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山古建築羣

鎖定
泰山古建築羣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境內,主要集中在登山古盤道沿途,少量分佈於山麓,自岱宗坊起,延綿至山頂,伸展到山陰 [2] 
泰山古建築羣包括古建築21處、石亭7座、石橋6座、石牌坊10座 [2]  [10]  。泰山古建築羣整體呈現了古代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涉及儒家文化建築形式、皇家祠廟建築形式、道家文化建築形式,道家延伸的民間民俗信仰及地獄神魔文化建築 [26] 
2006年5月25日,泰山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泰山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境內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616-3-31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泰山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玉皇廟重修 [9] 
明正德年間,天仙祠始建 [29]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德藩重建龍泉觀 [7]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孔子登臨處坊始建 [4] 
明隆慶六年(1572年),都御史萬恭將玉皇廟內玉皇殿後移,露出極頂石 [9]  。同年,高山流水亭始建 [21] 
明萬曆年間,濟南府推官郝大猷在過化亭舊址創構孔子廟正殿三間、前門一間以及四周垣牆。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孔子廟正殿三間空殿出現毀壞,時任督理山東鹽課監察御史譚耀、山東都轉運鹽使司同知查志隆、山東監察御史毛在重修殿宇,並按照學宮制度,於殿內設立孔子銅像,正中南向,東西配以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四像 [18]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明神宗頒敕拓建天仙祠,改稱靈應宮 [29]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比丘尼主持並重修拓建龍泉觀,改稱鬥母宮 [7]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孔子廟重建,將孔子像由銅像改為石像(殘件現存岱頂未了軒)。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孔子廟重修 [18] 
清雍正八年(1730年),岱宗坊重建 [3]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孔子廟南移 [18]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趙爾萃在鬥母宮內修建天然池 [7] 
民國十四年(1925年),兗州鎮守使張培榮用夫人侯氏的“壽金”建長壽橋 [19]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戰中孔子廟被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孔子廟重修 [18]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雲木橋不幸被洪水沖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重建雲木橋,改為石橋,改稱為雲步橋 [25] 
1965年,為保護高山流水亭記摩崖碑,將高山流水亭址改為河道,遂移亭於原址西南約50米處 [20] 
1984年,泰山新建盤道時重建孔子廟及“望吳聖蹟”坊 [18] 
2002年,靈應宮進行復建 [29] 

泰山古建築羣建築格局

泰山古建築羣主要集中在登山古盤道沿途,少量分佈於山麓,自岱宗坊起,延綿至山頂,伸展到山陰。包括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萬仙樓、鬥母宮、三官廟、壺天閣、三大士殿、五松亭、南天門、碧霞祠、孔子廟、青帝宮、玉皇廟、後石塢廟、靈應宮、普照寺、烈士祠、五賢祠、三陽觀和泰山盤山路等古建築21處;高山流水亭、酌泉亭、月觀亭、西溪石亭、長壽橋亭、洗心亭、對松亭等石亭7座;八仙橋、高老橋、過線橋、步天橋、雲步橋、長壽橋等石橋6座;岱宗坊、玉皇閣、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廻馬嶺、中天門、五大夫松、昇仙坊、北天門等石牌坊10座 [2]  [10] 

泰山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泰山古建築羣古建築

王母池
王母池古稱羣玉庵,又名瑤池,主祀王母,為坐北朝南三進式廟宇建築,臨溪而建,前院為王母池,中院為正殿和東西配殿,後院為七真殿和悦仙亭 [5]  [12] 
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泰山南麓,踞盤山道西側,原名關帝祠,又稱山西會館。相傳山西商客建祠祀關羽,創建年代無考,明清拓修而成。建築羣分為東南、東北、西南3組。第1組由影壁、南山門(戲樓)、戲台、配殿、拜棚、正殿等組成。第2組由東門、憩廳、東廂房、過廳、西廂房組成。第3組原稱山西會館,佔整個建築羣的二分之一,大部分已改造,現存南山門、正殿和左右配殿 [13] 
紅門宮
紅門宮東臨中溪,西依大藏嶺,因嶺上有丹壁如門而得名,佔地面積2021平方米。創建年代無考,明天啓六年(1626年)重修。整體院落跨盤道而建,分彌勒院、元君廟兩院,中由飛雲閣相連,前有孔子登臨處坊,為泰山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建築羣 [4]  [11] 
紅門宮 紅門宮
萬仙樓
萬仙樓又名望仙樓,位於泰山中麓紅門宮以北,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14] 
鬥母宮
鬥母宮又名“鬥姥宮”,古稱“龍泉觀”,別稱“妙香院”,位於龍泉峯下,創建年代無考,供奉北斗眾星之母。鬥母宮分為前、中、後三院。南山門內有“天然池”,內有兩股泉水,每逢夏、秋之季雙泉突湧,俗稱“孿生泉”。池旁有古槐,並有小槐相偎依,被譽為“母子槐”;池東有寄雲樓五間,上邊是環廊式樓閣,樓下是地下室。池北有藴亭。藴亭北有二進院落,院內正殿三間,前後步廊式。殿內設須彌座神台,原祭祀鬥母神像,俗稱“千手千眼佛”。後神像被毀,現供奉明崇禎皇帝的母親“智上菩薩”。正殿東側有配殿三間,後接連明廊。殿內原祭祀木雕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後被焚燬。正殿西邊是西山門,門兩側分列鐘鼓二樓。院南是穿堂式過房,東連三間僧房。後院有正殿、配殿,供奉碧霞元君。正殿的後面是禪房院;正殿的東南有聽泉山房三間,前後步廊式,南北山牆上各開一門;山房北有“龍泉”;泉北是石亭三間,上有匾額,書“龍泉亭”三字 [7] 
三官廟
三官廟位於泰山中麓鬥母宮之上,創建年代無考,在明代時為人祖廟,祭祀的是秦始皇,傳説是秦二世登泰山時創建的祖龍廟遺址。到了清代改為三官廟,供奉天官、地官、水官。明朝年間毀於兵燹。由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大殿組成。佔地面積780平方米。廟中奉祀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清初重建,山門台階共有53級,俗稱五十三參 [15] 
壺天閣
壺天閣位於泰山中路回馬嶺下,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名“昇仙閣”。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後改稱“壺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門洞上鑲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閣北有元君殿,內置元君銅像;西北是回馬嶺坊;西為依山亭;東有乾隆皇帝御製摩崖詩刻3首。嶺巔有金星亭,又名藥王殿,其西為三大士殿 [16] 
南天門
南天門又名三天門,恰處於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始建於元中統五年(1264年),城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上築摩空閣三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門洞兩側有楹聯:“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蹟,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4] 
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泰山之巔,是中國華東地區海拔最高、建築規格最高的道教宮觀。始建於唐代,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禪泰山時,鑿龕供奉玉女像,次年敕建玉女祠,初名曰昭真祠,金代時改稱昭真觀。明嘉靖年間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並改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年間重修後改稱“碧霞祠”,並沿用至今。碧霞祠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建築面積4000餘平米。分前後兩院,左右對稱,南低北高。碧霞祠主體建築為碧霞元君寶殿,是祠內最高大的建築,殿堂五楹,殿頂由360壟銅瓦組成,象徵“周天之數” [8] 
孔子廟
孔子廟位於望吳峯海拔1472米處,坐北朝南,由山門、正殿、東西耳房、東西配殿組成。山門兩側嵌石質對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18] 
青帝宮
青帝宮位於玉皇頂西南,創建年代無考,主祀青帝。建築坐北朝南,由廟門、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 [30] 
玉皇廟
玉皇廟位於岱頂天柱峯頂,廟將峯頂圍在院中,內有極頂石一塊,是泰山最高處的一組古建築羣。廟由山門、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東西禪房組成 [9] 
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岱麓凌漢峯下,始建於唐宋時期,金大定五年(1165年)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現僅存基址 [6] 
烈士祠
烈士祠位於泰山南麓普照寺東,民國二十一年(1933年)馮玉祥為紀念參加辛亥革命灤州起義死難烈士而建。平面佈局呈長方形,總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前院建亭式享堂3間,周有環廊。堂東南有卧虎石,上刻楊紹麟贊馮玉祥建祠頌文。中院有東、西配殿。西配殿祀民國十八年(1929年)討伐張作霖而犧牲的東北國民軍總司令郭松齡夫婦,東配殿祀在北伐戰爭中被張宗昌殺害的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將領鄭金生烈士,兩配殿牆上各嵌悼念詞碑2塊。後院建正殿,門匾額“籍慰英靈”。內祀在灤州起義中犧牲的施從雲、張韋紹等13位烈士。殿內兩山牆上嵌有馮玉祥題字碑 [19] 
五賢祠
五賢祠位於普照寺西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分東、西兩院。東為五賢祠,有大門、正殿及東西配殿;西為講書堂,有正房和西配房 [28] 
三陽觀
三陽觀位於泰山五賢祠北凌漢峯山腰,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時期曾為皇家專用道觀。建築為三進院落,前院由山門、影牆組成,中院有混元閣和配房,後院有正殿三間 [27] 
三陽觀 三陽觀

泰山古建築羣石亭

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亭坐落在鬥母宮以北,經石峪石刻以西,額題“高山流水之亭”,始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傳説該亭是俞伯牙撫琴的地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21] 
對松亭
對松亭位於對松山開山南,登山盤道西側,創建無考,門上懸“對松亭”木匾,保存了清代建築風格 [23] 

泰山古建築羣石橋

高老橋
高老橋位於鬥母宮西山門外卧龍槐以北,傳説是古代黃老道徒高氏所建,現存橋身為明代所遺,橋身石板之間採用“腰鐵”固定 [7]  [24] 
高老橋 高老橋
雲步橋
雲步橋位於五松亭下,快活三里北首,原為木橋,稱“紅橋”“雲木橋”,民國年間改為石橋,改稱“雲步橋”。此橋東西向,為單孔石拱橋,長12.2米,寬4.35米,拱高6.1米,跨度11.8米。橋西側設石勾欄,由伏石、華板、望板等組成,勾欄高1.15米。橋東首為八字形石階,兩側設斜坡勾欄,勾欄末端和橋首望柱均作頂狀 [24] 
雲步橋 雲步橋
長壽橋
長壽橋在黑龍潭北竹林寺下的西溪之上,民國十四年(1925年)兗州鎮守使張培榮用夫人侯氏的“壽金”所建,所以稱長壽橋。橋東西向,長63.54米,寬2.6米,全石建築三孔橋。中間大拱高5.7米,跨度25.9米,南面拱額上刻“長壽橋”;兩邊小拱高5米,跨度15.2米。橋面兩側立鐵鑄花格欄杆 [19]  [22] 

泰山古建築羣石牌坊

岱宗坊 岱宗坊
岱宗坊
岱宗坊位於岱廟北門,紅門路南首,是登泰山的起點。始建於明隆慶年間,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岱宗坊為四柱三門式石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3]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臨處位於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年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 [4] 
天階
天階位於孔子登林楚坊北,為兩柱單門式石坊 [4] 
中天門
中天門位於黃峴嶺脊背之上,海拔847米,始建於清朝時期,為兩柱單門式石坊 [4] 
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松亭旁,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松,又稱“秦松”。相傳秦始皇登封泰山時,在這裏遇雨避於大樹下,因樹護駕有功,被秦始皇封為“五大夫” [4] 
昇仙坊 昇仙坊
昇仙坊
昇仙坊,全石結構,創建年代不詳。盤道兩旁有“天門雲梯”“神貺崇朝”“天地交泰”“松高峻極”“飛龍巖”“翔鳳嶺”“知止觀止”等題刻 [4] 
北天門
北天門位於丈人峯北坡山坳處,原額“元武”,清末坍塌。1984年重立,雙柱單門石坊,額書“北天門”。是岱頂通往後石塢的必經之路 [17] 

泰山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泰山古建築羣藝文

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仙人遊碧峯,處處笙歌發。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想象鸞鳳舞,飄颻龍虎衣。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唐·李白遊泰山六首·其六》 [5] 
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韓終與王喬,要我於天衢。萬里不足步,輕舉凌太虛。飛騰逾景雲,高風吹我軀。回駕觀紫微,與帝合靈符。閶闔正嵯峨,雙闕萬丈餘。玉樹扶道生,白虎夾門樞。驅風遊四海,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潛光養羽翼,進趣且徐徐。不見昔軒轅,升龍出鼎湖。徘徊九天下,與爾長相須。——三國魏·曹植仙人篇 [5] 

泰山古建築羣傳説軼事

相傳碧霞元君與兄長爭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讓,於是商定誰先爬上山頂,泰山就是誰的,登山日期定為三月十五日。碧霞元君自知三寸金蓮爬山不是哥哥的對手,就提前走訪調查,找到了一條通往山頂的捷徑。當她來到快活三里,忽見前面一道萬丈深淵攔住了去路。碧霞元君正在犯愁,就聽“咔嚓”一聲,一棵幾摟粗的松樹從山上滾來,不偏不斜,正好橫亙山澗,成為一座小橋。碧霞元君絕處逢生,轉悲為喜,不禁嘆道:“天助我也!”説着就要舉步上橋,可是獨木橋難行,元君又是小腳,而橋下一眼望不到底,令人頭暈目眩,碧霞元君舉步難行。正在此時,忽見一片白雲從山頂飄然而下,浮在橋底鋪平了山澗,遮擋住了無底的深淵,碧霞元君穩穩當當過了橋,捷足先登,坐了泰山。事後人們便把三月十五碧霞元君登山的這一天作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許多人給她進香祝壽。那座松樹架起的小橋,便得名“雲木橋” [24] 

泰山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泰山古建築羣整體呈現了古代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涉及儒家文化建築形式、皇家祠廟建築形式、道家文化建築形式,道家延伸的民間民俗信仰及地獄神魔文化建築 [26] 

泰山古建築羣文物保護

2006年5月25日,泰山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泰山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泰山古建築羣地理位置

泰山古建築羣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境內。

泰山古建築羣交通路線

泰山古建築羣距離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人民政府約3千米,駕車約10分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