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波湧灌溉

鎖定
波湧灌溉採用間歇交替方式向畦田或灌水溝放水,以濕潤土壤的灌水方法。
中文名
波湧灌溉
外文名
surge flow irrigation
灌溉方法
間歇交替方式
目    標
濕潤土壤

目錄

波湧灌溉簡介

surge flow irrigation
採用間歇交替方式向畦田或灌水溝放水,以濕潤土壤的灌水方法。
與傳統的連續灌溉方式相比,波湧灌溉是根據待灌地塊的長度,把連續供水時間劃分為幾個供水週期,採用交替間歇的灌水形式將水引入田間,使水流快速推進到畦(溝)尾。受分時供水過程的影響表層土壤結構發生明顯改變,田面形成的緻密層往往會導致土壤入滲性能下降,先期濕潤段內受水界面糙率的減小有助於水流向下游推進。在這種“間歇灌水效應”作用下,沿水流前進方向上土壤受水時間差異的減少和灌水引起的深層滲漏損失的降低可有效地提高田間灌溉效率及灌水均勻度,顯著地改善地面灌溉系統性能和灌水質量。目前,波湧灌水技術在灌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等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取得了省水、節能、增產的顯著效果。 [1] 

波湧灌溉發展歷史

1979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Stringham和Keller博士在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灌溉排水專業會議上首先提出波湧灌溉的概念。同年猶他州立大學的Allen和Poole在波湧灌溉的田間試驗中發現,間歇供水使得表層土壤入滲率降低。隨後Walker、Coolidge、Samani等人進行了類似的田間試驗研究,對間歇供水條件下入滲率減少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驗證了波湧灌溉方法具有省水、水流推進速度快等特點。1986年美國專利局發佈了Stringham和Keller博士的專利“溝灌方法和系統”,同年,美國農業部頒佈了國家灌溉指南技術要點之五“波湧灌溉田間指南”,使得波湧灌溉技術開始走上推廣應用的道路。 [1] 
1981年,國家農業委員會派鹽鹼土改良考察組赴美國西部考察訪問,參觀了猶他州立大學波湧灌溉技術試驗研究設備和田間灌水演示,並將波湧灌溉的概念初步介紹到我國,隨後國內一些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波湧灌水技術的原理和應用評價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探索波湧灌溉技術在我國的適用性及節水效果,許多單位相繼開展了大量的田間試驗和基礎研究方面的工作。在理論上,主要集中在定量確定間歇供水條件下誘發的表土緻密層形成發展過程、表層土壤入滲性能變化規律以及地表水流推進與消退特性等研究方面,並初步建立了波湧灌溉的數學模型。在田間試驗應用方面,則通過完成小區試驗對波湧灌水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相應的田間管理措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討。 [1] 
參考資料
  • 1.    許迪,程先軍,謝崇寶等.田間節水灌溉新技術應用研究[J].節水灌溉,2001(04):7-11+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