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山寺

(江蘇省南京市泰山寺)

鎖定
浦口泰山廟,清同治五年(1855)僧德緣重新募建,當時只有中殿和後殿,沒有前殿。
清光緒五年(1879),浦口防軍提督黃士林命人從山腳到廟門口鋪有132級台階。1952年泰山廟悉遭破壞。1986年6月,浦口區政府將該廟移交給南京市佛教協會。市佛教協會先後撥專款10多萬元,從山門至廟堂進行全面修繕,並將泰山廟改名為“泰山寺”,專派尼師隆月師太主持廟務。1996年新建藏經樓,1999年重建山門和新建山西邊圍牆,同年底東廊房、內院牆開工建設。於此舉辦物資交流會,每年一次,一直延續。
中文名
泰山寺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
建造時間
清同治五年(1855)
廟會時間
農曆三月二十八

泰山寺寺內供奉

泰山寺供奉大、小金裝菩薩27座和16幅尊者畫像,還有質地緬玉的高1.2米坐佛1尊,泰山老姥和使女神像各1座,其中以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為主。傳説她是泰山神黃飛虎的女兒。 [1] 

泰山寺相關活動

解放前,農曆三月二十八,是泰山廟會的正期,天亮出會,人們撐着由善男信女們捐款做的“萬民傘”,抬着“泰山老母”神像巡街。與此同時,江北地區四鄉八鎮(包括浦口、江浦、六合及安徽省滁縣、和縣、來安等地)的民間文藝節目,會聚浦口東門鎮。等神像一出廟
宇,就緊跟在後,上街表演龍舞、獅子舞、高蹺、旱船、漁翁捕蚌等節目,在鞭炮聲中,越舞越歡;翻筋斗、疊羅漢,時出高招,圍觀羣眾無不歡呼雀躍。“出會巡街”儀式完畢,人們再將神像送回廟堂原位上供奉起來。廟會期間,宣化山巔又是一番景象:前來燒香許願的、還願的,求神賜福、賜子的、消災滅病的,人來人往,終日不斷;還有一些虔誠的佛教徒,揹着香袋,從泰山廟腳下的石階第一級開始,一步、一跪、一叩首地直至廟堂。廟堂內外,木魚聲聲,香煙繚繞,宗教氣氛很濃,堪稱是江北地區佛教勝地之一。解放後,借廟會舉辦物資交流會,每年一次,一直延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