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華庵

(福建省泉州市法華庵)

鎖定
法華庵在泉州市區三教鋪(今後城旅遊文化街東端)宜春境內,是座歷史悠久的道教淨明派的宮觀。
中文名
法華庵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
類    型
道教宮觀
教    派
淨明派

目錄

法華庵內涵

“法華”,原是經名,即“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諭達真空品第十六》記載:“……以言經名為法華,遍滿虛空,普資仙道,接引迷惑,得出三界(即天界、地界、人間界),得睹上仙。” 法華庵即以經名取之。
“法華”系屬道教淨明派,又稱淨明忠孝神仙道教,元代正式以“淨明”為道教名稱。

法華庵發展歷史

淨明派主要流傳於江西南昌地區,託稱其道法出自東晉道士許遜。許遜的信仰由來已久,隋唐時期在南昌西山遊帷觀盛行的孝道派,即奉許遜為祖師。
遊帷觀始建於東晉,唐時稱鐵柱觀,後改稱“玉隆觀”。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敕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並賜匾額“玉隆萬壽宮”。宋元淨明派就以江西南昌西山萬壽宮為宗壇,成為淨明道的傳播中心。
淨明道的教義宗旨以“忠孝廉慎,調養心性為基,內煉修養為本,外行符水鍊度為用”。它順應了當時社會文化的需要,吸收儒家的倫理思想,提倡忠孝神仙。
南宋初,金兵壓境,家國不寧。建炎二年(1128年),道士何真君祈請許真君救度,行授“度人淨明大法”。於是周真公等人在玉隆萬壽宮建立翼真壇,傳度弟子500餘人,形成新的道派。日後子弟雲遊四方。
南宋偏安東南,泉州遂城東方大港,出現了“市井十洲人”經濟繁榮的局面。淨明道和其他宗教一樣,隨着大量移民入閩,也相繼傳入泉州,因此,宜春境內的法華庵始建年代可推測為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
元初,在南昌西山又出現一位隱居儒士劉玉(1257年-1308年)自稱於至元十九年(1282年)遇見淨明法師胡慧起,預告淨明大教將興,五陵之內當出八百弟子,以劉玉為師,元貞二年(1296年)他又自稱許真君親降其家,授予中黃大道,八極度真詮和《靈寶坊記》。於是劉玉乃“開闡大教,誘誨後學”,以神授旨又教莊鄉人,併為人祈禱禳解,一時從學者頗多,遂成新的淨明道派,從其學説淵源,仍是舊淨明道的創新發展。
明萬曆時,有彭又朔修道於南昌西山玉降萬壽宮,據《逍遙萬壽宮志》記載,該志卷十五有李鼎的《定宇天光記》,記中曰:“……時於鼎也方擁?操箕在弟子之末。”
以上史料及“晉江縣誌”記載,法華庵的李仙公,即是李鼎,他是新明道的傳道弟子,自江西南昌來泉州傳道時,居泉州城內三教鋪,建法華庵傳授弟子,其時應時明萬曆(1573年-1619年)年間。
李鼎持齋法華庵時,相傳能導師引辟穀。辟穀分為自然辟穀和人為辟穀。氣足不思會,為自然辟穀。人為辟穀是不食煙火食,而食別的藥草果實等類,亦稱斷谷。李鼎每晨向東吸杯水,端坐凝神,是屬人為辟穀。一日忽辭眾弟子,自己一人登上龜山,入獅巖端坐,彌日不食,定期與眾弟子告別,後坐化於獅巖,弟子就其遺蜕朔像奉祀於獅巖,又另作慄主(神牌)供奉於宜春境內的法華庵,這就是後人尊稱他“李仙公”。
法華庵應是泉州淨明道派的中心,它歷經興廢,20世紀80年代,國家宗教政策得以落實,宜春的鄉賢主動捐資在法華庵原址重建之。

法華庵位置

法華庵坐東朝西,建築面積約120平方米,由天井與大殿組成。進殿的大門上嵌“法華庵”石匾額,大殿金碧輝煌,殿上懸掛“法華重光”字匾,殿宇雕龍畫棟,鳥草翠飛,殿中石柱刻:“華嚴經聲、鐘聲、聲聲昇天庭;法助國事、境事、事事入地道”楹聯。神龕中供春着重新塑造的李鼎坐像,其神態慈祥,使人追思這位不遠千里從江西南昌來泉弘法的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