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波西米亚王国(波西米亚王国)一般指波希米亚王国
波希米亚王国(捷克语:České království,即捷克王国;德语:Königreich Böhmen;拉丁语:Regnum Bohemiae)是以前位于中欧的一个国家,其范围大致相当于捷克共和国摩拉维亚地区以外的地方。波希米亚是拉丁语、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
- 中文名
- 波希米亚王国
- 外文名
- Kingdom of Bohemia
- 首 都
- 布拉格
- 政治体制
- 君主制
基本介绍
播报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发布阀验于西西里岛,承认波希米亚王位由贵族选举产生,帝国不加以干涉;波希米亚王国可在帝国范围之外,享有独立地位,自铸货币,有权任命主教,并且在帝国境内三百多个大小诸侯国中,波希米亚居有首席地位。
主要历史
播报编辑
(1)起源
波希米亚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Boii”,公元前500年,波希米亚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为一支叫波希人的凯尔特人的聚居地。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迁入占据了此地,但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公元6世纪,从东部迁来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亚王国就开始了它漫长而坎坷的历史,并繁衍出灿烂的文化。
(2)普舍美斯王朝
9世纪是捷克历史的荣光时期,普舍美斯王朝是捷克的第一个王朝,8世纪末,波希米亚地区的布拉格诞生了普舍美斯王朝。在邻国大摩拉维亚的影响下,居住在波西米亚中部的捷克部落在9世纪80年代逐渐在普舍美斯家族的波日沃伊周围结合为统一国家,他在874年由大摩拉维亚主教梅都迪乌斯施洗礼。
普舍美斯王朝——被称为“捷克人”的一个波西米亚部落的成员,“捷克”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在995年统一了周边的捷克部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普舍美斯王朝在公元800年~1306年间曾统治波西米亚及附近地区达五百多年。
12世纪后半叶,捷克公国改称波西米亚王国。
1182年,反扩摩拉维亚为波西米亚王国的疆土。
查理大帝由罗马主教加冕,诞生了名义上的帝国,到1254年开始使用神圣罗马帝国头衔。波希米亚王国与这个试图集权,实质上松散的联盟性质的神圣帝国之间,开始了几百年难解难分的历史纠葛,也开始了在日耳曼和斯拉夫中间挣扎和摇摆的命运。
(3)卢森堡王朝
1346年时,波西米亚王国的继承人,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被选为罗马人的国王,在1355年又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还使布拉格成为帝国都城。他实施了一大批建筑计划,其中就包括在旧城区东南部建立新城。王室城堡也得到重建。
(4)亚盖隆王朝
1440年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在教皇尤金四世的支持下,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德意志兼匈牙利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遗孀伊丽莎白为争夺匈牙利王位进行了三年内战,最终从阿尔布雷希特年幼的儿子们手中夺取了匈牙利的王冠,兼任波西米亚国王。 [2]
1444年11月10日,瓦迪斯瓦夫三世在抗击奥斯曼帝国的瓦尔纳战役中阵亡。匈牙利贵族决定让拉斯洛五世继承王位,他们派出使者到维也纳要求腓特烈五世释放伊丽莎白母子并归还王冠,遭到后者拒绝。贵族们选举匈雅提·亚诺什为匈牙利摄政,同时在波希米亚,波杰布拉德的伊日获得了同样的地位。
1458年拉斯洛五世去世,波希米亚摄政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成为波希米亚国王。1469年5月3日,匈牙利国王马加什一世在腓特烈三世皇帝支持下自立为波西米亚国王,伊日拒不退位,由是战争频繁,至1471年伊日病死,战争结束。
1516年拉约什二世继承匈牙利与波西米亚国王之位,1521年12月亲政,翌年1月与奥地利玛利亚公主结婚。两人都贪恋纸醉金迷的生活。因其年幼难以为政,因此在1526年20岁之际在和苏莱曼一世所率领的奥斯曼军发生的第一次莫哈奇之战中战死。据说是一位有野心的国王,然而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的野心。 [3]
(5)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集权政策自第一位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国王(1526-1564)就开始了。他消除波西米亚议会影响的努力遭到顽强抵抗。但是波西米亚议会自身也是分裂的,首要原因就是宗教分野。在几次灵活的政治活动之后,斐迪南建立了哈布斯堡在波西米亚的世袭继承权。议会无权建立选举原则,甚至无权确认国王,这使他们的地位大大降低。
尽管波西米亚王国和摩拉维亚边区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它们走上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摩拉维亚人承认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统治权,于是没有发生当地议会与哈布斯堡君主的激烈冲突。波西米亚王国历史悠久的议会则一直准备着保卫他们认为是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哈布斯堡家族推行中央集权政策,激发了冲突,而民族和宗教问题又进一步使之复杂化。
在15世纪,波希米亚改信基督新教,但哈布斯堡家族所信的是天主教。(宗教矛盾)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继承权被受挑战。在1555年,哈布斯堡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授与波希米亚人宗教自由。这些宗教容忍政策,令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
1620年白山战役后至18世纪末,捷克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黑暗年代”。在这百年间,捷克遭到奥地利军队蹂躏,被德意志化,经济和政治也十分衰弱。波西米亚议会于哈布斯堡专制权力的斗争导致波西米亚议会完全从属于哈布斯堡的利益。白山战役之后,捷克失去了自己的本土贵族阶层,改革教义和生机勃勃的捷克新教文化随着外国人主要是德意志人的涌入,德语在政府和社交场合的地位日渐提高。波西米亚王国无非是哈布斯堡帝国的一个省份罢了。
为从腓特烈五世手中夺回波希米亚王位,斐迪南二世决定征服波希米亚,导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后来演变为一场席卷全欧洲的颠覆性的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与到三十年战争中来。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瑞典获得了西波拉美尼亚,东波拉美尼亚则归于勃兰登堡选帝侯。法国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阿尔萨斯及其周围的一些土地。这一和约再一次确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地位,给予德意志各诸侯以自由结盟的权力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皇帝。在宗教事务方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1555雷根斯堡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了加尔文派的权利。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得在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完成德意志统一的希望彻底破灭,德意志分裂状况更甚于前,这对欧洲以后数百年的地缘政治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三十年战争后,威斯特法利亚系统建立,这为后来的欧洲单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那以后,欧洲各国形成了各国都平等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各王室之间因为联姻关系而随意要求对方割地统辖的局面。
1806年8月6日,著名的奥茨特里斯战役(奥地利帝国和俄国联军与拿破仑的战争)之后,哈布斯堡王朝弗兰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帝号,波西米亚王国则自动转成奥地利帝国辖属。1867年,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就是我们所说的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王国则又成为奥匈帝国的省份。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中欧民族觉醒的时代。德意志民族主义——被与法国革命军的对抗点燃——和拿破仑的扩张都激发了作为被统治者的斯拉夫人的民族复兴情怀。以共同语言和文化定义的“民族”概念引发了人们的观念觉醒,为日后为争取政治自治的斗争打下了基础。
捷克斯洛伐克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