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波羅

(唐朝-騎驢打波羅球)

鎖定
波羅,唐朝-騎驢打波羅球
中文名
波羅
所處時代
唐朝
波羅 波羅
吐番馬球號波羅,傳入大唐靡中國。民間亦好擊鞠樂,無奈馬少騎驢多。
馬球藏語稱波羅。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盛行情況可見《封氏聞見記》。尤其到唐玄宗時,打馬球風氣大盛。波羅球大如拳頭,用堅韌木料製成,內部挖空,外面塗色或裝飾。故又稱『朱球、畫球、綵球、七寶球』等。球杖長數尺,擊球一端呈彎月形。球場寬闊平坦,兩端各有球門,兩隊球手騎馬入場,打入球門為勝得一籌,將籌插在球門上。當時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騎驢打球者。如《逸史》載: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讀書。在東都,好遊獵打球,馳逐鷹狗,每天城外槐壇下,騎驢擊球,略無休日。既憊舍驢,以兩手返據地歇。』後來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宮詞》:『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