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泗冢村

鎖定
泗冢村又名泗莊村、泗冢莊,耕地3555畝,人口1252人,有張王巴龐冉來等姓。明永樂二年(1404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因此地有四座古漢墓,取名泗冢莊。有順口溜為證:滄州獅子,景縣塔,東光鐵菩薩,淮鎮石兒馬,北村一棵酸棗樹,泗冢四個大疙瘩。
隸屬河北省滄州市滄縣高川鄉,地處滄州市西南30公里,滄州百萬畝棗園的中心地帶,與獻縣、泊頭相臨,與樸寺村、孫小莊村、閆辛莊村、小留保柱村和東盧接壤,處於崔爾莊和高川鄉交界處,緊鄰廊泊路、307國道和石黃高速。
南接全國最大的鴨梨之鄉泊頭市,距石黃高速崔爾莊路口307國道1公里,京滬高速公路滄西出入口25公里,距京滬鐵路104國道25公里,東行0.5小時可到滄州市區,1.5小時可到黃驊大港,西行1小時、2小時可分別到達衡水市、石家莊市。
廊泊路自北向南貫穿全鄉,向北可到達廊坊、北京市,向南與京福公路104國道相接。廊泊公路在村邊通過,緊鄰高川鄉磚廠工業小區和廊泊路工業帶,是棗福生態家園項目的計劃村。
全村共有320户,1200人,人均耕地2畝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06‰,耕地2000畝,村莊佔地400畝。 [1] 
中文名
泗冢村
外文名
Sizhong
別    名
泗莊村
行政區類別
村莊
所屬地區
河北省滄縣高川鄉
面    積
2347 畝
電話區號
0317
郵政編碼
061757
人口數量
1200人
方    言
滄州話
代    碼
130921211227

泗冢村村名由來

村南方有四個大墓,為隋唐起義英雄劉武週四個女兒的墓,人們都稱為冢子,所以村名叫泗冢莊村,後改為泗莊村。 關於劉武周,村內有豐富的傳説。

泗冢村棗產業

村耕地全部實現了棗園化,有金絲小棗、無核棗、大棗、冬棗、富硒棗等品種,共有棗樹12萬多株,已進入盛果期的有10萬株,年產量2000萬公斤。
該村位於滄州金絲小棗的原產地中心,有樹齡500-600年的棗樹1000多株。是我縣小棗標準化生產基地,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紅棗之鄉”所在地。向外大量出售棗類產品。其中包括剛從樹上摘下的青棗(鮮棗,就是剛熟從樹上摘下,沒有經過曬乾的棗,當地人們俗稱青棗直接摘下銷售)、冬棗等果實,經過曬好的小棗,無核等,還有加工過的棗類食品,如:阿膠棗,蜜棗等。
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立足本地優勢,緊緊圍繞紅棗產業這個中心,加快特色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以標準化管理提高棗果質量,以產業化經營提高棗農效益的興村富民之路。現任黨支部書記王樹國,村委會主任張德龍。村內有張、王、巴、龐、冉、來等姓氏,有“三張、兩王、一巴、一龐,中間有個冉先生”的順口溜,人均耕地2畝。 [2] 

泗冢村民俗文化

“春分已過是秋分,打棗聲喧隔壟聞;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屋脊曬紅雲。”清朝詩人王慶元一首詩形象地描述了滄縣農民以棗為業,喜獲豐收的場景。 [1] 
每年元宵佳節,村內都會組織煙花晚宴,已有20多年曆史。當小棗長熟的時候,每家都會揀些棗拿酒泡上等到過年的時候拿出來給客人們和自己吃。俗稱醉棗。
這也有滄州著名家常涼麪,家家會做,各有特色。村內文化氛圍濃,人文環境優美,是一個原生態的村莊。

泗冢村歷任領導

年份
黨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村長、大隊長)
1949年——1955年
王耀興
陳鳳德
1955年——1959年
王耀興
-
1959年——1976年
王振得
王振棟
1976年——1979年
王樹昌
-
1979年——2002年
王樹昌
張德龍
2002年——2009年
王樹立
張德龍
2009年——2013年
王樹國
-
2013年——至今
王樹國
張德龍

泗冢村現任領導

泗冢村黨支部委員會

書記 王樹國
委員 張德龍
委員 王佔峯

泗冢村村民委員會

主任 張德龍
委員 王佔峯
委員 張德剛
會計 王樹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