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泥狗子

鎖定
孤山泥狗子,又稱“叫雞”,靖江傳統民間工藝品,已有數百年曆史。
中文名
泥狗子
又    稱
叫雞
所屬地區
靖江
特    點
粘性高,幹而不裂

目錄

泥狗子簡介

該工藝品由孤山周圍的一些民間藝人選擇孤山東南角的黃泥製成的。這種泥土無雜質,粘性高,幹而不裂,彎而不斷。取回後,經過揉捏、曬乾、敲細、篩漏、塑型、通孔、烘乾、彩繪等工序完成的,造型為小狗、雄雞、水牛、蝙蝠、老鷹等動物,拙樸而又誇張,十分生動。因為小狗造型的最為常見,所以通稱“泥狗子”。
泥狗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聲,清亮悠揚、美妙動人。除了製成泥狗,還可製成雞、豬、老虎等動物形狀,給許許多多的少年兒童增添了童趣和夢想。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靖江孤山的廟會都會人流如潮。數百年來,憨態可掬的小狗、威風凜凜的獅子、昂首欲飛的龍、匯聚了孤山靈氣的“泥狗子”等一直是廟會上不可或缺的風景。
在當地人看來,“泥狗子”就是一道趨吉避凶的護身符。關於“泥狗子”傳説不少,一説是孤山鎮第一任縣令屬狗,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後人用泥巴做成狗的樣子紀念他;一説是古時這裏鬧瘟疫,天神派來一隻神狗幫助驅趕瘟疫,瘟疫消失後,人們為了避邪,就做起了“泥狗子”。

泥狗子泥狗子文化

泥狗子文化 泥狗子文化
為傳承文化遺產,弘揚民間藝術,激發學生們熱愛家鄉,熱愛家鄉文化的情感,從2007年開始,靖江市孤山初中就開展了以“孤山泥狗子”為主題的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以小課題研究為基本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調查、採訪、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展示與評價等活動形式,在自主、合作、探究、實踐中主動探尋源遠流長的家鄉民間文化,從而拉近了學生與家鄉文化的距離。此活動在當地教育系統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並稱之為“泥狗子文化”。
《孤山泥狗子》 《孤山泥狗子》
此活動結束後,在校領導以及相關教師的支持參與下,由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長朱雙進老師和研究員陳宏老師共同主持編輯出版了校本教材《孤山泥狗子》。該校本教材融入了孤山風情、泥狗子文化、泥狗子的製作、泥狗子的樂音變化拓展等內容,生動系統地介紹了“孤山泥狗子”文化和製作工藝,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趣味盎然。
當然這個活動的意義還在於,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斷迸發出新的想法。有的學生從泥狗子的叫聲、外形、市場開發等方面創新研究,讓泥狗子從單一的狗形狀變成各種動物造型,泥狗子着色也摒棄了有毒油漆而採用無毒色素染色,泥狗子的色彩由單一的紅、綠演變成彩繪、京劇臉譜等藝術色彩組合,泥狗子的叫聲也由單音變成雙音、三音、變音、電子音、花腔等多種。“孤山泥狗子”這種傳統的民間手捏泥藝術正在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