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泥塑(鳳翔泥塑)

鎖定
泥塑(鳳翔泥塑),陝西省鳳翔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鳳翔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其起源於周秦時期,盛行於唐代,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明代以後的流傳過程中,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和創新,鳳翔泥塑成為了融周秦文化、漢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諸多文化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態。鳳翔泥塑的製作要經過毛稿制模、彩繪、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其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具有鄉土生活氣息。 [1] 
2006年5月20日,泥塑(鳳翔泥塑)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7。 [2] 
中文名
泥塑(鳳翔泥塑)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陝西省鳳翔縣
項目編號
Ⅶ-47

泥塑(鳳翔泥塑)歷史淵源

鳳翔泥塑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功用是代替人殉的殉葬品。雍州(鳳翔)作為先秦的故都,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取消人殉制度的諸侯國,當時為了取得心理上的平衡,採用泥塑替代人殉,之後其規模不斷髮展。從鳳翔地域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墓葬中也發現了近似於鳳翔泥塑品的陪葬器動物、陶人等文物,這也説明了鳳翔泥塑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鳳翔泥塑 鳳翔泥塑
鳳翔泥塑一直以家族作坊形式生產、銷售,清末及民國初年,六營村除楊關河自然村外,幾乎家家户户都從事泥塑製作,其銷售區域為陝、甘、寧省(區)大部分地區。
從民國初年到鳳翔解放,鳳翔這一古老的土地上匪患連連,軍閥混戰持續不斷,致使泥塑製作一蹶不振,瀕臨崩潰,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慢慢恢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生活安定,心情舒暢,鳳翔泥塑製作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時期。政府非常關心和支持泥塑業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期,鳳翔縣文化部門派出美術幹部,深入到藝人家中,和藝人一起商討泥塑發展的方法,幫助藝人解決製作和傳承中的技術難題,使處於停產狀態的大多數家族作坊重新開始生產,並煥發生機。
1964年,“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破四舊”運動開始,傳承千餘年的鳳翔泥塑被當做“四舊”首當其衝遭到封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鳳翔泥塑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大多數藝人家中的模具被強行銷燬,絕大多數藝人停止了泥塑的製作。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部分藝人重新開始了泥塑的製作,但其規模已經遠不如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於泥塑產品的模具遭到破壞,人們只能憑倖存的作品或者記憶恢復,因而舉步維艱。
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户農家生產泥塑,但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閒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20世紀80年代中期,鳳翔泥塑受到了美術界專家和文化部門的重視,聲名鵲起。
21世紀之初,鳳翔泥塑迎來了更大的發展,隨着對外文化交流的頻繁開展和旅遊業的興起,鳳翔泥塑成為了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之一。 [3] 

泥塑(鳳翔泥塑)文化特徵

泥塑(鳳翔泥塑)主要造型

鳳翔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説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 [4] 

泥塑(鳳翔泥塑)藝術特點

色彩特點
鳳翔泥塑 鳳翔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的色彩豪放濃豔、醒目明快、對比強烈,並能與造型、紋飾完美結合,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反映出當地人民羣眾質樸、奔放的審美意識。泥塑設色分為彩繪與素繪也稱(白描)。彩繪埴塗使用的色彩種類並不多,多以白色為底色,勾線選用墨色,埴塗主色為大紅、大綠,玫瑰紅為副色,黃色作為襯色,有時還會用到金色作為補充,起到畫龍點晴的效果。在泥塑製作上色的過程中,首先用白色為泥胎塗底,再用簡練筆法埴彩敷色,埴色時用黃色隔開紅色與綠色,這樣不僅使泥塑整體色彩醒目濃豔,組合巧妙,還能起到調和紅、綠對比的作用,最後再以流暢浩秀的墨線分隔顏色並勾勒出圖案紋飾。作品注重整體塊面效果,絢麗神奇、豔而不俗,富有裝飾性和民間鄉俗審美趣味,體現了原始的粗獷古樸之美。
另一種是素繪(白描),素繪表現方法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描類似,在塗白的泥胎底上只用線勾勒出各種人物、動物與花卉等紋飾,並不上其它顏色。泥塑勾畫的墨線線條流暢、功力深厚,黑色的墨線與白色的底子相輔相成、對比和諧,給人以既拙樸又高雅視覺效果,在傳統中透露出現代感,展現出風格獨特的裝飾韻味。 [5] 
紋飾特徵
鳳翔泥塑的紋飾可分為自然紋飾類和幾何紋飾兩類,自然紋飾中包含有動植物紋、銅錢紋、花卉紋、水波紋等。後者包含圓線、面、螺旋紋等。常見的紋樣有:掛虎紋、牡丹花紋、艾草紋、眼紋、魚紋等,它們都遵循着對稱平衡的法則。鳳翔泥塑紋飾線條在描繪過程中,線條要自然流暢、生動多變。鳳翔泥塑的紋飾需要先用較粗的主線暢快肯定的來將造型的主體結構勾勒出來,再用較細的線條柔和的勾畫出其他部分來使得整體不顯得過剛硬,然後隨手勾線,根據所表現的紋飾加上偶然獲得的靈感來隨機添加勾畫,條理中又帶有一絲隨性。最後就是運用彎曲流暢的線條隨意繞線裝點些帶有裝飾性的線條。這些或粗或細或長或短的線條給泥塑的紋飾增添了幾分生機,使得泥塑紋飾整體與局部並重,充滿着無窮的變化。 [6] 

泥塑(鳳翔泥塑)製作工序

鳳翔泥塑主要採用模印手法,製作工藝比較複雜、繁瑣,每件作品都要經過多道工序。其製作工藝流程基本上分為採土、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勾線、彩繪、上清漆、包裝等步驟。具體如下:
1.採土
鳳翔泥塑主要原料是六營村東邊萬泉溝內的觀音土,人們常叫板板土。這種土土質細膩,含沙量適宜,沙粒細而勻稱,無雜質,是製作泥塑的上好原料。
2.砸泥
將採集的原始土放在石板上,用木骨朵(一種原始農具,形如古時儀仗中的骨朵,故而得名)砸碎研細,撒上清水,過一至二個時辰,待土完全浸泡濕透後,再往泥內加入適量纖維,如麻紙和棉花纖維,反覆捶打,製成韌性強的紙筋泥。
3.造型
鳳翔泥塑 鳳翔泥塑
造型是傳統泥塑工藝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也是區別藝人手藝高低的分水嶺,藝人們稱為“出楔子”。藝人常常根據自己的審美要求,先用手捏塑出大概形象,再借助於尖、圓、扁、方、斜、凹、凸和多齒等大小不同的工具,通過點、按、挑、刻、劃等手法和小泥團、泥條的堆積,塑造形體,晾乾後即成模型(楔子)。
4.制模
制模是將創作的作品製成翻坯用的模具。先把成型的模型放在平地上,再將紙筋泥擀成指頭厚的泥片,蓋在塗了植物油的模型上,雙手用力擠捏,使其凹凸結合緊密,然後把其輕輕放入盛滿草木灰的器皿中,待水分稍幹,使紙筋泥與模型分離。凡是圓雕作品,須將裹在模型外面的紙筋泥,從中間部位切割成為兩半。過去藝人使用泥巴模具製作方法,之後大量使用石膏模具,方法類似。
5.翻坯
先將紙筋泥揉成團狀,用擀麪杖擀成圓餅,再將泥餅覆於凹陷的模具中,用手反覆擠壓,使泥和模具緊貼,然後去掉邊沿多餘泥餅,晾曬至七成幹後脱模即可。
6.合坯
除掛片浮雕作品外,圓雕泥塑都由前後兩片分別捏製,然後拼合成為整體。合坯前,要用濕軟的泥條粘於原坯邊沿,對茬黏合。用刀、竹等工具填平、抹光合茬高低不平的地方。有些兒童玩具,在拼合時放入泥丸或小石子,使作品晃動時發出聲響。
7.粉洗
先用清水搓洗泥坯,使表面濕透,再用白粉湯澆灌,然後用細砂紙打磨三次,使表面光潤白亮。粉洗所用白粉是鳳翔縣城西邊靈山腳下出產的白堊土。將白堊土採來後砸細,加入熬製稀釋後的膠液中,攪拌均勻製成白粉湯。
8.彩繪
彩繪特別重要,一般稱之為粗雕、細描、重彩。主要步驟是先繪樣再上彩。
繪樣也稱勾線,即用墨線勾勒出作品的形象與神態。勾線的線條有講究,線條是造型的根本。勾線分彩繪和素繪兩種:素繪需要在全白的泥胎上一墨到底,除了勾出輪廓線外,還需要用墨線描繪出作品的細節和裝飾符號,技藝要求較高;彩繪只需要勾出作品輪廓即可。
鳳翔泥塑 鳳翔泥塑
在彩繪作品上將用墨線勾出輪廓的部分分別填充色塊。由於色塊是表現作品精神風貌的主要手法,要求用色必須按照泥塑品種的結構品類和審美情趣配色,鳳翔藝人般用色彩為黑、白、紅、青、黃五行正色,代表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顏色合理搭配,可產生鮮亮、飽和、靚麗的審美效果。
9.上清漆
彩繪全部完成後,待顏色完全乾透,便在彩繪表層薄薄地塗上一至二層透明清漆,起到保護色彩不被水溶化的作用。至此,一件作品製作部分就完成了。 [7] 

泥塑(鳳翔泥塑)傳承保護

泥塑(鳳翔泥塑)傳承價值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集中體現了西北民族的藝術面貌,同時多有古拙深遠的含義,有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 [8] 
鳳翔泥塑不受外界文化的浸染,完整純粹地保留了本土的文化特色,故深受中國國內外人士特別是文化界人士的喜愛,是中國具有西北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品。 [9] 
風翔泥塑作為陝西西府地區民眾羣體智慧的體現,一方面滿足了自身審美需求,另一方面又豐富了社會物質生活。同時,它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傳統文化、觀念意識、價值取向於一體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理性的社會積澱,反映着地域歷史文化的遺存面貌,也藴含着中國本原宇宙觀、審美觀、民族意識、精神訴求和心理素質。 [10] 

泥塑(鳳翔泥塑)傳承狀況

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髮生變異。 [4] 

泥塑(鳳翔泥塑)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代表人物
胡新明,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泥塑(鳳翔泥塑),陝西省鳳翔縣申報。 [4]  [11] 
胡深,男,出生於1931年10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泥塑(鳳翔泥塑),陝西省鳳翔縣申報。 [4]  [12] 

泥塑(鳳翔泥塑)保護措施

為了傳承技藝,胡深在鳳翔縣文化館舉辦了泥塑培訓班,培訓授藝一百多名學員。2008年以來,西安美術學院、寶雞高新中學等學校將胡深家作為校外培訓基地,每年有近500多名學生前來參觀學習。 [1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鳳翔縣文化館獲得“泥塑(鳳翔泥塑)”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4]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泥塑(鳳翔泥塑)》項目評估合格,寶雞市鳳翔區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泥塑(鳳翔泥塑)的鳳翔縣新明民俗文化傳承有限公司入選。 [21] 

泥塑(鳳翔泥塑)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11月5日至10日,上海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鳳翔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15] 
2020年8月29日,“長安夜·我的夜·夜遊嘉年華”中國·長安非遺鄉集在小峪口村熱絡開集,鳳翔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16] 
2018年11月24日至28日,首屆東北亞文化藝術博覽會暨哈深文化產業戰略合作論壇在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開展,鳳翔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17] 
榮譽表彰
2005年,杜銀的“虎掛麪”獲得寶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民間藝術展演”一等獎。 [13] 
2009年,胡新明的泥塑作品《座虎》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13] 
2008年11月9日,在杭州世界手工藝大會上,胡新明創作的“泥塑十二生肖”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品徽章。 [18] 
衍生作品
鳳翔泥塑郵票 鳳翔泥塑郵票
2002年,胡深與胡新明創作的《泥塑馬》成為國家郵政部生肖郵票主圖案;2003年,胡深參與設計創作的《泥塑羊》成為國家郵政部生肖郵票主圖案。 [13] 
2017年,胡新明創作的泥塑《鳳尾雞》被中央電視台選為2017春節聯歡晚會的吉祥物。 [13] 
國際影響
胡深的作品《泥塑雞》《泥塑馬》《泥塑羊》《虎頭》掛片和《座虎》,作為禮物先後贈送給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其作品被中國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13] 

泥塑(鳳翔泥塑)文化軼事

相傳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的軍隊打跑了元朝官兵,就在鳳翔一帶安營紮寨,墾荒種地。後來,朝廷撤消了兵營建制,第六營的士兵便在駐地安家落户,從此這個地方便稱為六營村。六營村的士兵中有一部分是江西人,會陶瓷手藝。恰好在村子的東溝有一種接近陶土的板土,黏性很強,晾乾後堅硬而不易破裂。這些士兵便就地取材,在板土中加入棉麻捏出泥塑玩具,拿到廟會上去賣,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他們又在繼承江西瓷塑手藝的基礎上,融入了鳳翔當地的文化特色,從而形成了鳳翔泥塑這一獨特的藝術。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