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華寺

(湖南湘陰法華寺)

鎖定
法華寺,始建於唐朝,距今有1386年曆史,位於湘陰縣城東南樟樹鎮的湘江之濱、陽雀湖畔,距縣城十五公里。
法華寺源遠流長,為湖南現存天台宗最早古剎。
中文名
法華寺
現任主持
早國法師
地    址
湖南省湘陰縣樟樹鎮
始建於
唐朝
名    人
中華佛教總會首任會長敬安禪師

法華寺寺院歷史

法華古寺始建於唐朝,位於湘陰縣城東南,距縣城十五公里。據清嘉慶閻擎烺主修縣誌載:“法華寺,縣南。唐武德九年建,康熙元年僧又先重修,嘉慶十八年邑人危屏南等捐銀倡修,外眾姓共捐香火田九石。” 現任住持早國法師。
近代寄禪法師,名敬安,俗名黃讀山,在十八歲時投湘陰法華寺當了和尚。曾任中華佛教會第一任會長,是清末著名的詩僧,別號“八指頭陀” [1] 

法華寺寺內舍利

一八七七年敬安廿七歲之時,在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並剜臂肉燃燈供佛,自此號“八指頭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文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清末民初文人叢書》。
叢書的“序”中談到,“對於生活和寫作在清末民初的那一代文人來説,面對危如累卵的國勢,他們不得不執著於民族促進與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這會影響到他們對人類整體命運更深層的關切”;“那是允許選擇,鼓勵選擇的年代”;“選擇,體現着人在歷史情境中可能有的主動性。
作為社會轉型和信仰轉捩時期的‘清末民初’已經成為過去,但它向後來的中國文人昭示着對‘人’和‘文’做出不同解釋與不同選擇的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永遠都會存在”。其中關於八指頭陀的一冊,是章亞昕編著的《八指頭陀·評傳·作品選》。該《評傳》開篇即指出:“八指頭陀宛若歷史風雨中的一枝白梅,為苦難的時代闡釋着生命的意義。

法華寺文化象徵

以出家的苦行來回應社會的鉅變,他是最後一位充滿傳奇性神蹟的高僧,又是民國初年中華佛教總會的第一任會長。其人其詩,遂構成了對於文化衝突的一個文化象徵”。 由此也可見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歷史作用。正因為如此,近年還有人撰寫長文——《“中華佛教總會”研究(上)(中)(下)》 等等,顯示着他對後世的吸引力,因為原本的歷史,具有一次性和不可更改性。八指頭陀,只有這一個。
法華古寺歷史悠久,法脈淵遠流長,名勝繁多。舊時方輿家認為法華寺與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耒陽觀音巖、長沙麓山寺、湘陰玉華山山水共脈,佛源同根,前人留下“法界蒙燻,湖澤鍾靈藏古佛 ;華寺弘威,江水迴環繞普陀”古聯,民間有“九龍薈萃基地”之説。
隋唐時代,天台宗高宗智頤、灌頂等,常在隋代巴陵郡和唐代嶽州傳法度僧。湘北天台宗盛極一時,法華寺即建於斯時。寺院依山傍水,桐林環抱,松篁幽邃,江波盪漾,煙霞際會。

法華寺鼎盛時期

法華古寺鼎盛時期,廟宇規模達上、中、下三進,四廂齋房為木石結構,各殿分別供奉釋迦、觀音、彌勒、四大金剛等佛像。暮鼓晨鐘,梵音繚繞,香客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寺旁建有一座巍峨壯觀的七層古塔,四面八方映襯着陽雀湖。寺周古樟經歷幾朝,七人方能合抱,遮天蓋日,遠近聞名,風光優美,引無數墨客騷人吟詩作對。民國後寺產為官中所據。解放後,改為完全小學。

法華寺地理位置

法華寺位於湖南省湘陰縣城東南,距縣城15公里,始建於唐朝。
據清嘉慶閻擎烺主修縣誌載:“法華寺,唐武德九年建,康熙元年僧又先重修,嘉慶十八年邑人危屏南等捐銀倡修,外眾姓共捐香火田九石。”
參考資料