尋找不到水源,本擬放棄而另擇地興建。令人奇異的是,建廟的主事者和建築者於晚間同時夢見廟後約3米外處有泉水噴出。凌晨4時多,他們不約而同地到該地探勘,挖深約一米,就有泉水湧出,清澈甘甜,此後終日提水也不幹枯,停用時又不盈滿,是為該巖寺的一大奇觀。 龍鳳巖的中殿供奉顯應祖師和清水祖師,其中顯應祖師為金面,有老祖、鎮殿祖和十尊分身;清水祖師為黑麪,有兩尊民國25年(1936年)來自清水巖的老祖和一尊20世紀90年代由清水巖奉回、重達80餘公斤的清水祖師神像,信眾稱為“大陸祖”。左側室供奉三寶佛及觀音菩薩,左偏室供奉目蓮尊者。右側室供奉地藏王,右偏室則奉天后、土地神、關帝、太子爺。信眾於每年農曆正月初六做清水祖師聖誕、九月十八日做顯應祖師聖誕,副神不做。
4. 汐止福山岩
汐止福山岩,坐落於台北縣汐止鎮。清咸豐八年(1858年),當地13位先人自頂泰山岩割香分靈而來,初成立顯應祖師會。日本佔領台灣時,當地信眾曾集議建廟,但一直未能實施。至1960年才建廟完成。對此,彭紹周在《台灣道廟志》(第三輯)中作如下記載: 福山岩顯應祖師,自泰山鄉頂泰山岩割香分靈到此數年後,為了宏揚祖師香火,光大道教教義,結盟會會員及各自樂捐購入汐止鎮東勢坑段計二十筆之土地,作為顯應祖師廟產業,選由李朝慶先生為管理人。迄至1958年孟春,始推選李炎先生負責奔走召集信徒大會,才一致過選在“汐止鎮橫科裏南港九鄰港子五四六”之地處興建廟宇。又約兩年,到了1960年農曆十月二日,才正式舉行入廟安裝典禮。入廟安座大典時,聘請當時台北縣長謝文程先生剪綵,並定名為“福山岩顯應廟”。 1982年,因為舊廟破損、狹小,信眾又集資重建,成為當今台北縣供奉顯應祖師中規模最大的寺廟。彭紹周在《台灣道廟志》中道: 福山岩顯應祖師廟之重建事宜,繫於1982年十一月初九,由林振聲與黃建清兩位先生主持破土興工,全部歷時兩年,而在1984年十月竣工安坐進殿。重建工程中受林庚申義務奉獻,功不可沒。落成典禮除由縣長林豐正親自主持剪綵外,以李副總統為首中央各級長官,均贈賀匾祝祠,轟動一時。 福山岩主體建築的樓上為玉皇閣、樓下為祖師殿。祖師殿中設立五個神龕,中神龕奉祀主神顯應祖師,計有老祖(來自頂泰山岩)、鎮殿祖和六尊分身。左側神龕祀二尊媽祖及使役神千里眼、順風耳。右側神龕祀三尊孚佑帝君、保儀大夫張巡,四尊關帝。左端神龕祀有六尊觀音。右端神龕祀有七尊土地神。左廂房為寺廟辦公室,右廂房祀先賢及太歲。樓上的玉皇閣祀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王靈官、孔子、太上老君。巖中懸掛有台灣政界人物贈送的諸多匾額,有李登輝的“福山岩顯應廟”及“法天弘道”匾,高玉樹的“威靈顯赫”匾,林豐正的“凌霄寶殿”匾,谷正綱的“佛光普照”匾等。 福山岩的信仰圈在汐止鎮的橫科(今橫科、福山、義興裏)、十三份(大豐、麗山、宜興裏)及台北市舊南港(俗名南港子,今中研、舊莊、四分裏)一帶。祭典有兩種,一為顯應祖師,農曆九月十八日舉行;二為保儀大夫,原為正月二十九日,今改為三月二十三日。
5. 西盛西安巖
西安巖,坐落於新莊市西南角的西盛吊橋頭。附近一帶的居民多數為祖籍安溪的古、徐、許、邱諸姓。相傳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徐添、許木等12人花了12元,在新莊購買一尊頂泰山岩失竊的顯應祖師像返回奉祀。最早採用爐主制,輪流在民眾家供奉。1985年,徐明德、石聯旺、李添進、王成森、許根火等人發起建廟,1986年竣工,1991年再次整修。許根火在《西安巖顯應祖師略志》中對這段歷史作出説明。 西安巖供奉的主神顯應祖師分鎮殿祖、老祖、新祖。副神為大尪公(又稱保儀大夫,1986年自汐止忠順廟奉迎的張巡神像)、文昌帝君、武財神、濟公、中壇元帥、榕樹公、土地神。在每年的祭典中,設爐主一人,頭家三人,農曆九月十六日擲筊交換,九月十八日做顯應祖師聖誕,十月十九日做保儀大夫聖誕。
6. 友蚋泰山岩
友蚋泰山岩,民國初自汐止橫科的顯應祖師會(今汐止福山岩)移香而來,初在友蚋溪上游的鹿崛寮,後移至友蚋。20世紀90年代初建廟奉祀。 巖中奉祀的主神為顯應祖師,計有老祖、鎮殿祖及二尊分身。副神為大尪公張巡、小尪公許遠。陪祀神祇還有觀音菩薩、九天玄女、文衡聖帝、孔子、天后、玄天上帝、釋迦牟尼、中壇太子、地藏王、福德正神等。當地信眾於農歷四月十六日做尪公聖誕,九月十八日做顯應祖師聖誕。信仰範圍主要為定居於鹿崛、友蚋、港口一帶的安溪籍民眾。
7. 林口頂福巖
頂福巖坐落於台北縣林口鄉頂福村。當地信眾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就雕塑顯應祖師金身,並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至頂泰山岩掛香,分由五大股輪值供奉。每年農曆九月祖師壽誕時演戲敬奉,並以擲筊杯擇日舉行過火儀式、擇定當值爐主。1991年冬,當地信眾因感顯應祖師神蹟顯赫,捐地捐資,聘請台灣知名建築設計師李朱清精心設計,並專程到惠安縣洛陽鎮定購精美的石雕、木雕運回建設。1994年農曆九月二十七舉行落成慶典。
8. 大坪林顯應祖師廟及其他廟宇
大坪林顯應祖師廟,系泰山鄉頂泰山岩的分爐,相傳始建於民國25年(1936年)。大坪林的居民以信仰萬慶巖清水祖師為主,信仰顯應祖師的信徒大多居住在今寶慶街一帶,管理人員劉新尾。深坑天龍宮系汐止福山岩的分爐,坐落於阿柔洋,負責人林德生。桃園縣龜山鄉邦陂村顯安巖,系20世紀90年代自頂泰山岩分爐至此,負責人黃添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