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伯墓

(江蘇無錫市鴻山泰伯墓)

鎖定
泰伯墓,又稱稱吳王墩、皇陵,位於江蘇無錫市鴻聲鎮(今鴻山街道)鴻山
2006年,泰伯墓及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2月25日,鴻山泰伯景區通過國家旅遊局評審,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為無錫唯一一個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和“太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榮譽於一身的旅遊點。
中文名
泰伯墓
級    別
國家AAAA級
地    點
江蘇
文保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泰伯墓泰伯其人

據傳泰伯周太王的長子,因周太王欲立幼子季歷,於是與弟仲雍同避江南,成為吳國第一代君主,史稱“吳太伯”。

泰伯墓歷史變遷

無錫泰伯墓 無錫泰伯墓
泰伯死後葬於鴻山。鴻山古名皇山,南朝《南徐記》記載:“泰伯宅東九里,有皇山,泰伯所葬地”。按《史記正義》注云:“泰伯居梅里平墟,在無錫東南三十里是也”。
漢桓帝永興二年(154),下詔吳都太守糜豹修之,周以垣墉,給五十户守衞其墓。
晉明帝太寧元年(323),下詔祀泰伯用王者禮樂,具王者冕服,建廟於塋城南三十步,命晉陵太守殷師領焉。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敕泰伯以太牢祀。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下詔重新擴建泰伯門殿,遣禮部尚書韓滉祀以太牢,賜金銅香爐一具。貞觀十五年(641),賜泰伯六十四世孫、駙馬都尉吳世偉苗田千頃,永充廟祀。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敕朝散大夫梁周翰賜墓旁田二百二十三畝,令歲收供奉灑掃。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敕賜繞墓田一百畝耕種,併入墓倉貯用。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有詔吳泰伯以至德廟為額,遣官致祭。元符年間,制封至德侯
宋徽宗崇寧初年(1102),進封三讓王
元仁宗元貞元年(1295),命祭三讓王吳泰伯於姑蘇至德廟。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詔遣御史中丞察罕帖木耳致祭。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封吳泰伯之神,春秋祀之。
明弘治十四年(1501),邑人楊文建亭表墓。
清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吳存禮、無錫知縣吳興祚先後整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駐蘇州行宮,御書“至德無名”匾額,賜廟供奉。後為山民侵削,樹木殆盡。
清雍正四年(1726),無錫知縣王喬林勒石永禁。
清乾隆二年(1737),又給帑修葺,無錫知縣王允謙增建享堂墓門。乾隆帝為廟御書“三讓高蹤”匾額。
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南巡,遣散秩大臣烏木泰祭泰伯。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遣刑部左侍郎錢維城祭泰伯。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遣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程巖祭泰伯。三十年(1765)第四次南巡,遣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張若澄祭泰伯。
清嘉慶初年,墓之前後皆為近民開墾,墓門亦頹圮無餘,僅存一小碣,有高攀龍題字。向例,有泰伯廟道士東西兩房輪流值管,而終年未嘗一至,蓋荒廢久矣。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知縣齊彥槐重修享堂墓門,並寫門聯“誌異徵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一抔萬古江南”。築石圍牆,建豐樂橋。 [1] 
民國六年(1917)六月,代總統馮國璋題贈“端委風高”匾額,江西督軍李烈鈞題贈“至德無稱”匾額。
民國三十七年(1948),捐修泰伯廟,國民政府委員吳稚暉撰《重修泰伯廟記》文。
新中國成立後,有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題贈“錫邑之光”匾額;原中共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題贈“泰伯廟”匾額。

泰伯墓景點介紹

泰伯墓由吳郡太守糜豹督辦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154),歷代都有修建。前有主殿仰止閣四層高19米,供泰伯冕旒朝笏銅像,兩柱有聯:“千秋讓德長存,祖基重光,鴻山勝景揚中外;萬眾英賢共仰,世家首列,青史高風頌古今。”
墓坐北向南,墓前有月牙池,池後有元祐七年(1092)敕建石牌坊一座,上刻宋哲宗御筆“至德墓道”四個大字,有聯:“人間天上唱高義;古往今來歌至德。”坊頂鑲“古皇山”篆字火焰牌。後面即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所建享殿,門柱刻着嘉慶時金匱縣令齊彥槐的題聯:“誌異徵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闢一抔萬古江南。”殿中屏風上刻有泰伯聖像,高懸乾隆題書“三讓高蹤”橫匾,東壁上保存着建文帝的《題泰伯墓東壁》:“遠隱停馬泰伯鄉,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荊不為君臣義,採藥能全父子綱。八百周基無足貴,千秋俎豆有餘香。深慚今日爭天下,遺笑勾吳至德邦。”,西壁上有張國明撰寫的泰伯墓“迎享送神辭”三章。
殿後是四角攢尖頂墓碑,陰刻“泰伯墓”篆字。再沿台階登臨墓道最高處,便見青石護砌的封土墓墩,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對,柱頂各雕石獅栩栩如生。東側立明弘治十四年(1501 )國子監丞楊文所書《重修泰伯墓記》,北側立明天啓三年(1623 )東林黨領袖高攀龍所撰寫“泰伯墓再次重修記”。
山下梅村鎮有泰伯故居改建的泰伯廟為泰伯墓組成部分,又稱至德祠、讓王殿。大殿系明弘治十三年(1500 )無錫知縣姜文魁修建,有對聯:“讓國亦稱王,從此荊蠻沾德化;興吳應作祖,頓教草昧啓文明。”“勾吳分土惟三,端委垂型,梅里肇基名最古;遷史世家第一,雲礽衍緒,華陂崇祀惠無疆。”殿前石坊刻“至德名邦”四字。 [2] 

泰伯墓文學紀念

明代高攀龍《泰伯鄉》詩 :“錫山梅里等靈光,三讓遺風百代揚。古柏凌雲崇墓宇,新祠映日藹馨香。雍雍世號文明地,肅肅人尊禮義鄉。江左由來聲藉甚,遙知至德足流芳。”
唐代詩人陸龜蒙詩《和襲美泰伯廟》:“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3] 
唐代詩人皮日休詩《泰伯廟》:“一廟爭祠兩讓君,幾千年後轉清芬。當時盡解稱高義,誰敢教他莽卓聞?”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