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泥炭蘚

(泥炭蘚科泥炭蘚屬植物)

鎖定
泥炭蘚(學名:Sphagnum palustre L.)是泥炭蘚科泥炭蘚屬植物。
中文名
泥炭蘚
拉丁學名
Sphagnum palustre L.
植物界
真蘚門
泥炭蘚綱
泥炭蘚目
泥炭蘚科
泥炭蘚屬
泥炭蘚

泥炭蘚形態特徵

植物體黃綠色或灰綠色,有時略帶棕色或淡紅色。莖直立,皮部具3細胞層,表皮細胞具螺紋,每個細胞上具3—9水孔,中軸黃棕色。莖葉闊舌形,長1—2毫米,基部寬0.8—0.9毫米,上部邊緣細胞有時全部無色,形成闊分化邊緣;無色細胞往往具分隔,稀具螺紋和水孔如枝葉。枝叢3—5枝,其中2—3強枝,多向傾立。枝葉闊圓形,長約2毫米,寬1.5—1.8毫米,內凹,先端邊內卷;無色細胞具中央大形圓孔,背面具半圓形邊孔及角隅對孔;綠色細胞在枝葉橫切面中呈狹等腰三角形,或狹梯形,偏於葉片腹面,背面完全為無色細胞所包被,或稍裸露。雌雄異株,雄枝黃色或淡紅色。雌苞葉闊卵形,長約5毫米,寬2.5—3毫米,葉緣具分化邊,下部中間純為狹形無色細胞,無螺紋及水孔;上部具兩種細胞,無色細胞密被螺紋及水孔與枝葉同。孢子呈赭黃色,直徑28—33微米。 [2] 

泥炭蘚產地生境

產大關、彝良、昭通、鎮雄、貢山、福貢、大理、漾濞、景東、新平、景谷、騰衝、梁河等地;海拔2000—3000米以上地區多有生長。黑龍江、吉林、遼寧、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四川、貴州、福建、台灣、廣東及西藏等地均有分佈。廣佈於日本、俄羅斯(薩哈林島、西伯利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錫金、不丹、尼泊爾、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2] 
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 [1] 

泥炭蘚相關信息

在世界泥炭蘚屬植物中,本種為分佈最廣且較習見之種,C. Warnstorf (1911年)曾就本種植物中植株外觀的不同色澤分為多個變種,又據其形體大小等之分化,分為多個變型,但據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泥炭蘚屬的研究,尤以通過在我國南北各地多次野外考察,對本種大量活植物及幹標本的對比研究,觀察到色澤及大小的變化往往隨生境而異,過渡類型甚多,若用於鑑定變種及變型則難於劃分,故不足為據。但若從分佈區之不同,以及植株外形、葉片及細胞形態的差異等等不同特徵考慮,則明顯可分為2個亞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